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赵斯桐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0):223-225
"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的产物,数量多、情况复杂,基于"村改居"社区治理起步较晚、现阶段的治理方式还处于摸索阶段的现状,从"村改居"的特殊性切入,着重对"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管理体制不顺、自治能力不强,人才匮乏,公共服务落后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治理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解决当前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失地农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失地农民问题已经从一个地区性问题发展成全国性的问题。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对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阳城县的失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生活现状和市民化态度的调查和研究,找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问题所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希望能够推动阳城县及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导致城郊地区涌现大量"村改居"社区。而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发展的灵魂,对村民的市民化和"村改居"社区的城镇化转型具有推动作用。从四个方面考察"村改居"村民的社区意识,发现其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与责任感均有不足。同时,发现"村改居"村民的社区意识主要受个体和社区两方面的影响。为促进社区村民社区意识的建构,村民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强化维权意识;社区需加强宣传主人翁精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整顿社区管理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导致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快速增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困扰着失地农民群体本身,大量的失业群体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了阻碍。为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再就业问题,应该从政策引导、思想教育和培训体制建设三方面入手,更好的服务失地农民,以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对陕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商州区的10个样本社区282户"村改居"家庭的问卷调查为样本,研究了西北地区欠发达县域的典型代表——商州区的"村改居"社区治理模式,分析了目前"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现代城镇化背景下西北欠发达地区"村改居"社区治理完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是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吉林市周边的几个新社区失地农民的收入、工作、生活、社会适应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指出吉林省失地农民距离完全的市民化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促进了东莞市的大量农用土地改为工业用地,许多村完成了村改居、村民就地变市民的过程。为了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和再教育问题,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村委会针对区域内主动失地农民的特点,积极创建劳动力就业平台,让这些主动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接受自我认同的身份转变,以社区为单位教育主动失地农民丢弃依赖村组集体经济福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的上访问题是承德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必须予以妥善解决。本文从失地农民上访的主要诉求、上访的原因分析、解决建议三个方面对承德市失地农民的上访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城中村和城市边缘村落逐渐实施"村改居"工程,"村改居"是一个涵盖面较大的概念,涵盖农民转居民、农村转城市、村委会转居委会等多个方面,在"村改居"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村改居"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村改居"工程的实施提供支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使得人们的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失地农民的产生,失地农民在面对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社区环境,产生了许多行为问题,使社区治理陷入困境。为探索合适的失地农民社区治理模式,以南京市两城郊社区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两个社区居民行为表现及社区治理模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悦民社区居民存在较多行为问题,城市化进程与市民化进程脱节,在社区治理上也陷入困境;而紫荆社区居民行为市民化程度更高,社区治理模式更具成效。合理化的社区治理模式可以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市民化环境,引导其在行为及心理上真正的实现市民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下,“村改居”社区作为我国破除城乡二元壁垒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已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讨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主要对“村改居”的概念界定及认知、“村改居”社区居民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及其治理对策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肯定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研究提出一些研究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农业效益低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量减少农村人口,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民市民化取得很大成效,但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看,我国城镇化进程仍滞后于工业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化现实模式的一种。目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现状离市民化的目标体系甚远。影响“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 人口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据此, 提出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王礼生 《现代农业科技》2012,(20):320-321,324
对"城市化"、"失地农民"、"角色和角色适应"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当前失地农民角色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个人层面提出解决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的对策,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失地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农民被安置在新的社区内,由于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以及收入等与传统城市居民的差距较大,使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就学者对市民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行为的研究做了相关梳理。以往研究从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行为两方面进行相关分析,但很少具体分析,同时忽略了失地农民在礼俗行为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而这些恰恰是影响其城市社区融入的重要因素,需要学者就市民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行为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72-173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速度与规模的传统城市化模式,要求通过促使农民市民化的途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的基础在于能够顺利的融入城市社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市J村失地农民的失地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内容上。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逾越的障碍。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保障政策设计只能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而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从而使失地农民问题解而不决。彻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实施蜕变政策,使失地农民成长为新型农民。蜕变政策不仅具有独特的效用,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双重风险.因此,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双失"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民生,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对永宁县城镇化进程中纳家户失地农民的就业近况进行剖析,对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双失风险"问题、实现就业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影响他们身份认同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网络和社区参与因素,并提出可通过加快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后的身份认同,真正实现"市民化"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论文梳理和剖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基础理论内涵,以期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