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梨木虱分泌物霉变条件及其危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梨木虱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分泌物产生霉变的条件及其霉变后梨叶的危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木虱分泌物只有在高湿、高温的自然条件下,才发生霉变,在附有分泌物的叶片、叶柄、新梢或颗粒产生黑色霉状物。梨木虱对梨树的直接刺吸危害症状不明显,分泌物霉变后的间接危害,破坏表皮结构,使有序排列的胶质和蜡质被打乱,皮孔消失,造成早期大量落叶。 相似文献
2.
3.
4.
5.
刘敬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110-112
中国梨木虱 (PsyllachinesisYangetli)是梨树的一大害虫 ,其分泌的粘液滴到叶、果上 ,使叶腐蚀 ,霉变 ,早期脱落 ,果实被污染 ,严重影响梨树的生长、发育和果品的质量。而梨木虱喜隐藏在分泌物内危害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绝大多数农药对梨木虱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1] 。因此 ,研究分泌物的性质、组成及其消除方法 ,已成为解决梨木虱危害和生产上防治的重要部分。笔者利用 3a的时间对梨木虱分泌物的组成、性质及分泌物霉变的原因和霉变的条件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于后。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与材料日本岛津GC - 16A气…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梨木虱发生猖獗,危害严重,受害后的叶片,主脉两侧靠叶柄处发黑,严重时叶片与叶片之间粘结在一起,若虫在叶片上分泌出白色蜜汁粘液,诱发烟霉病。新梢受害后有萎缩现象,造成树势衰弱,影响花芽分化,严重影响了黄花梨的产量和品质。为此,1995~1997年我们就梨木虱发生危害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梨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梨木虱(Rylla chinesis Yang et Li)属于同翅目,木虱科。近年来该虫在辽西地区为害日趋严重,发生重的果园果实的发病率接近100%,严重影响了梨树生产的经济效益,成为梨树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害虫,是生产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摸清中国梨木虱在辽西地区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我们从2000~2002年在兴城 相似文献
8.
中国梨木虱入袋消长规律与为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套袋梨果主要害虫——中国梨木虱入袋消长规律与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其入袋消长的始、盛、末期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上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入袋后对果面为害造成的斑点出现始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套袋与不套袋相比,该虫入袋上果的时间提前10~19d;虫量平均增加13倍;由为害叶变成为害梨果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对套袋梨果的为害途径除直接为害外又增加了间接为害,而且果实受害症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梨木虱的化学防治及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 1997年在高平梨区对梨木虱的抗药性、防治时期及农药品种的调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结果表明 ,控制梨木虱以全杀性杀虫剂类农药效果较好 ;树体喷药防治的最佳期为花前 ,其次为麦收前 ;梨木虱对各类农药均可产生抗药性 ,主导农药品种应在 3~ 4年内调整 1次。 相似文献
12.
沈琼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4):462-465
在Nerlovian供给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油菜籽生产和价格历史数据,探讨中国油菜籽供给对外界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结果表明,1979年以前,价格不是影响国内油菜籽生产调整的因素;1979年以后,价格对国内油菜籽播种面积变动影响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白湖圩区8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为害波动情况:为害主次变化,不同世代特点,世代重叠,为害代数增加,侵入部位上移,转株率增大,抗药性提高,以及种植方式的改变对为害波动起了一定作用等。通过试验提出,利用全代化蛹率预测螟虫的发生情况及“狠治1代,重治2代,注意3、4代发生动态”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生猪生产波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首先通过X11季节调整方法对生猪月度资料进行季节调整,在此基础上使用H—P滤波法获得周期成分,然后分析周期成分的统计特征,从而对生猪价格和生产周期做出判断和分析。中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猪饲养出现过若干次较大波动。认真分析生猪生产的波动规律,对将来保持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采用HP滤波法系统分析了中国生猪生产的长期趋势和周期趋势,发现中国养猪业大约3~4年会有一个周期循环,并且周期长度有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将波动理论应用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析,采用波动系数、波动周期等指标来研究粮食产量的波动规律,并将粮食产量的波动周期与国家粮食政策和自然灾害结合起来,定性分析了国家政策和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稳定粮食产量的政策建议:利用国际市场的贸易机制、保持粮食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健全粮食生产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