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在上海浦东扁豆主产区暴发了一种病害类似于其他作物上发生的菌核病。通过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确定了该致病菌就是核盘菌属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该菌可以感染扁豆全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都能感染发病,并且能观察到菌核的形成。研究发现扁豆核盘菌室内分离培养的最佳碳源是果糖,温度22 ℃,pH为5,适当的逆境生长条件有利于菌核的形成。扁豆、大豆、普通白菜来源的核盘菌在ITS rDNA序列上存在差异。将3种不同来源的核盘菌相比较,发现它们属于不同的融合群,对不同寄主存在致病能力上的差异,但都能致病。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茎基腐病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明日叶茎基腐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通过形态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进行病原鉴定,对致病菌的最佳碳氮源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并在室内检测11种商品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明日叶茎基腐病致病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供试范围中所有p H范围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5;供试碳氮源中对葡萄糖、蔗糖和D-果糖的利用率最高,菌落直径最大,达到6.22 cm,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菌落直径达到7.27 cm。在室内药效测定试验的11种药剂中,50%异菌脲对菌株MF1的抑菌效果最佳,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8.89%。综上所述,首次确定了引起明日叶茎基腐烂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可能有利于减轻病害,50%异菌脲可作为田间化学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3.
何祖法 《蔬菜》2000,(12):26-26
甘蓝栽培在我地蔬菜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甘蓝菌核病的发生十分严重,对产量影响较大。且该病寄主较为广泛,生活力很强,防治上比较困难,现将其发生情况及综防措施作如下简介,供参考。 一、主要症状 甘蓝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叶片或叶球,受害部位初呈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后病组织软腐,潮湿环境下生出白色或灰白色絮状菌丝。茎基部病斑环茎1周后致使全株枯死,病部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病原及传播途径 l.病原 该病由核盘菌(Sderotinia sclerotiorum(L…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茄子菌核病病原菌种类及在育种上筛选可利用的菌核病抗性资源,将收集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并采用田间活体茎接种法对42份茄子种质资源进行菌核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  相似文献   

5.
番木瓜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棒孢霉叶斑病叶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山扁豆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t.et Curt.)Wei。它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pH值分别为7~10和5~9。9种碳源中,蔗糖、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较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木糖较有利于孢子萌发;9种氮源中,酵母浸膏、蛋白胨和牛肉浸膏较有利于其菌丝生长,牛肉浸膏较有利于孢子萌发。完全光照与完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蚕豆褐斑病病叶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得到5株病原菌,研究了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并对18SrDNA基因和EF-1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pH、温度、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蚕豆褐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pH为2~11条件下,病原菌均能生长,最适pH为7;病原菌在5~30℃均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为20℃,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菌丝生长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豇豆轮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新发现的病害——豇豆轮纹病的发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柯赫氏法则证病试验,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
定,并与基因库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序列进行比对,相似性达99%,鉴定豇豆轮
纹病的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
菌丝在豇豆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碳源和氮源以甘露醇和牛肉浸膏最佳,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
为8~10;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培养基为豇豆种子煎汁培养基,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
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 值为9,光暗交替培养利于孢子的产生;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 ℃,
最适pH 值为7~10;菌丝致死温度为65 ℃,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 ℃,10 min。  相似文献   

8.
菌核病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的一种真菌性病害,除了危害甘蓝蔬菜以外,还可危害莴苣、芹菜、茄子、辣椒、黄瓜、韭菜、菠菜、白菜等多种蔬菜,尤其是保护地栽培的上述品种,发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大樱桃褐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腐病在辽宁大樱桃产区严重发生,对大樱桃褐腐病菌(Monilia fructigen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从温度、光照、pH以及营养条件几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樱桃褐腐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25℃、pH 6.0及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产孢最佳条件为PDA、木糖、NH4H2PO4、25℃、pH 6.0;分生孢子在可溶性淀粉、NH4H2PO4、25℃、pH 7.0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 min。  相似文献   

10.
特早熟扁豆新品种‘湘扁豆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扁豆1 号’为特早熟扁豆新品种, 鲜荚上市比常规品种早95 d 以上, 商品性好, 质脆嫩, 品质优; 植株生长势强, 能密植高产, 产量高达42 000 kg/ hm2 ; 抗病性强, 较耐寒, 适宜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作特早熟品种栽培。  相似文献   

11.
以观赏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中一个矮向日葵品种为试材,通过对四叶期观赏向日葵进行核盘菌诱导,采用提取RNA进行反转录、PCR荧光定量等方法研究其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期探究核盘菌时观赏向日葵防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核盘菌侵染对观赏向日葵水杨酸(SA)信号路径中的关键基因NPR1、PR1表达量发生上调;ET介导信号传递路径中关键基因PDF1.2表达量有所升高;JA/ET途径的关键"节"点基因MPK4、EDS1表达量上调变化;NPR1、PR1、EDS1、PDF1.2和MPK4均明显上调表达,由此表明,观赏向日葵受SA和JA信号的调控,核盘菌对观赏向日葵相关防卫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番木瓜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番木瓜弯孢霉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番木瓜生弯孢Curvularia caricapapayae Sricastava et Bilgrami。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0~35℃,适宜pH值分别为6~11和6~8。供试碳源中半乳糖有利于病原菌生长,果糖和葡萄糖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氮源中,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完全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3.
油桃菌核病菌原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增强  王丽  侯珲  苏平  田娟 《果树学报》2012,(2):283-285,321
通过病原菌形态学和致病性测定的方法对引起设施油桃花腐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PCR技术扩增病菌DNA-ITS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已有的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综合2种方法鉴定结果,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引起设施油桃菌核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周平兰  唐新科  龙岳林  周小毛 《园艺学报》2015,42(10):1993-2001
以湖南野生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引种驯化过程中发生的炭疽病病株为试验材料,分离、鉴定病原菌,分析营养因子和非营养因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兰炭疽病病原菌为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 Moriwaki,SatoTsukiboshi);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DA、PSA和CSA;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源,最适合的为葡萄糖,有利生长的有机氮为酵母膏和蛋白胨,无机氮为硝酸钾;光照与黑暗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适宜p H 5.0~8.0;在10~35℃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处理20 min,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8和50℃。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核盘菌侵染芥蓝过程中,芥蓝的发病症状、含水量、电导率、活性氧和芥子油苷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侵染过程中,侵染部位产生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大到全叶。叶片含水量逐渐下降,电导率不断上升,活性氧(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大量累积,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4–甲氧基–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1–甲氧基–吲哚–3–甲基芥子油苷和烯丙基芥子油苷含量先上升后下降,3–丁烯基芥子油苷和2–羟基–3–丁烯基芥子油苷含量逐渐下降。研究表明芥子油苷,特别是吲哚类芥子油苷可能参与芥蓝对核盘菌侵染的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16.
从贵州省贵阳市树莓园的受害树莓叶片分离出致病菌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rDNA-ITS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病原菌S1为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采用控制单一变量法研究树莓极细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期为由该致病菌所引起的树莓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病原菌S1于25℃的恒温环境中生长最好,15℃时产孢量最高;最适生长pH为11,最适产孢pH为7;在24 h持续黑暗的环境中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高的光照条件为半光照;碳源分别为淀粉和乳糖时生长最好和产孢量最高;以牛肉膏为氮源时生长最好,添加酵母粉时产孢量最多;在树莓煎叶培养基中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多的培养基是PDA.  相似文献   

17.
豆芽烂芽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规模化生产中的绿豆芽烂芽取样,进行致病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确定病原菌为瓜果腐霉,观测了不同接种量的瓜果腐霉孢子悬浮液对绿豆芽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不同接种量处理,其发病时间、发病率、豆芽生物产量均存在差异。接种浓度为10^3个/mL和104个/mL的抱子悬浮液处理后,豆芽烂芽严重,接种浓度10^3个/mL处理第3天出现烂芽,发病率为10%,第4,5天发病率分别为58%,92%;接种浓度10^4个/mL处理第2天开始出现烂芽,发病率为2%.第3,4,5天发病率分别为58%,100%,100%,发病情况日趋严重;发病芽体呈水浸状、浅褐色腐烂,有刺激性异味:严重影响其生物产量,生物产量与健康幼苗相比分别降低33.1%,33.3%。  相似文献   

18.
王勇  周雪梅  盛洁  宋策  陈龙  陈典 《北方园艺》2016,(23):111-116
以黑龙江省3个地区洋葱紫斑病植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洋葱紫斑病病原菌,对获得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以及16srDNA ITS序列分析,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致病菌为葱链格孢菌(Alternaria porri(Ell.)Cifferri),该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时产孢量最高,但菌丝生长量最低;在以氯化铵为氮源时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都达到最高。32℃,pH 7,光照条件为12h光照/12h黑暗交替培养菌丝生长量最高;24℃,pH 8,连续黑暗条件下产孢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新型月季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某花圃栽培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比对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简单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4d菌落直径达到34.6~37.2mm,具明显的灰白色轮纹。分生孢子呈梭形,宽度为4.83~9.11μm,由5个细胞组成,细胞间有隔膜,孢子顶端有2~3根附属丝,长度约为5.93~36.23μm,尾胞具附属丝1根,长度为2.85~16.05μm。其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lavispora的同源性达到99%。基于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该病原菌被最终鉴定为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Arth.)Stey.,经检索月季病害,属国内首次发现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月季叶枯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5℃,但20~30℃范围内差异不显著;适宜pH5.0;最佳碳源为乳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