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技术简介牧业生产机械化的重点主要包括牧草种植、收获和加工3个环节的机械化技术。饲草种植机械化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机械化手段改良退化草场的技术,主要包括耕、耙、压、播4个环节的生产工艺。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土壤板结,机械化耕作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践证明,耕翻后的草地,实行1年生与多年生牧草混合播种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1年生作物第1年可亩(667平方米)产青草750 ̄1466千克,比改良前平均增产10倍。第2年多年生牧草的覆盖程度可达85%,亩产青草600 ̄960千克。牧草播种机械化技术包括牧草补播和撒播镇压式播…  相似文献   

2.
《草业科学》2008,25(10)
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方宪法介绍,牧草生产机械作为草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在草产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以机械化高效作业为手段,集优质牧草种植、草地改良、饲草料收获、加工贮藏等项技术措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牧草机械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牧  相似文献   

3.
杨伟光  李红  刘昭明 《草业科学》2011,28(11):2061-2066
牧草种子是改良退化草地、建植栽培草地,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黑龙江省牧草种子本土化生产水平低,是长期制约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目前全省已收集牧草种质资源2 000余份,育成国审牧草饲料品种19个,制定牧草种子生产相关地方标准9项。重点研究了苜蓿(Medicago sativa)良种繁育技术,并进行了推广应用,使苜蓿种子产量由原来的150 kg/hm2提高到225 kg/hm2。年生产各类牧草种子700 t,但现有的牧草种子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牧草种子产业仍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优良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草原改良与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可供利用的草地面积在4800万hm2左右,牧草种类丰富,牧草优良,是草原畜牧业发展赖以生存的第一性生产资料。近年来,由于过渡放牧,非法开垦,导致草原面积持续锐减,优良牧草不断减少,给草原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做好草原改良和牧草生产机械化工作。笔者主要结合新疆阜康市草原发展实际,就草原改良技术和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改善草原存在的多种问题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牧草种子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草种子是改良退化草地和培植人工草地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优良种子本身就具有高的生产能力。草地畜牧业生产中的牧草良种应当是品种纯度高、清洁、饱满、生活力强、水分含量低、不带病虫及杂草的种子。由于种子优劣直接影响到草地质量,因此,必须对种子实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科学管理,使其达到草种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牧草种子在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地改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草地改良、生态治理、环境绿化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均需要大量的优良牧草种子。优良牧草种子是指不仅具有优良的性状表现,而且具有良好的播种品质的种子。其生产不仅要求较高的种子产量,而且更要保证获得品质优良的种子。牧草种子生产可以通过适宜环境的选择和改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来提高产量,特别是营养生长期的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7.
<正> 牧草种子在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地改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草地改良、生态治理、环境绿化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均需要大量的优良牧草种子。优良牧草种子是指不仅具有优良的性状表现,而且具有良好播种品质的种子。牧草种子的生产不仅要求较高的种子产量,更要保证获得品质优良的种子。牧草种子生产可通过适宜环境的选择和改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来提高产量,特别是营养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因为只有满足了牧草营养生长期对温度、光照、养分和水分等条件的要求,才能有较高的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8.
重度盐碱化草地经重耙、补播耐盐碱的几种优良禾本科、豆科牧草后,调查结果表明,改良后植被盖度提高50%,草地载畜量增加5倍,第一性生产纯产值和第二性生产产值分别是总投资的1.4倍和2.74倍。此项综合改良技术是治理重度盐碱化草地有效的技术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优良牧草的混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草混播是改良退化草地,建立优质人工草地,提高我区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保持水土流失和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的基础。牧草的混播对退牧还草、退耕还草项目的逐步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可喜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因此,牧草的混播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0.
《草地学报》2010,18(2):F0003-F000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初发展为草原研究室,1990年正式命名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草地研究所。研究方向包括:国内外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与创新研究;高产、优质、抗逆牧草新品种选育研究;牧草良种繁育技术研究;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与利用研究;退化草地改良治理与利用研究;草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进行草地产量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龙 《草地学报》1995,3(1):65-74
本文利用1991~1992年在新疆阜康县不同类型草地上观测的牧草产量、环境因子和卫星遥感资料运用投影寻踪回归(PPR)技术,探讨了草地产量预报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产量预报综合模型,其预报精度达到83.5%以上,并克服传统预报方法的一些不足,科学地提示其内在关系,进而对影响产量预报精度和产量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实验验证。因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PR技术基本实现了科学预报草地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托克逊县草地类型以山区荒漠类草地和盐化草甸土壤为主,草地资源利用低,草地资源开发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畜牧企业少,资金短缺、土地使用受限制,产业化程度低,家畜饲草料短缺,季节性供草不平衡,草地沙化、退化严重。同时提出加强草地基本设施建设、实行计划放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调整农业种植业和畜和群结构、加强草地监测和草原投入等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雪萌  张涵  宋瑞  刘备  张铁军  毛培胜  贾善刚 《草地学报》2021,29(10):2115-2125
牧草种子在草原植被恢复和草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都是国土辽阔的大国,本文通过对比近十年内中美2国牧草种子生产的相关数据,分析中美草种业在牧草种子生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地域性、新品种选育、产业化与机械化以及生产技术研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在牧草种子专业化生产的地域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种植面积和单产仍然低于美国,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牧草种子来满足生态建设和草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与美国相比,我国牧草种子生产在育种、产业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而且我国牧草种子产业亟需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基于中美在牧草种子生产体系上的差异,本文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在牧草种子生产方面的差异和我国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当前我国牧草种子产业发展需要集中努力的方向和建议,希望能为推动我国草种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疆草地资源的劣化、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赵万羽 《草业科学》2002,19(2):19-22
对新疆草地水、土、生物环境等现状分析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草地环境资源状况恶化、沙化、盐碱化加剧,草地退化严重。绿洲区过量截流引水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地域分布,是导致平原区草地(特别是近水源区域)资源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 长期严重超越过牧,是引起整个草地全方位退化的持续因素。人为的砍挖、人类过度的垦荒,特别是用不科学的水土开发造成垦殖地的大量撂荒,又加剧草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甘、青、宁、新五省区,总土地面积296.6万km2,占全国的30.9%,人口占7.23%.2003年末存栏黄牛1 333.9万头,奶牛253.0万头,分别占全国相应牛数的13.4%和28.3%;总产牛肉60.8万t,牛奶270.1万t,分别占全国产量的9.6%和15.5%;奶牛平均每头年产奶1 068 kg,为同期全国平均每头产奶量(1 955 kg)的54.6%,出栏牛产肉量平均每头120.3 kg,为全国平均每头出栏牛产肉量(134.0 kg)的89.9%.新疆是西北地区的牛肉、牛奶生产大区,产量分别占西北区总产量的47.3%和41.8%.甘肃、青海、新疆是我国传统牧区,可发展与其草原改良相适应的低成本养牛业.西北区养牛科技进步对养牛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遗传改良、胚胎移植、黄牛选育、高产奶牛培育、饲草基地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6.
新疆草原畜牧业特点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新疆草地资源丰富多样,生产潜力巨大,但季节不平衡严重牧业经营方式落后,限制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的发挥的特点,提出了改善目前状况的主要对策;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商品生产,走牧区产业化的道路;发展农区畜牧业,形成牧区繁殖农区生产体系,扩大定居游牧生产范围,实行半牧半养的高效草原畜牧业。  相似文献   

17.
红胫戟纹蝗损害牧草及其防治指标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年4~8月进行红胫戟纹蝗虫损害牧草及防治指标的评定。结果表明,红胫戟纹蝗的体重、食量和牧草掉落毁损量三者之间呈正相关。红胫戟纹蝗个体一生的牧草损失量为:L=1.4039g/头。红胫戟纹蝗在荒漠、半荒漠草原的防治指标为:×8头/m2。  相似文献   

18.
新疆奶牛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疆奶牛业的发展实际,文章分析了新疆奶牛生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阐述了新疆奶牛业的发展潜力和目标,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奶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措施.最后指出要加快奶牛产业化发展,首先应提高认识,重视奶牛品种改良、科技推广、种草养牛和加快奶产品加工流通等,同时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19.
退牧还草政策对我国牧民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总结和评估,提供我国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和改进的科学依据,通过问卷和访谈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1个牧户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和草原生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牧民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改善了牧民的收入结构,使牧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