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石灰性潮土上不同氮磷组合(氮均为15N标记)和施肥方式下的小麦盆栽试验,探究小麦氮吸收利用情况与氮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不同氮磷组合为尿素(N1)与硫酸铵(N2)配施磷酸二氢钙(P1)和磷酸氢二铵(P2);不同施肥方式为全土混施(A),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根系0 cm条施(B),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12 cm条施(C)3种。研究表明:(1)P1N2、P2N1和P2N2组合的B施肥方式的小麦籽粒15N累积量均显著高于A施肥方式,以P1N2的B施肥方式最高,为0.37 g·盆-1,氮肥在一定土层条施深施显著优于全土混施;(2)P1N2、P2N1和P2N2同一肥料组合的不同施肥方式之间,B施肥方式的15N示踪法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A,高肥力土壤选用15N示踪法氮肥利用率更为合适。上述结果为潮土小麦种植合理施用氮肥和科学评估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悟民  王伯先  徐发才  徐杨坤 《土壤》1993,25(6):334-310
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国内外土壤学家们对此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水稻氮肥机械化深施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IGF-175型旋耕化肥深施机进行水稻基肥深施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基肥碳铵机深施较耙面肥及全层施肥分别增产12.2%及5.9%,氮素的稻谷生产能力提高65%及25%,水稻对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提高7.09及3.55个百分点;IGF-175型旋耕化肥深施机是实行水稻基肥机械化深施的新型机具,对推广化肥深施和实现施肥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蔬菜作物N肥流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5N标记示踪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种植方式露地栽培黄瓜,番茄,花郴菜,大白菜,菜豆的N肥利用率及其流向,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N肥流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蔬菜地栽培N肥利用率平均为28.63%,土壤N素残留率为39.07%,N素亏损率41.25%,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当年蔬菜作物无机N肥吸收减少,但土壤N素残留率增加,N素亏损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施肥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氮肥施肥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生物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吸收不同,不施氮时,小麦生物量、植株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氮高效品种>氮低效品种.施肥方式影响小麦氮素吸收,对于不同小麦品种,均表现为侧深施较混施有利于氮素向小麦转移,且侧深施肥具有氮肥利用率高、氮素损失少、土壤残留多等特点,不失为小麦的一种良好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6.
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较深层次 (2 0~ 40cm)施肥 ,植株将吸收的氮素较多分配至籽粒 ,分配至根系少 ,肥料氮利用率高 ,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少 ,回收率高 ,从而提高了产量 ;施肥过浅 (0~2 0cm)和施肥过深 (6 0~ 80cm)则相反 ,由此可以认为旱地小麦最佳施肥深度应在 2 0~ 40cm左右 ,可据此制定施肥管理方案 ,以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7.
水稻基肥机械深施及肥料运筹方式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IGF—175型旋耕化肥深施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机深施与合理肥料运筹方式相配套,较氮肥基肥面施增产12%~17%,每kg标准氮肥的稻谷增产量从27kg提高到31~39kg,每kg氮素的稻谷增产量自137kg增加到155~195kg水稻对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提高7%~14%。  相似文献   

8.
钛对小麦吸收利用氮素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5)N标记化肥硫酸铵(丰度29.07%),研究了叶面喷施钛化合物溶液对小麦产量及吸收利用化肥氮的影响。试验表明,叶面喷施10和50ppm钛(Ti)溶液可促进小麦产量的增加,使小麦植株和籽粒中来自肥料和土壤的氮明显增多,促进了颖壳中的氮向籽粒转运。植株、籽粒对化肥氮盼利用率由对照的53.1%和31.1%分别提高至56.6—60.4%和37.9—44.4%,达差异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深度红地球葡萄对15N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深度葡萄对氮素吸收、 利用和分配的影响,为指导葡萄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葡萄主产区怀来地区15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通过不同深度(0 cm、 20 cm、 40 cm)春施15N-尿素,分析葡萄树体15N的吸收、 分配和利用规律。【结果】20 cm中层施肥红地球葡萄的产量最优,达22.77 t/hm2,果实Vc含量最高,达117.2 mg/kg,与表层(0 cm)施肥(产量16.22 t/hm2和Vc 103.8 mg/kg)和40 cm深层施肥(产量19.32 t/hm2和Vc 102.3 mg/kg)均存在显著差异;各生育期细根及其他各器官的Ndff 20 cm中层施肥均显著高于表层(0 cm)和深层(40 cm)施肥; 3个施肥深度,植株各器官在同一时期的15N分配率无显著差异,且整个生育期各器官15N分配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可见不同的施肥深度对 15N在各器官间的迁移和分配影响较小; 植株对15N-尿素的利用率随物候期的推移均呈升高的趋势,盛花期最低,且20 cm中层施肥葡萄树体对氮素的吸收能力最强,氮素利用率最高,四个时期分别为7.36%、 14.70%、 20.24%和24.54%,均大于表层撒施(7.05%、 10.74%、 12.70%和16.54%)和40 cm深层施肥(5.39%、 7.31%、 10.93%和13.62%);果实膨大期,整株15N利用率为后部中部前部,且地上部为叶果干枝,地下部为细根粗根主根,各施肥深度表现一致,且3个不同施肥深度,同一部位植株的果实、 叶、 枝、 干和根的15N利用率均以20 cm沟施最高,显著高于表施和40 cm沟施。【结论】20 cm中层施肥葡萄树体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最强,各器官的氮素利用率最高,施肥深度对红地球葡萄树体氮素的吸收、 利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对树体氮素的分配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河北主产区红地球葡萄以20 cm施肥深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个百分点。且前者有利于小麦、花生产量的形成 ,是小麦花生两熟制适宜的施肥方式。小麦当茬氮肥利用率为 1 6 80 %~ 3 5 63 %。夏直播花生当茬及前茬小麦基肥和追肥 (拔节期 )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2 3 70 %、6 57%~ 7 70 %和 1 0 0 3 %~ 1 2 73 % ;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对氮肥利用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灌溉水平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及氮素平衡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冬小麦的氮素积累及对肥料氮的利用率均以高灌处理较高 ,而肥料氮的损失量则以低灌处理较多。在冬小麦的氮素积累过程中 ,低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冬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持续时间较短 ,尤其是对追肥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施肥后 2 0d内。在肥料氮素损失过程中 ,低灌导致肥料氮在施肥初期损失量过大 ,这是造成低灌条件下的肥料氮素损失总量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用15N示踪技术研究高产小麦、玉米的施氮规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60 39%。在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上 ,小麦、玉米年产量达 1 5 0 0 0kg hm2 ,小麦最佳氮肥施量为 1 5 0~ 1 87 5kg hm2 ,玉米为 30 0~375kg hm2 。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土壤容重对土壤供氮能力及棉花吸氮的影响。阐明了丘陵黄棕壤地区棉花低产的原因是棉田土壤容重过大,使土壤的供氮能力——A_N值显著下降,棉株对氮素养分的吸收量减少,而且延缓了氮素养分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运。降低土壤容重是挖掘丘陵黄棕壤地区棉田增产潜力的有效施施。  相似文献   

14.
喷施植物动力 2 0 0 3叶面肥使水稻、小麦、玉米增产 5 %~ 1 3 %。对氮素营养的吸收利用的研究表明 ,植物动力 2 0 0 3叶面肥能够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水稻、小麦、玉米提高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3 1 4%、2 2 4%和 1 5 9% ,减少氮素损失。在水稻、小麦和玉米 3种作物施用 2 0 0 3叶面肥比对照分别增产 1 3 3 1 %、5 3 6%和9 1 2 % ,水稻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鲁梅克斯K 1杂交酸模对氮素的吸收与施氮量的关系可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描述。植株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Ndff随施氮线性增加 ,但利用率随施氮量先上升后下降 ,变化范围从 32 1 1 %~ 42 78% ,在推荐施氮N3(6 0 0Nkg·hm- 2 )水平下为42 78%。根对肥料氮的截留率与植株利用率的趋势相似 ,在 1 9 87%~ 2 4 37%范围变化 ,植株吸收率在 51 97%~ 6 7 1 5%范围变化。肥料氮的土壤残留率基本不变 ,平均为 2 1 89%。氮肥回收率开始时随施氮无显著变化 ,N3处理后迅速下降 ,损失率趋势与之相同 ,但方向相反 ,在 9 40 %~ 2 5 93%范围变化。在分茬施肥的模式下 ,不同施氮下的土壤全氮不随茬次显著变化 ,但施氮对土壤全氮水平有显著影响 ,土壤全氮的全年周转率随施氮在范围 4 6 7%~ 9 39%变化  相似文献   

16.
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草和尿素配施时水稻对肥料和土壤氮的吸收。结果表明,稻草单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生物固定,氮素供应不足是影响水稻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稻草配合尿素施用,明显改善肥料氮和土壤氮的供应,既有利于当季水稻增产,也有利于培养土壤肥力,还有利于后茬物作产量的提高 。  相似文献   

17.
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直播水稻氮素吸收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技术对直播水稻氮素吸收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采用“一基三追” ,即在施基肥的基础上 ,追施苗肥、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技术能促进直播稻均衡生长 ,增加穗数 ,粒数和粒重 ,是一种适合直播水稻高产栽培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8.
细质沙土增施磷肥对小麦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 ̄(15)N示踪技术,在黄河故道细质沙土上研究小麦增施磷肥的效应。结果表明,增施磷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根量、分蘖数、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促进小麦对肥料N和土壤N的吸收,减少肥料N损失,提高小麦对肥料N利用率。在该中低产沙地上,磷的施用量180~270kgP2O5/hm2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9.
Total nitrogen (N) concentration (N%), N derived from 15N-fertilizer (Ndff%), amount of 15N uptake (ANU) in main organs (leaves, shoots, roots, fruits), and N use efficiency (NUE) were measured to assess N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Fuji apple trees across two years using a 15N-enriched urea method. The N% in leaves and fruits decreased while those in shoots and roots increased in both years. The Ndff% and ANU in roots were highest at fruitlet stage than those in leaves, shoots and fruits at mature stages.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absorbed 15N by roots was redistributed to new organs. The N% was lower while Ndff% and ANU were greater in 2008 than 2007. The most 15N absorbed was accumulated in the trunks, main and coarse roots and smaller in the fine roots and biennial branches. The NUE in 2007 and 2008 reached 9.9% and 12.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