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毯状盘(CK)、钵体盘(D1)和钵体毯状盘(D2)3种育秧盘试验,系统测定了不同育秧盘处理下早、晚稻植株形态特征与产量结构。【结果】1)不同秧盘处理秧苗素质表现为CK>D1>D2;机插时,D2处理下秧苗整体机插质量最优,表现在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D2均优于CK,提高了栽插质量;2)D2处理下秧苗返青快,拔节期后分蘖快,孕穗期分蘖数D2>D1>CK,有效促进了茎蘖成穗,直接影响产量;从SPAD值看,早晚稻孕穗期时,D2处理下秧苗叶片SPAD值比D1处理平均高出3.2%,比CK处理平均高出9.2%,可有效促进光合作用,为增产提供了营养保障;3)产量数据显示,早晚稻均以D2处理产量最高,早稻分别比CK和D1增产13.04%和1.65%,晚稻分别增产30%和19%,平均比对照(CK)育秧机插增产20%;具体表现在D2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有效穗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指标好。【结论】与毯状盘和钵体盘相比,钵体毯状盘可提高秧苗素质和产量,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辽宁西部早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北方粳型超级稻辽粳399为参试品种,探讨了不同育秧基质与秧盘组合处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客土作育秧基质相比,其他3种育秧基质均具有提升秧苗素质的作用;与对照(客土+盒式秧盘)相比,其他7个组合处理下的秧苗素质更好,且运输更加方便,移栽根系损伤轻、缓苗时间短,并以M2K2组合处理(有机育苗基质+钵形毯状秧盘)表现最优,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11.91%。  相似文献   

3.
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抽穗期理想株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华南稻区新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998、培杂67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等6个材料抽穗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及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提出了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理想形态指标分别为:早季株高90~105 cm;每蔸茎数11~12条;剑叶长35~40 cm;剑叶宽2.1~2.2 cm;倒2叶长、宽为46~50 cm和1.8~2.1 cm;倒3叶长、宽为59~64 cm和1.4~1.9 cm;剑叶开张角7~14;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8 和20~33。晚季株高95~100 cm;每蔸茎数9~15条;剑叶长30~41 cm;剑叶宽1.8~2.0 cm;倒2叶长、宽为53~61 cm、1.3~1.8 cm;倒3叶长、宽为52~58 cm、1.2~1.5 cm;剑叶开张角9 ~19;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5~37、16~49。同时测定了参试材料的主要生理性状,并对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的适宜生理指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胡文杰 《中国稻米》2017,(4):180-182
引入25 cm行距的插秧机,与生产上常用的30 cm行距插秧机进行小区对比试验,以探讨该型插秧机对乐清市早、晚稻的适应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早稻应用25 cm行距插秧机具有比较明显的增产优势;而连晚杂交稻应用行距25 cm插秧机的增产效果不明显。生产上应根据不同类型水稻的特征特性,正确掌握插秧密度,充分发挥各类插秧机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下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普通机插条件下0及13 kg/667 m2两个氮肥水平,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下13 kg/667 m2和11 kg/667 m2两个氮肥水平.结果 表明,相同施氮量下,与不覆膜相比,覆...  相似文献   

6.
2015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进行大田水稻直播试验,以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迟熟中稻等4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茬口(前茬作物分别为蔬菜、油菜和小麦),研究不同茬口和品种类型对直播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茬口及品种类型的科学搭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播种至齐穗、齐穗至成熟的生育期缩短;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产量先增加后下降,迟熟中稻的产量显著降低。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以中熟中稻的产量最高,分别为8.47 t/hm~2和9.30 t/hm~2,小麦茬口则以早熟中稻的产量最高,为7.99 t/hm~2。随着播期的推迟,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早稻、迟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水稻直播以选用中熟中稻品种较为适宜,小麦茬口水稻直播则选用早熟中稻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揭示水稻机插与同步一次性侧深减量施肥的养分利用特征,为机插双季稻的氮(N)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双季稻种植区,以测土配方施肥量为依据,结合精量施肥机,2017−2018年研究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机插同步一次性减N 10%~30%处理早稻N、P、K累积量分别提高7.9%~11.7%、9.4%~25.9%和2.0%~6.5%(2017),8.2%~15.0%、9.0%~12.1%和14.0%~18.1%(2018);晚稻分别提高−0.6%~5.7%、9.1%~14.4%和3.7%~19.6%(2017),6.1%~8.5%、9.4%~19.3%和18.7%~22.2%(2018);早稻N肥吸收利用率(NRE)、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提高38.6%~92.7%、49.9%~103.6%和29.5%~71.7%(2017),35.4%~71.4%、46.0%~98.4%和20.7%~75.4%(2018);晚稻分别提高20.8%~43.1%、31.3%~64.2%和18.3%~48.5% (2017),26.8%~99.1%、60.0%~ 82.9%和26.6%~60.5%(2018)。其中,早晚稻以减N 20%~30%处理效果较好。水稻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随着施N量的降低,双季稻NRE先增加后降低,NHI、NAE和NPFP呈上升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机插模式的集成与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N肥施入,利于N、P、K吸收积累,同步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岗优188和南粳9108为材料,研究了泥质法露天育秧、营养土露天育秧和营养土工厂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秧方式对供试品种的大田生育期并无明显影响;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茎基宽最高,但秧苗叶面积最小,营养土工厂育秧所育秧苗的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明显高于泥质法露天育秧;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根数最多,但根鲜质量和根干质量以营养土露天育秧最高;产量方面,2个供试品种均以泥质法露天育秧最高,其次是营养土露天育秧,营养土工厂育秧最低,泥质法露天育秧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其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保证水稻施肥的准确性,揭示水稻机插与同步一次性侧深减量施肥的养分利用特征,为机插双季稻的氮(N)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典型双季稻种植区,以测土配方施肥量为依据,结合精量施肥机,2017-2018年研究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机插同步一次性减N10%~30%处理早稻N、P、K累积量分别提高7.9%~11.7%、9.4%~25.9%和2.0%~6.5%(2017),8.2%~15.0%、9.0%~12.1%和14.0%~18.1%(2018);晚稻分别提高-0.6%~5.7%、9.1%~14.4%和3.7%~19.6%(2017),6.1%~8.5%、9.4%~19.3%和18.7%~22.2%(2018);早稻N肥吸收利用率(NRE)、N肥农学利用率(NAE)、N肥偏生产力(NPFP)分别提高38.6%~92.7%、49.9%~103.6%和29.5%~71.7%(2017),35.4%~71.4%、46.0%~98.4%和20.7%~75.4%(2018);晚稻分别提高20.8%~43.1%、31.3%~64.2%和18.3%~48.5%(2017),26.8%~99.1%、60.0%~82.9%和26.6%~60.5%(2018)。其中,早晚稻以减N20%~30%处理效果较好。水稻机插同步一次性精量施肥随着施N量的降低,双季稻NRE先增加后降低,NHI、NAE和NPFP呈上升趋势,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通过施肥技术和机插模式的集成与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N肥施入,利于N、P、K吸收积累,同步提高双季稻的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设计了油菜—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4种复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冬闲相比,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水稻平均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4. 44%、6. 50%、4. 76%、6. 69%;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后土壤平均pH值比冬闲分别下降0. 07、0. 11、0. 25、0. 08个单位,平均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25. 0%、17. 6%、22. 5%、28. 6%,降幅明显;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紫云英还田处理>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4. 41%、1. 39%、1. 36%;有机质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马铃薯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3. 0%、1. 2%;速效钾含量增加的只有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为7. 4%。表明紫云英—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是较好的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12.
机插水稻不同育秧基质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机插水稻不同育秧基质应用效果,以营养土育秧为对照,比较研究了江苏沃野、常州立华、连云港恒奥达、兴化新土源和南通瑞华等5个品牌基质育秧效果。结果表明,几种育秧基质所育秧苗叶色明显浅于对照,秧苗素质也比对照差,但盘根效果要好于对照。移栽大田后,基质育秧活棵、发苗要慢于营养土育秧,最终实产除常州立华和兴化新土源与对照相差不大外,其余3种育秧基质处理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0个超级早、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双季超级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超级早、晚稻均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生产优势,稻谷产量随生物产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前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关不显著,与抽穗后的LAI也呈极显著正相关.早发度与成穗率和产量密切相关,可作为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期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探明机插育秧基质的最佳含水量,以江早361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基质4种水分含量(W1,40%;W2,60%;W3,80%;W4,100%)对早稻(E)和晚稻(L)秧苗素质和大田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含水量对秧苗素质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早季,EW2处理产量最高,比其他3个处理增产4.9%~5.9%,差异显著;EW2处理叶龄比EW1和EW4增加7.0%,差异显著;EW2处理苗高比EW3和EW4分别增加10.2%和10.7%,差异显著;EW2处理单株茎叶质量比其他3个处理增加6.8%~13.3%,差异显著。相关分析可知,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在晚季,LW2处理产量最高,比LW1和LW4处理分别增加13.2%和10.4%,差异显著;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晚稻叶龄、苗高、茎基宽和单株茎叶质量均是先增加后减少,均以LW2处理最大,4个指标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增加7.4%、13.3%、13.0%、14.8%。相关分析可知,晚稻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基质含水量为60%时有利于提高机插稻秧苗素质,进而提高机插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基质育秧和营养土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以台湾香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常规盘基质育秧、可降解盘基质育秧、不可降解盘基质育秧、常规盘营养土育秧、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不可降解盘营养土育秧6种不同育秧方式,进行秧苗素质、植株形态和产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可降解盘基质育秧相对于其他育秧方式,秧苗生长速度快,茎基部肥大,叶片较长较宽,秧苗素质好;大田期表现为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力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高产优质抗倒杂交稻新组合新两优106在安徽黄山大面积示范表现的基础上,从播种育秧、栽植、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新两优106实现高产、稳产、抗倒的栽培关键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盘土厚度对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效果的影响,对4种不同盘土厚度所育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最终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盘土厚度1.8 cm育秧,秧苗素质、成苗率和机插质量明显提高,秧苗移栽后分蘖快、成穗率高,最终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运筹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设计5种施氮模式:早稻和晚稻均不施氮肥(N_0,CK),早稻施N120 kg/hm^2+晚稻施N210 kg/hm^2(N120+210)、早稻施N150 kg/hm^2+晚稻施N180 kg/hm^2(N150+180)、早稻施N180 kg/hm^2+晚稻施N150 kg/hm^2(N180+150)、早稻施N210 kg/hm^2+晚稻施N120 kg/hm^2(N_(210 + 120)),比较研究5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早稻和晚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N150+180处理植株分蘖数下降幅度平缓,其分蘖数多、成穗率较高;(2)早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LAI大小顺序为N180+150> N150+180> N_(210 + 120)> N120+210> CK,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LAI大小顺序为N150+180> N120+210> N180+150> N_(210 + 120)> CK;(3)分蘖期至成熟期,早稻和晚稻植株的根系干重分别以N_(210 + 120)、N120+210处理最高,茎、叶干重分别以N_(210 + 120)和N150+180处理最高,穗干重均以N150+180和N180+150处理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4)各处理水稻的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5)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N150+180处理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849. 5和1879. 5 kg/hm^2。因此,早稻施用纯氮150 kg/hm^2和晚稻施用纯氮180 kg/hm^2的施肥模式,有利于增加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会影响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本文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肥料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控释肥(N、P、K含量分别为25%、6%和19%)处理相比,施传统复合肥(N、P、K含量均为15%)和快美复混肥(N、P、K含量分别为24%、7%和19%)的处理,水稻抽穗期叶片SPAD值显著增加,穗部干物质累积量、穗部干物质累积速率和库容量分别增加2.7%~17.1%、1.6%~17.1%和5.4%~11.0%;水稻总吸氮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9.4%~38.2%、26.6%~102.4%、19.3%~76.7%和4.5%~15.1%。在本试验条件下,快美复混肥是提高华南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优势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