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户籍制度是指国家有关权力机关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以此作为掌握人口基本信息、征调税役、分配资源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它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等的综合性社会管理制度;文章从正义的视角解析中国户籍制度,理出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与正义之间的差距与需改革的方面,并就中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即由共同体本位的社会转变为个人本位的社会,这个过程离不开小共同体的发展。近代以来,大共同体本位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发生嬗变,小共同体所形成的农村社会秩序也发生了变迁。从传统文化的三个层面即技术、制度、观念与农村社会秩序的经济、家族、礼治的对应关系中分析传统文化嬗变对农村社会秩序变迁的影响,得出凡是能发扬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或承载人性伟大的传统文化都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结论。由这类文化培养的民间精英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将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和农村社会秩序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3.
汉代统治者在社会秩序建构中以孝治作为德化的治道,希望把儒家孝道通过政治运作机制推行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建立一种基于善良情感之上的秩序运作模式,在人类情感共通性的心理基础之上,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证孝治的必然性,再以伦理感召为孝治提供了现实通道,最后通过礼乐教化与法制建构构成其制度化生活方式.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治道之思,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五行"原初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概括,并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演绎出万物化生的序列性法则。后来"五行"在思孟学派那里演变为概括社会领域内道德伦理秩序的"五德"。接着邹衍将它变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和政治治理法则。最后,董仲舒使它成为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道德秩序的统一体。促使这种演变不断发生的是中国古人的人则天地、必须以自然为师的价值信仰和终极关怀落脚于人间秩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制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制度的产生就有了制度伦理的存在。中国传统的制度伦理在先秦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脉络与特质。荀子由性恶论出发最终落脚于社会的政治控制及制度安排上,荀子性恶论是其制度运行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石。"义"作为荀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礼、法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伦理价值导向。荀子隆礼重法的制度运行机制化约为礼的社会组织功能、法的人群整治效用、礼法的双重控制目标等三个问题。荀子设计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石、以贵义为价值诉求、以隆礼重法为最高准则的制度运行机制,彰显了对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双重价值诉求。作为儒家的荀子对德性伦理的过分强调使得荀子最终以义统礼法,表征了德性伦理相对于制度伦理的优先性,这种重德性轻制度的思想理路,使得客观化制度付诸阙如,对中国后世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浅析维吾尔族禁忌习俗与社会秩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吾尔族禁忌习俗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简要地描述了维吾尔族的禁忌习俗,分析了禁忌习俗在生态平衡、社会秩序整合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文化功能,探讨传统文化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体现出的原始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可视为当代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深层生态伦理一致的思想成分;深层生态伦理以"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为价值取向,把"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作为最高准则,重新唱响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旋律。但由于这两种生态伦理观均离开人的本质属性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都是不科学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应当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实践本性,以人的两重属性而生成的"两重生命"为基石,使自然界与人的"类生命"在存在的意义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与审美、伦理等领域存有相通之处。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仅带有集体信仰的特征与理性实质,其自身还存在着艺术追求和美学创生的要求。为此,有必要从现实美学出发,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探讨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当代公共理性的重建问题,以此推动当代政治在中国的美学化进程和"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享受到平等的国民待遇。当前农民无法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处于一种次国民待遇的状态。其根源在于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中背离了正义原则的制度缺陷。本文试图从制度伦理的视角下来找寻农民走出次国民待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其重点教育对象、具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路径的确定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建议通过普及性的教育和针对性的纠正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并把其内涵中的"三对关系",即人与网络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网络空间自我与现实社会自我的关系,分别作为网络伦理教育的基础、核心和关键。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核心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引入网络伦理知识相结合的网状结构教育模式,构筑德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3,(3):130-134,174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 ,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农业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 ,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农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植根于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中 ,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法伦理、农业经济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等背景的深刻影响 ,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传统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固与社会思想文化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绵延和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背景诸要素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 ,以期获得农业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的关联。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寓于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之中。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乡村社会还是处于向现代社会的慢速转型时期,乡村秩序的基础仍然有传统社会的印记,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使人们产生法治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转型时期,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趋于解体,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建立法治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既包含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万物、节制贪欲的积极元素,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朴素、直观、经验甚至迷信的一面,须加以辩证看待。提炼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中遵循天道命理的生态良心观、顺应自然禀赋的生态正义观、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义务观,可为美丽乡村建设寻求伦理依托、厚植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特色,进而使美丽乡村建设摆脱"千篇一律""有新村无新貌"的困境,探索出一条有生态伦理依托、靠生态经济支撑、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招牌型乡村建设之路。在此过程中,推动传统生态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现代科学自然生态伦理观,最终实现传统生态伦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提出的君民"舟水"关系说,它是以人民作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通过对先秦民本思想的阐述可知,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进步性的思想主题,同时也是传统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除此之外,民本思想还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瘐思想源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之下,现代治理中府民关系的重塑可以在先秦民本思想的基础之上,在民有、民享基础上实现共治。从而推进实质民主向实质与程序民主共同发展转变,建立一种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新型府民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伦理的基本特性在于它是认可"利害计数"、"利益最大化"和排斥"损人利己"的统一,是作为"正义"和"公正"要求的伦理;现代经济伦理的根本问题,不是什么义利关系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谋利方式问题,而是产权关系问题;现代经济伦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产权伦理、自由伦理、契约伦理、公平伦理、责任伦理和个体德性伦理等.  相似文献   

16.
人的现代化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短板。历史地来看,世界先进农业国家虽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农业从业者现代化理论,但通过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peasant到现代farmer的关键转变,有效推动了本国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当前的农业从业者仍然以传统农民为主,调研表明,越是高端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大。因此,适应"四化协同"要求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应当以职业性为核心人力资本特征,打破身份固化,基于现代职业分工和社会需求配置人力资源,并以专业的心态、行业性的行为规范和职业价值观对待现代农业,具备创新精神和变革能力等五项基础技能和素养。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现代化的进路,需要在宏观方面突破农业职业的城乡身份固化,实现其职业性特征;在微观方面系统地从农业文化适应、专业社会化、组织社会化三个阶段实施全过程社会化培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法律文化为视角,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研究,透视中国当代的法律文化。中国当代法律文化的激烈冲突,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的多元化。中国由于是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旧社会的法律文化在社会秩序上的体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成为旧秩序和新秩序并存的局面。本文就中国的社会秩序做一个整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礼》中很多典章制度是早期农业文明的反映,蕴藏着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关键要素。梳理《周礼》的农业伦理思想,我们发现《周礼》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关系为主线,用"三才""三宜""活民""安农"等原则和规范将各种农业规划、农业管理和农业灾害救助贯穿起来,体现出那个时代农业伦理实践的守护精神和可持续性追求。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相关的伦理问题不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处于事关全局的核心地位,探究以《周礼》为代表的传统农业伦理,是对我国农业伦理理论建设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生活在城市的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因户籍制度所造成的身份认同的尴尬境遇,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双重政治排斥,从而造成其政治权利的"悬空"。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知和利益保障,同时也对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基于弗雷泽正义理论的视角,从经济、文化、教育培训和政治四个方面对当前阻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在"再分配""承认"及"代表权"这三个维度上的困境,最终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承认政治"和"正确代表权"寻找可行路径,以期促进对新生代农民工承认政治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民众翻身的一个重要环节,解放区文学对示众的描写一改鲁迅等人的批判色调,充满肯定意味。这种新型示众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政治权力结构,使民众取代地主成为社会的主人;而且解构了传统的社会关系结构,使阶级意识取代传统人情成为社会人际关系构架的基础。然而,由于作家们反思意识的缺席,过于强调阶级怨恨与阶级暴力的革命性与合理性,忽视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使得这种示众描写潜含着人性与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