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冬小麦高产咸水灌溉制度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田间咸水灌溉试验,研究在不同咸水灌溉条件下,运城盆地湖区灌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咸水灌溉冬小麦适宜的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灌区咸水适宜的灌溉定额为825~9753/hm2,灌区上游矿化度小于3g/L的微咸水适宜的灌水次数为4次;灌区中游矿化度3~5g/L的咸水适宜的灌水次数为2~3次;灌区下游矿化度5~7g/L的咸水灌水次数最多不能超过1次。该研究结果为灌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地下咸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套灌区咸水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红卫节水示范园的咸水灌溉试验为基础,以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发的土壤—水分—大气—作物系统模拟软件SWAP为工具,应用示范园的土壤、水、盐分试验资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示范园不同灌溉水量、不同灌溉方式、不同灌溉次数的多种灌溉方案,并应用SWAP模拟了各种方案的水盐平衡。以作物产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进行直观分析,提出了适合当地条件的以咸淡水轮灌作为灌溉方式,灌水3次,灌溉定额2812.5 m3/hm2的咸水灌溉指导方案。研究结果对河套地区的咸水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咸水灌溉沙地后的水盐运移规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黄强  李生秀  宋郁东 《土壤学报》2003,40(4):547-553
实地观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基质势、土壤溶液含盐率 ,利用定位通量法和盐分均衡法 ,研究了咸水小畦灌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 :(1)在小畦灌条件下 ,停止灌水后 2 4h ,91.2 5 %的灌水渗入 15 0cm土层以下 ;停止灌水后 72h ,96.6%的灌水渗入 15 0cm土层以下 ,此时 ,0~ 15 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为 0 .0 5 3cm3cm- 3,此后土壤含水率缓慢下降。 (2 )秋季停灌后 ,土壤表面蒸发量在 2~ 6mm。停灌后 2h ,上行水区域在 0~ 2 0cm土层 ;停灌后 60h ,上行水区域在 0~ 90cm ;此后至停灌后 14 4h ,上行水深度稳定在地下 90cm。 (3 )咸水灌溉后 ,80cm以上土层土壤溶液含盐率明显下降 ,以下土壤溶液含盐率变化不明显。停灌 2 4h后 ,0~ 15 0cm土层液相盐分储量开始降低 ,至停灌后 14 4h ,0~ 15 0cm土层液相储盐量相当于灌水前的 5 3 .46%。 (4 )停止灌水后 ,10 0cm× 10 0cm地面日平均积盐量在 13~ 3 5g。  相似文献   

4.
基于黄淮海地区淡水资源匮乏,而咸水微咸水资源丰富状况,为解决本地区水资源危机提供一项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通过冻融技术,利用盐水融离原理,可降低融水盐分及危害性离子Na+、Cl-等含量,为城市生活或农业灌溉提供水源;依据此原理进行咸水结冰灌溉,可促进表层土壤的脱盐作用,淋洗主要危害性离子Na+、Cl-等,保持土壤根系分布密集层较低盐分水平和盐基离子平衡,缓解或消除盐分和盐基离子对作物生长的危害。因此,淡水资源不足而咸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可把充分开发咸水资源作为解决本地区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组合灌溉顺序对土壤水盐分布状况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003年-2005年在河北省中科院南皮生态试验站进行了冬小麦田间微咸水灌溉试验。通过对冬小麦主根区和100 cm深度土壤的水、盐分布状况和冬小麦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 g/L的微咸水可以作为冬小麦的灌溉用水,但连续使用会导致土壤发生积盐;拔节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微咸水,且不宜连续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组合灌溉最好采用咸淡交替的方式;综合土壤的积盐状况和冬小麦产量分析,淡(拔节水)淡(抽穗水)咸(灌浆水)的组合灌溉顺序为最优方案,该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灌区地下微咸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 供求矛盾突出, 合理开发利用咸水资源、增辟灌溉水源将成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咸水资源灌溉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咸水安全灌溉提供指导。(1)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主要包括咸水灌溉后不同土层土壤水盐分布规律、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灌溉方式对土壤盐分积累的作用; (2)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主要包括咸水灌溉与作物产量、品质的关系; (3)咸水灌溉对作物生理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主要包括咸水灌溉对植株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林后土壤在咸水灌溉条件下的盐渍化状态,本文通过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林后沿线土壤盐分分布状况的监测,结合防护林建林前土壤盐分状况普查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对防护林沿线的40个监测点的土壤盐离子、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及驱动力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成后,土壤盐分各离子含量均较建成前有了显著增加,其中,阳离子含量Na++K+>Mg2+>Ca2+,阴离子含量Cl->CO23->SO24->HCO3-;防护林沿线土壤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型与硫酸盐-氯化物型为主,分别占到监测点的84.2%与15.8%;有近81.6%的监测点已达到中度盐渍化程度;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灌溉年限、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pH和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8.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微咸水灌溉利用模式,在天津市静海县进行了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了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动态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咸水灌溉下,施用改良剂能提高土壤渗透性,降低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EC),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同时在试验周期0 60 cm的土层内未出现积盐现象.此外,微咸水灌溉时,施用改良剂可显著增加小麦穗数和玉米穗粒数,提高作物产量.采用3.7 g/L微咸水灌溉配合施用改良剂是该地区适宜的微咸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灌溉土壤盐渍化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林后土壤在咸水灌溉条件下的盐渍化状态,本文结合防护林建林前土壤普查资料土壤的盐分状况,运用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对防护林沿线的40个监测点的土壤盐离子、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及驱动力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成后,土壤盐分各离子含量均较建成前有了显著增加。其中,阳离子含量Na K >Mg2 >Ca2 ,阴离子含量Cl->CO32->SO42->HCO3-;防护林沿线土壤盐渍化类型以氯化物型与硫酸盐-氯化物型为主,分别占到监测点的84.2%与15.8%;对土壤盐渍化程度的研究表明:有近81.6%的监测点已达到中度盐渍化程度;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力依次是灌溉年限、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pH和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微咸水灌溉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通过中科院南皮生态试验站冬小麦微咸水灌溉试验,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盐分运移规律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灌区适宜的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水分利用效率大小、年内盐分平衡以及作物需水规律综合考虑,小麦生育期适宜灌溉定额为120 m3/667 m2。该研究结果为灌区地下微咸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的耐盐性及干旱沙地盐水滴灌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铃薯的耐盐性和盐水滴灌试验于1993年2月至7日在以色列内格夫盐水灌溉试验站进行。该试验灌溉水源为国家输水系统(1.2dS/m)和当地深层地下水(6.2dS/m),灌溉频率为每天1次、3次和6次,在试验中进行了有关生理、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积盐的测试。根据试验结果,每天灌水1次,盐水灌溉与淡水灌溉相比产量降低12%,而每天灌水3次和6次,盐水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然而,盐水灌溉使块茎单重和干重率有不  相似文献   

12.
灌溉水质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研究了灌溉水质对土壤水盐动态和牧草生长的影响。灌溉水含盐量分别为100、1500和3000mg/L,设有6个试验处理。在高含盐水灌溉期间,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累积,低含盐水灌溉和冬季降雨期间部分土壤盐分被淋洗。由于盐分累积与淋洗反复进行,以及弱透水层的存在,可溶盐在60-90cm土层明显增加,土壤溶液钠吸附比(SAR)随灌溉水含盐量增加而增高,牧草茎叶中的盐分亦随之而变化。当灌溉水含盐量达到150  相似文献   

13.
表层盐化土壤的灌溉淋洗需要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灌溉淋洗需要量的确定方法,并初步给出了不同作物苗期及生育期的灌溉淋洗需要量。依各种作物耐盐性的不同,苗期灌溉淋洗需要量为191-1350m^3/ha;生育期灌溉淋洗需要量为690-3950m^3/ha。此研究结果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孙博  解建仓  汪妮  李春娇 《土壤学报》2012,49(3):437-444
"改排为蓄"是盐碱地治理方法的重大创新,为揭示不同蓄水位条件下蓄水沟水体与相邻土壤之间动态循环压盐的机理,自制实验装置模拟水体与土壤之间盐分运移实验,通过对蓄水水位高低的循环变化,研究不同土层盐分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蓄水水位的循环变化对土壤盐分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蓄水位70 cm→40 cm→20 cm的循环变化时,表层0~65 cm土壤的盐分逐渐扩散至水体,盐分再由水体中逐渐向底层65~100 cm土壤迁移,改变盐分在垂直方向的分布,逐渐向下压盐。针对研究对象,建立盐分运移数学模型,采用Hydrus-2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经分析比较,不同土层盐分运移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数值基本一致,模拟效果较好。因此,不同蓄水位下,水体-土壤间循环压盐机理是成立的,"改排为蓄"治理模式是可行的,可以达到盐碱地改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冬小麦的叶水势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鹭  胡春胜  陈素英 《土壤》2005,37(4):410-414
在喷灌区一季冬小麦的试验表明,冬小麦叶水势值在各生育期每天的1400左右发生明显变化;从生育期看,返青期叶水势低谷值出现较晚,持续时间短且恢复较快;孕穗和开花期低谷出现有提前和持续时间延长趋势;叶水势不完全随生育进程与土壤水分同步变化,原因为同一时期内土壤水分是造成叶水势差异的主导因素,但同时外界条件的变化也对叶水势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前期叶水势在黎明前和中午都与浅层土壤水分关系密切;到开花和灌浆期叶水势则变为只在中午与浅层土壤水分关系密切,黎明前更多依赖深层土壤水分状况,表现为与深层土壤水分关系密切。喷灌条件下,当返青后灌水量超过150mm时,灌水量对叶水势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6.
用中9B和金早47在温室及网室条件下,设置4个水分处理,对不同生育期的叶水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主要生育期的叶水势日变化表现为早晨和傍晚较大,而在中午前后较小,呈现反抛物线的曲线走向,中午前后是叶水势曲线拐点.水稻叶水势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而降低,土壤保持湿润处理和淹水处理的水稻叶水势差异不明显,而水...  相似文献   

17.
含碎石土壤的含水量测定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东豪  邵明安 《土壤学报》2008,45(2):201-206
碎石的存在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测定的难度,为便于应用,一些学者将碎石当作细土或不透水介质处理,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产生很大误差。本文对忽略碎石或其含水量所引起的土石混合介质和细土含水量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用室内实验验证了所得到的结果与相对误差的关系。结果表明,细土和土石混合介质含水量的相对误差与碎石含量以及碎石与细土含水量的比值有关。当碎石与细土含水量比值很大时,即便碎石含量很低也会产生很大误差;而当碎石与细土含水量比值很小时,高的碎石含量同样导致很大误差。此外,碎石与细土含水量的相对大小并非常数,而是随含水量变化的。因此,对土石混合介质田间水分状况的准确监测,以及水分和溶质迁移过程的定量模拟需要考虑碎石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蒸发规律及其与土壤盐分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用粉砂壤土土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模拟试验 ,对不同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且研究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各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量与试验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地下水矿化度越低 ,地下水累积蒸发量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动越为敏感 ;地下水埋深越大 ,累积蒸发量对地下水埋深变动的敏感性越强。建立了地下水累积蒸发量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分析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其模型。  相似文献   

19.
Saline‐sodic water is a by‐product of coalbed natural gas (CBNG) production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of Wyoming, USA and is being beneficially used in places as irrigation water. This study evaluated effects of 2 years of natural precipitation on soil properties of a hay field after the cessation of managed irrigation with CBNG water. The hay field had been irrigated with only CBNG water [CBNG(NT)], CBNG water amended with gypsum [CBNG(G)] or gypsum plus sulfur via a sulfur burner [CBNG(GSB)] in combination with soil amendments—gypsum ( +G ), elemental sulfur ( +S ), and both ( +GS ).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filtration rates were the lowest on fields irrigated with CBNG(NT), followed by CBNG(G) and CBNG(NT) +G treatments (12·2, 13·2, and 13·5 cm h−1, respectively). The CBNG(GSB) +GS treatment had the highest infiltration rates (33·5 cm h−1). By the second year, salinity and sodicity of treated soils had decreased in the A‐horizon of most CBNG‐water irrigated plots, whereas in Bt1‐ and Bt2‐horizons salinity generally decreased but sodicity increased; S and GS soil amended plots had higher profile salinities compared with NT and G soil treatments. Although Na+ leaching was observed in all fields that received soil and/or water amendments, CBNG(GSB) +GS plots had the lowest sodicity in the A‐ and Bt1‐horizons. Effective managed irrigation requires knowledge of site‐specific soil properties, plant suitability, water chemistry, and amendments that would be needed to treat the CBNG waters and soil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greatest success was realized when using both soil and water amendment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