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模养鹅过程中,无论采取地面放养、网床饲养还是笼养等方式,都要经过3~4周的育雏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育雏舍内进行.育雏期的各项培育要求,是由雏鹅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一、雏鹅的生理特点 1.生长发育快 大部分中小型鹅种的出壳重量在100~130克.  相似文献   

2.
雏鹅是指从出壳至21日龄的幼鹅,雏鹅的培育是养鹅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在育雏过程中要降低雏鹅早期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技术措施。一、做好育雏前的准备育雏舍要在进雏前半个月做好准备,打扫干净,补好裂缝,  相似文献   

3.
<正>雏鹅机体发育不健全,适应环境能力较弱,免疫力较低,管理稍有不慎,极易感染疾病,导致大批死亡。比如雏鹅染发小鹅瘟病,若防控不力,几天内死亡率就会超过50%,严重时达到90%~100%。养殖户应足够重视雏鹅的购入、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控等,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雏鹅成活率,达到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21日龄以内的雏鹅绒毛稀薄,体小娇嫩,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差,如果不加强饲养管理,忽视防疫,极易引起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Ig G/Ig M蛋白的分子特征、理化特性及病理学相关致病机理,对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的免疫球蛋白Ig进行了分级分离、纯化及Ig G/Ig M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等生化-分子生物学分析。以GPVYZ感染雏鹅,采用(NH4)2SO4分级分离鹅血清Ig,将Sephadex G-100凝胶柱在Utro-gel ACA22凝胶柱色谱工作站上串联,分步聚集纯化出鹅血清Ig M/G进行SDS-PAGE和生化分析。结果显示,初级沉淀鹅血清Ig,在非还原条件下,感染组(RD)缺失6个蛋白主带(128,114,69,59,55,48 k Da);而在还原条件下,RD组缺失7个蛋白主带(139,128,119,113,97,94,61k Da),新增加3个蛋白主带(64,65,36 k Da),RD组和对照组(CK)的Ig M和Ig G带分别增加10,7倍和1.5,2倍。表明鹅血清Ig M、Ig G单体的高度可变性造成了在形状构型上的多态性,其亚基条带的变化是机体抗病潜能的重要标志;纯化鹅血清Ig M/G,在非还原条件下,RD组的Ig G缺失150 k Da分子和重链(64 k Da),而在还原条件下,鹅血清Ig G显示重链(60~70 k Da)特征蛋白带,重链62 k Da特异蛋白带仅出现在CK组的Ig M/G中,同时RD的Ig G还缺失91 k Da分子、Ig G(ΔFc)(43 k Da)、轻链(25 k Da)蛋白带。提示GPV感染与鹅血清Ig发生相互作用,Ig G与GPV感染密切相关,62 k Da重链基因可能是GPV的易感基因。试验还表明,RD组的鹅血清Ig含量仅为CK组的37%,Ig G含量较Ig M高2.56倍,RD组Ig M、Ig G比活力显著高于CK组,提示GPV拟制鹅血清Ig M、Ig G基因的表达,促使病毒感染雏鹅。稳定性试验显示,酸碱稳定性:鹅血清Ig GIg M;热稳定性Ig MIg G,RD组的Ig M、Ig G对碱和温度较为敏感。提示随p H值、温度的不同,Ig同时发生许多反应,GPV感染增加了鹅血清Ig的碱和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正山东省兰陵县某村村民去年冬季购入一批雏鹅,由于该村民为初次创业者,缺少经验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雏鹅购入不久便大批死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下面列出其操作过程,找出失误原因,总结经验,以供初涉家禽业养殖者参考。一、操作步骤1.搭建鹅舍利用自有的靠近水源的3亩荒地搭建鹅舍,外设围栏。  相似文献   

7.
给刚断奶的仔猪喂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关键是饲喂量要适当。因为开食喂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喂料过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下痢等胃肠疾病,而喂料不足又会使仔猪因饥饿发生应激反应,不利于健康生长。如何给断奶仔猪正确喂料呢?各地总结的“三看”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啄癖在任何日龄的鹅群中都会发生,但以雏鹅多发,个别雏鹅被啄伤,很快就会蔓延全群。轻者啄伤翅膀、尾基,造成流血伤残,影响生长发育,重者造成死亡。特别是高密度大群饲养最易发生啄癖,危害很大。笔者在5年的技术服务中,经调查分析,发现雏鹅啄癖发病率为21.5%~35.6%,给养鹅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现将啄癖防治情况报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雏鹅亚利桑那菌病是危害雏鹅和后备鹅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经过,主要危害4~20日龄的雏鹅。主要症状是眼结膜炎,失明,纤维素性腹膜炎,肝肿大,腺胃、肌胃、肠道肿胀和出血,精神症状等。笔者对该病进行了初步诊断和治疗,现将治疗经过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GPV(Goose parvovirus)侵染的病理学致病机理,探究GPV感染扰动雏鹅动态代谢网络平衡系统,对GPV感染雏鹅血液中的蛋白质、代谢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生化分析。结果显示,GPV感染雏鹅的血液中,蛋白酶、Est、POD、SOD、ALP、ADH、Amy、CAT、GPT、LDH活性分别提高约41%/63%,30%/53%,50%/14%,36%/73%,156%/142%,1005%/22%,36%/26%,13%/51%,60%/244%,289%/139%;Ig G、IgM含量分别降低约50%,40%;蛋白质含量增长约50%,GPV感染雏鹅的血浆Est、SOD、ADH、Amy同工酶分别新增2,2,1,3条酶谱带,Est同工酶消减2条慢区谱带;血细胞Est、POD、SOD、Amy同工酶分别新增1,2,1,2条酶谱带;血液中CAT、LDH、GPT、ALP同工酶分别出现7,1,3,3条酶带变异,血细胞CAT、ADH同工酶分别缺少快区和慢、快区酶带,ALP同工酶在血浆与血细胞方面分别缺少慢区和快区酶带。同时显示重链59 kDa蛋白带是CK组IgM/G的共同特征,感染组Ig G还缺失258,36 kDa蛋白带;血浆与血细胞分别新增加131,86,43,33 kDa和144,104,58,53 kDa蛋白。血浆消减1条慢区酶蛋白,血细胞增加2条慢区酶蛋白。提示GPV感染应激与寄主蛋白质、蛋白酶及同工酶基因表达的协同作用,通过独特的扰动宿主动态平衡代谢网络直接或间接调控细胞易感性能。  相似文献   

11.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21日龄的雏鹅,10日龄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15日龄后呈慢性型。  相似文献   

12.
正许多养殖户认为鸭、鹅不会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其实并非如此。雏鸭、鹅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接触鸡而感染的,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鸭、鹅,发病急、传染快,6~10日可波及全群;防控不力又感染高毒株时,病死率可达60%~70%。近年来雏鸭、鹅发生此病趋多趋重,但养殖户重视不够,造成了很大损失,应予以注意。一、病原和流行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有亚型多种,免疫时疫苗型号不对就会导致免疫失败。该病  相似文献   

13.
1 防锈蚀 清除机器内外的尘土、泥垢和作物残留:放出油料和冷却水,加入新的脱水润滑油(加温到110—150℃直至泡沫消失为止),然后摇转曲轴数圈,使之充满整个润滑系统。向各润滑点加注润滑脂。擦净所有摩擦工作面后涂以机油。脱漆处要重新补涂。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省扬州市,鹅肉非常受欢迎,那里有一位叫许坤的年轻人,正是靠养鹅赚下了千万元家产。说起许坤养鹅,还要从他2003年从畜牧学校毕业说起。许坤的父亲许宝林在当地从事鹅苗孵化,生意一直做得不错,他毕业后决定留在家里,跟父亲养殖鹅苗。许坤非常用心,不久就掌握了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5.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开启的新时代开局之年。这次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花城广州,举办第五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暨2018广州国际花卉艺术展,正逢其时,意义重大。本次活动围绕“花开新时代”主题,在传统花艺传承、现代插花艺术、大型景观布置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比赛,展示出了我国花艺领域的最高水准,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花的艺术享受,也为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形象、促进国内外花艺交流合作、开阔视野、提升花艺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花卉盆景》2012,(2):F0003-F0003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2月的一天,天气晴好,笔者到来到湖南省新邵县陈家坊镇下江村刘城军的林下养鸡场,看到树林里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土鸡自得其乐,它们有的在"闲庭信步",有的在"引吭高歌",有的在低头觅食。说起林下养鸡,刘城军满面笑容,他告诉笔者说:"林下养鸡的好处真多,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不说,主要是树木能给养殖的鸡遮阴挡雨,鸡粪  相似文献   

18.
现在,人们对吃越来越讲究,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人们对于大鱼大肉早已过了渴望的年代,而追求合理膳食、健康养生成为一大消费趋势。出于健康考虑,吃素的人越来越多,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开间这样的素菜馆,由于针对性比较强,自然会吸引众多素食者,生意肯定会不错。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在多个省份调研时了解到,因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尚不健全,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的2亿多农户、80%以上的农药使用均由农民自己完成,60%的农民习惯根据农药经营者推荐购药。由于直接与农民面对面,那些懂一定技术的经销商,无可替代地成为农民们需要的"田间医生"。  相似文献   

20.
《种业导刊》2012,(5):37-37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而种子产业的核心是优良种源。 上海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剑华等人用一种新的大麦育种技术,培育出优质多产大麦品种“花11”,这是国际上首例运用单倍体细胞工程技术育成的谷类新品种。该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