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丽萍 《甘肃农业》2005,(11):168-168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法律信仰没有相应的培养来。法律信仰的培养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来说是必要的,紧迫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法观念基础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现阶段应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法律环境的建立和善着手来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文章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从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实践、营造法治环境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我们所面临的是人们实际具有的法律意识。现实法律意识的深度和向度直接决定法律信仰作育的难度。法律信仰的高要求和法律意识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及其转化将伴随法治建设的全过程,二者在一国民众的意蒂牢结(Ideology)中不断向上趋同的过程大概等于该国法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现代法治的标志不仅要求良法和善治,最重要的是官与民对既定法律的一体遵行,即普遍的守法才是法治的最终标志。而普遍守法的根本保障既不是诱人顺服的奖励,更不是令人生畏的惩罚,而是人们对法律的深度信仰。  相似文献   

4.
宪法原则是宪法思想和宪法价值在宪法实现过程中的集中体现,由于各国的宪法制度和宪法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宪法原则的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不同观念,而宪法原则的特征就是从相对静态和刚性的角度观察宪法原则,从而来指导宪法实践,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根本。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然而文化的标签却淡化了其信仰的本质。丢掉了信仰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信仰就失去了活力。于今,民间信仰的境遇面临着两种尴尬,作为文化遗产,其文化的特点在商业化过程中不断减退;作为信仰,其信仰的低俗化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这恰恰是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境遇写照。  相似文献   

6.
随着第四次修宪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宪法诉讼似乎离我们又近了一步。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山东齐玉苓提起的“冒名上学”诉讼一案作出的司法解释,引发了法学界和司法界关于宪法司法化的热烈讨论,对宪法司法化的是是非非和种种质疑,其最终结果是唤起国人开始关注宪法,重新审视宪法,宪法诉讼随之也就日益提上建设日程。而今,人权入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宪法诉讼已切切实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理性的思索。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在阐述宪法诉讼的正当性的基础上,对宪法诉讼的受案范围和体制建构作一前瞻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入地分析各阶段宪法发展理念。为当代宪法科学发展进行理论预设,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最终价值。  相似文献   

8.
完善环境权的宪法规范,需要对环境权理论作整体梳理,分析环境权在宪法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澄清环境权的宪法含义及其在宪法权利体系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环境权的宪法规范和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概述宪法诉讼的基本概念、功能及主要模式,提出在我国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及我国宪法诉讼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中国人法律信仰的建立关键在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让法律成为保护主体最高利益、成为社会正义的权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把民间信仰与信仰,宗教、迷信混同起来,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认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只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加强民间信仰的科学化建设,实行民间信仰问题的委托管理,才能逐步把它引导到积极向上的思想环境上来,并转化为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于民间信仰是否能有益于乡村治理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民间信仰能凝聚社区、重塑道德、促进公益,具有公共性,能有益于乡村公共事务;另一些学者却认为民间信仰的信众往往只关注个人与家庭的福祉,是私人化的,很难对公共事务产生大影响。案例证明民间信仰组织是可以从私人生活走向公共生活的,而能有利于乡村善治的民间信仰总呈现一些共性和前提条件:民间信仰领袖的有效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的组织和良好的经济条件则是其实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究治国.宪法权威的确立有赖于宪法规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动态和谐.适时修改宪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修宪建议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对公民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护,这将在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更快地积累财富和保护人权、促进人权发展等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4):123-124
人是信仰的动物。可是,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许多中国人却自认没有信仰。这是不认识自己的体现。作者通过文献和调查而得出结论,中国人的信仰对象是天。近代遭遇解构,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被人叫作一盘散沙,是因为中国人对自己的信仰丢失或模糊了。改革开放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征程。重新建构民族信仰,实现民族自信,才能实现民族自立、自强,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民众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是法治的根基,民众对法律的情感与信仰直接影响着法治的效果,应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众与法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徐慧  张建军 《甘肃农业》2005,(10):141-141
宪法的核心是保障人权,宪法的一些基本权利长久以来得不到有效保障,宪法司法化是权利实现的程序化机制。为了切实保障人权,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救济制度,把诉讼制度引入宪法的保障,建立宪法法院。  相似文献   

17.
知情权作为现代民主的产物已日益深入人心,将知情权纳入宪法权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知情权已经基本具备了进入宪法权利体系的资格与条件,将知情权提升为宪法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解析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并探求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红丽  乔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15-4316,4319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山西农民的宪法契约意识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宪法知识及权利运用的相关分析,并针对山西农民宪法契约意识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权利运行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监督是最根本的监督。增强全民的宪法意识;建立科学的宪法监督机制;加强和完善宪法监督程序;扩大宪法监督范围;明确违宪责任追究制度,是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