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跨度横向机械通风奶牛舍环境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简述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奶牛舍建筑形式——大跨度横向机械通风奶牛舍(LPCV)的产生和发展概况。LPCV牛舍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改善炎热夏季奶牛的热应激状况。最早在2005年秋季建成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目前我国已在中南部、东北地区相继建成了LPCV牛舍并投入使用。该牛舍以屋面较低、跨度较大为特征,已由最初的8列式扩展到最宽的24列式。笔者从温湿度、空气质量、通风、照明、粪污处理、福利状况等角度,系统分析了LPCV牛舍内微气候环境,以及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今后的牛场规划设计和合理的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LPCV牛舍夏季舍内环境变化规律,为LPCV牛舍提供合理的湿帘风机运行方案,本文以沈阳地区某六排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分别在沈阳夏季设计工况和极端最热工况下对舍内环境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两种工况条件下舍内的温度和...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西藏牦牛在育肥期、冷季的生产性能,可借鉴LPCV牛舍特点,结合西藏地理及气候特点,对牦牛舍进行科学设计,以保证其在保温、通风、照明等环境要素优良,为牦牛提供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测河北省不同地区6个有代表性的肉牛场合内外空气温度和湿度,对冬季肉牛舍的温湿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牛舍内气温偏低,尤其是早晚,分别达到-0.4~1.7℃和0.8~5.3℃。除平原丘陵地区的敞棚舍,各种封闭性较强的牛舍(半开放舍、有窗舍和塑料暖棚舍)内外气温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承德山区牛舍,舍内外气温差可高达11.6℃。另外,各牛舍早晚湿度较大,尤其是承德山区,牛舍内湿度明显高于舍外,达到78%~81%,而平原丘陵地区的多数牛舍内外湿度差不明显,舍内早晚湿度分别达到65.0%~72.0%和59.0%~71.0%。综合温湿度分析,河北省多数肉牛舍冬季处于寒冷状态,需要加强牛舍保温。  相似文献   

5.
河西地区深居内陆,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蒸发量大,发展养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营养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肉类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对牛肉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养牛业已成为繁荣当地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牛舍是牛生活的小环境,牛舍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建造,才能满足牛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提高劳动效率,避免事故发生,达到预期的饲养效果。笔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设计出适宜本地气候特点的两种牛舍类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其结构设计及建造技术介绍如下: 1 双列式牛舍设计与建造 1.1 双列式牛舍设计 牛舍建筑在设计上,夏季要有一定的遮阴降温  相似文献   

6.
1肉牛舍类型半开放牛舍、塑膜暖棚牛舍、封闭牛舍是当今较为普遍应用的牛舍。1.1半开放牛舍半开放牛舍三面有墙,向阳一面敞开,有部分顶棚,在敞开一侧设有围栏,水槽料糟设在栏内,肉牛散放其中。每舍(群)15~2头,每头牛占有舍面积4~5m2。这类牛舍造价低节省劳动力,但冷冬防寒效果不佳。1.2塑膜暖棚牛舍塑料暖棚牛舍属于半开放牛舍的一种,是近年北方寒冷地区推出的一种较保温的半开放牛舍。与一般半开放舍比,保温效果较好。塑膜暖棚牛舍三面全墙,向阳一面有半截墙,有1/2~2/3的顶棚。向阳的一面在温暖季节露…  相似文献   

7.
牛舍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各种标准化的牛舍设施。缺乏相应的牛舍设施工业的发展.中国的牛场建设就难以取得较大的进步。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专用牛舍设施。  相似文献   

8.
1 要选购好的架子牛 1.1 购牛前的准备 购牛前一周,应将牛舍粪便清除,用水清洗后,用2%火碱溶液对牛舍地面、墙壁进行喷洒消毒,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器具进行消毒,最后用清水清洗一次。如果是敞圈牛舍,冬季应扣塑膜暖棚,夏季应搭棚遮阴,通风良好,使其温度不低于5℃。  相似文献   

9.
防暑降温 早晚要及时打开门窗.以保持牛舍通风干燥和凉爽。牛舍内每3~5头奶牛可安装1台排风扇(或吊扇)或高压喷雾降温装置.以加大通风及蒸汽散热和对流散热,降低舍内温度。牛舍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以下.相对湿度大.会造成牛体散热受阻.加重热应激反应。牛舍、运动场周围要多种植阔叶树木(如速生杨树等)或者葡萄、南瓜等藤类植物,  相似文献   

10.
牛舍建筑与设备提供了奶牛休息饲喂及合适的挤奶系统。传统牛舍建筑屋架结构采用木结构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通风系统一般以自然通风为主。采用侧窗和天窗。天窗的形式有气楼式、半气楼式和通风带式,建造与维护成本比较高。传统牛舍是集约型的系统,在牺牲劳动生产率的状况下可以实现对牛的个别照看。这种牛舍的牛场有单排与双排.采用固定床位.固定牛的装置有铁链式、劲架式等结构。传统的牛舍建造存在以下缺点:设施产业化技术落后.仍以传统的砖混结构形式为主,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牛舍标准化与规范化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肉牛饲养场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但如何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挖掘其潜力,使其不断降低成本,安全生产,提高效益,结合我区生产现状,提出如下管理措施。 1 牛场设计 1.1 地址选择 牛场应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之处。要求: a.少占耕地 b.交通运输方便 c.有足够的水源和草源 d.销售方便 e.远离群众生活区。 1.2 布局 100头以上的牛场,要求把生活区、服务区、生产区分开,防止交叉感染,一般把生活服务区建在北边上风处,把牛舍、饲草料加工区建在南区下风处为好。 1.3 牛舍建造 根据饲养规模和用途选用不同的牛舍结构,500  相似文献   

12.
1个体奶农 1.1做好牛只、牛舍环境的清洁卫生 保持牛只、牛舍的清洁卫生.提倡牛舍硬圈饲养,及时清除牛粪尿.更换铺填稻草或木悄,给牛创造舒适、松软、干燥、卫生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牛只的健康,同时又可以减少环境对原料奶的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会影响牛只的健康和原料奶的风味,给养牛户带来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牛舍空气中的含菌量  相似文献   

13.
半开放型暖棚牛舍冬春季节环境监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寒阴湿的北方寒冷地区.建立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半开放型暖棚牛舍,成功解决了冬春季节寒冷因素对养牛业的制约问题。为此,笔者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选定3个监测点.进行半开放型暖棚牛舍冬春季节环境监测试验。  相似文献   

14.
第1步.买牛。一批4—5头为宜,牛买来后要让其休息好.牛舍和运动场要清洁卫生。  相似文献   

15.
1 奶牛的环境 1.1 牛舍的选址 牛舍的选址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通风向阳和避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方。为便于防疫,最好远离公路和村庄500m以上。建造牛舍要做到夏能防暑、  相似文献   

16.
许多养殖户认为牛的抗病力强,不重视卫生和消毒工作,导致奶牛发病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建议养殖户搞好牛体、牛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冬季和春季牛舍每周消毒1次.夏季和秋季牛舍每周消毒2次。饲料和饮水要讲究卫生。不饲喂霉变饲料。  相似文献   

17.
1简易牛舍 简易牛舍,属于开放式,只能挡雨,无保温能力,造价低,利用时间仅5-6个月。建筑材料主要有圆木杆或木方、长条瓦、砖及水泥。根据牛舍的长度和现有的条件而定,先以圆木杆或木方做成前高后低的单坡框架。前柱高2.3—2.4米,后柱高2.2~2.3米,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国内外牛的养殖模式进行研究后.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奶牛疫病的发生,经过与有关专家以及有多年经验的养殖场的场长反复研究.最终推出了32m跨带卧栏的新型装配式牛舍.并且已经在张家口地区得以建设实施。这种牛舍具有便于清粪,便于料车开进牛舍进行饲喂,保护动物不受天气的影响,每个牛圈的成本降低等优点。具体研究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1奶牛舍的建筑要求 奶牛舍建筑的总体要求为:牛舍要坐北朝南,并以南偏东15度为好,但均应依当地地势和主风向等因素而定。跨度一般为12m以内,净高3.5m,牛舍面积一般按每头5m。考虑,运动场按每头牛20m。考虑,环境要求牛舍内应干燥,夏季能隔热,冬季能保温。并应有一定数量的门窗和通风口,以满足牛只进出,牛舍采光和通风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夏季发酵床养殖模式奶牛舍与拴系式养殖模式奶牛舍内环境指标的差异。测定了牛舍的温度、噪声、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和细菌密度等环境指标,并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发酵床牛舍的细菌密度为0.10×10~4个/m~3,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2.33×10~4个/m~3(P0.01);氨气浓度为3.92mg/m~3,也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9.68mg/m~3(P0.01);噪声强度为57.6d B,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65.3d B(P0.01);但温湿度、温湿度指数以及其他指标在两种牛舍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拴系式牛舍内的温度和噪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Sig.(2-tailed)0.05)。综上,发酵床牛舍的环境细菌浓度、噪声强度与氨气浓度较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奶牛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