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北京市畜禽及其产品生产用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市主要养殖区(县)100家养殖场进行抽样调查,采用虚拟水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出北京市主要畜禽及其产品虚拟水含量、畜禽产品虚拟水总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奶牛虚拟水含量(41.9 m3/kg)远远高于其他畜禽,肉鸡最小(2.1 m3/kg);畜禽产品虚拟水含量则以牛肉最高(6.9 m3/kg),牛奶最低(0.7 m3/kg);2005—2009年北京市畜禽产品虚拟水总量平均为24.6×108m3/年,其中本地水资源消耗量占26.2%,通过饲料等形式输入的外部水资源占到73.8%。基于此,实施虚拟水战略,尽可能减少本地水资源的消耗量,适当调整养殖业结构将有利于实现北京市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为区域农业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收入的普遍提高和物流科技的快速发展,动物产品的消费水平和可获得性都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2013年我国主要动物产品人均消费量(除奶类以外)与国务院印发的《2014—2020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提出的人均推荐消费量相比均高出很多,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已完全达到营养要求?本文采用2013年我国居民动物产品消费的微观调查数据,从城乡、不同收入组及典型地区等不同层面分别总结我国城镇居民动物产品消费特征,并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分析动物产品的营养价值,评价其在城镇居民膳食营养中的贡献,发现城镇居民膳食普遍存在高热量、高脂肪,低钙、低铁,蛋白质摄入结构不合理等突出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换代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本研究试图从农业系统食物产出中的肉食和粮食产出分析我国现行农业系统的结构性问题与缺陷。采用H-P滤波分析,通过对我国耗粮型和非耗粮型肉类产量以及粮食的稳定性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发现:1)1992-2012年间,我国人均粮食消耗量、人均耗粮型肉类消耗量和人均非耗粮型肉类消耗量之比由1992年的70.53∶6.36∶1变化为2012年的9.37∶2.68∶1,人均粮食消耗量在人们膳食结构中显著降低,肉类消耗逐步上升;2)目前我国肉类产量处于波动上升阶段,随着肉类产量和消耗量大幅增加,继而使得粮食消耗增加;3)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但自2000年以后,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在逐渐减小。因此,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下,肉类需求的上升和粮食增长潜力减小的矛盾逐渐凸显,这使得降低动物粮食需求成为必要,增加食草性的非耗粮型肉类的产出,发展草地农业成为了可选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疏勒河流域2001~2010年水足迹动态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疏勒河地区生态用水不断被挤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也因缺水而退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了有效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水足迹模型研究了疏勒河流域2001~2010年的水足迹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2001~2010年总水足迹呈增长趋势,人均水足迹从2001年的772.537m3增加到2010年的1 304.476m3。疏勒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度呈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6.053增加到2010年的10.875,说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从2001年的0.447增加到2010年的0.747,说明疏勒河水资源利用压力虽处于水资源可承载范围内,但其水资源压力不断上升。农田灌溉用水和农田种植面积均与农畜产品虚拟水足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未来还需从实施节水农业战略等方面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通过虚拟水贸易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虚拟水概念的提出及其方法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水资源理论,为保障水资源的供需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研究以张家口市为研究区,应用虚拟水理论对张家口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虚拟水消耗及其流动格局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5–2016年,张家口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虚拟水消耗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4.02亿m3增加到5.95亿m3;蔬菜虚拟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坝上地区高于坝下地区。2)张家口市90%以上的蔬菜虚拟水量流向区外甚至国外,且该比例呈持续增长态势;张家口市蔬菜虚拟水输出量主要集中于坝上地区。研究对于张家口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结构节水、建设节水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食物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运用综合食物碳排放系数和生命周期过程理论,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对比。研究发现,1)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对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且消费同重量的动物性食物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于植物性食物;2)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在总量上高于农村居民且差距由2000年的1.05∶1增大到2014年的1.3∶1;3)居民食物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高于食物消费数量的增长速度,其中城镇居民的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达到了食物消费量的4.8倍;4)人均GDP、可支配收入、食物消费支出、食物消费价格指数对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大于农村,但恩格尔系数则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贾焰  张仁陟  张军 《草业学报》2016,25(5):192-201
虚拟水贸易作为一种调节工具,已成为水资源紧缺国家或地区增加本国或本地虚拟水、平衡区域水资源、缓解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保障本国或区域的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2003-2012年中国与非洲各国农产品贸易数据计算了中非农产品虚拟水流特征及其节水效应。结果表明,2003-2012年中国从非洲进口虚拟水总量为769.71×108 m3,向非洲出口虚拟水总量为427.27×108 m3,总体表现为虚拟水净进口。中国进口的虚拟水主要来源于莫桑比克、南非、布基纳法索、贝宁及马里等国家;中国出口的虚拟水主要流向南非、摩洛哥和科特迪瓦等国。中国虚拟水进口的农产品种类主要为棉花和果品等;而出口虚拟水产品主要为茶叶,其次是谷物和畜产品。中非虚拟水净贸易表现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地区输向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地区,中非农产品贸易虚拟水为双方农产品消费需求和水资源保障提供支撑,却在全球尺度上造成年均5.91×108 m3水资源的浪费,从全球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角度看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同地区食物消费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甜  唐增  孙廷艳 《草业学报》2017,26(2):53-60
通过对1980-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的食物消费和土地资源需求量的研究,发现植物性食物(谷物类)的消费量下降明显,而动物性食物肉禽类、蛋奶类和水产品的消费都呈上升趋势。人均植物性食物生产土地需求量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从1116.88 m2下降到了431.08 m2,中部地区从931.84 m2下降到了460.06 m2,西部地区从985.97 m2下降到了446.55 m2,人均动物性食物生产土地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年均东部地区从497.22 m2增加到了906.18 m2,中部地区从189.55 m2增加到了693.67 m2,西部地区从226.23 m2增加到了666.75 m2。东、中、西部的食物生产土地总需求量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对土地需求量最多,西部地区最少。分析食物消费对土地总需求量的影响发现,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已经超过人口增加成为了土地需求量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未来调整食物生产结构和引导健康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是实现食物安全和土地资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孙廷艳  唐增  尚振艳 《草业科学》2015,(9):1518-152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模式由以植物源食物为主向动物源食物为主转变。而且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越来越少,对中国的食物安全造成了潜在的严重风险。本研究采用Gerbens-Leenes等和Kastner等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庆阳市食物消费模式与土地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庆阳市的食物消费模式比较单一,以植物源食物为主,肉类消费水平(2.08%)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9.03%)。随着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动物源食品的消费量将增加,将需要更多的草地资源满足需求。因此,应加强草地的保护和建设,大面积恢复草地植被,大幅度提高草地生产力,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这将有利于合理调整食物消费结构,更全面准确地评价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益凡  李蕊超  林慧龙 《草地学报》2016,24(6):1176-1183
为探究我国食物需求在省域尺度上的分布差异与内在联系,本文研究了我国不同年份的口粮、耗粮型畜产品和草食畜产品人均需求的差异,并辅以空间计量方法分析2012年各省份人均食物需求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1998到2013年,口粮人均消费量持续下降,耗粮型畜产品和草食畜产品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口粮人均消费量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从东北向西南逐级递增;耗粮型畜产品人均消费量总体呈现中部少南北多的规律;草食畜产品人均消费量西部高于中东部地区,在中东部地区又呈现中部少,南北多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2012年口粮与耗粮型畜产品人均消费量负相关,口粮与草食畜产品正相关;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三种食物人均消费量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可见,我国各省份食物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域性。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粮食安全策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15年来,我国牛奶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有两个变化阶段:2000-2007年为快速增长期,年均增幅分别达22.64%和21.97%;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至今是缓慢增长期,年均增幅仅分别为0.72%和0.49%;目前较2000年分别增加了4.35和4.11倍,但牛奶产量只有美国的1/3、印度的1/2,人均牛奶占有量不到美国的1/10、印度的1/2。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乳品消费量均随牛奶产量和乳品进口量增加呈线性上升,年均增幅分别为5.35%和15.77%。国内牛奶产量显著影响乡村居民乳品消费,乳制品进口量对城乡居民消费均有显著作用。比较分析国内外经验与教训,我国牛奶生产体系要加快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加工-奶品销售的纵向的系统耦合,同时加强诸多生产单位通过契约的横向的系统耦合;根据草地农业的理论,建立从水土保持到餐桌的乳品生产监管保障体系,改进以饲草种植和奶牛养殖为基础的奶业产业链的收益分配机制,发挥草地-奶牛系统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2.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and food consumption of healthy and sick chickens. Using coccidiosis as a disease model, and uninfected chickens as healthy controls, male birds of an egg-production breed and males and females of a meat-production breed were found to have simultaneously reduced water and food intakes 4 days after infection with Eimeria acervulina or E. maxima, and from 4 to 6 days after infection with E. tenella. This phenomenon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 of weight gains and poor food conversion ratios. Whether birds were healthy or sick, and regardless of the degree of reduction of dietary intake, there was a more or less cons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food and water consumption. The ratio of the weights of water and food consumed had a value of about 1.9, with a range of 1.1–2.4. It is concluded that neither water nor food has an advantage over the other as a vehicle for chemotherapy. However, other factors, such as ease and speed of administration, and avoidance of adsorption onto food particles, favour the drinking-water route.Abbreviations FCR food conversion ratio - WFR water-food intake ratio  相似文献   

13.
京郊平原区苜蓿生产能力与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北京地区气候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特点通过定量灌溉控制,设置水分相对充足(WS)、水分中度 (WM)和水分亏缺(WD)3个水分梯度处理,对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土壤含水量以及干草产量与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苜蓿干草产量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当灌溉量较大、水分充足时,可增加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其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增加,表明相对充足灌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北京相对干旱的2003年,生长时期的自然降水为285.6 mm,仅依靠自然降水并不能获得苜蓿高产以满足生产需要,适当的灌水是有必要的,按返青和每次刈割后灌溉60 mm/次(以保持土壤含水量75%时),全年耗水量530.33 mm,全年可获得苜蓿干草产量17 927.48 kg/hm2.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d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n goats of transportation for one hour in a small truck. We also investigated food and water consumption after transportation. Eight adult goats (four castrated males and four ovariectomized females) were used. Plasma levels of cortisol, glucose and free fatty acid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in 15 min of the start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se higher levels were maintained throughout transport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ransportation in a small truck activates the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and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in goats. Despite activation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heart rate (HR) in subjected animals during transportation did not differ from during the control animals, which were housed in their usual pen. However, after the transportation had ended and the goats started to eat fodder, H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amount of food consumption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transported goats.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first three hours after transpor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ransported goats than in the controls for the equivalent period. In the subsequent three hours, however, the transported goats consumed more water than the controls. Consequently, the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of the transported goats did not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controls during the six hours after transportation. In conclusion, short-term transportation with a small vehicle activated the HPA axis and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in goats. HR was not increased during transportation, but after the transportation had ended HR in transported goa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oats. After transportation, goats had consumed the same amount of food as control goats, but water consumption during three hours after the transport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oats.  相似文献   

15.
灌水和施肥是调控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两大重要技术措施,研究水氮互作对燕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对于优化燕麦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14-2015年连续两个生长季,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定额灌溉和3个施氮(纯N)水平,研究水氮耦合对陇燕3号农田0~150 cm土层耗水量、棵间蒸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个灌溉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为270.0 mm (I1)、337.5 mm (I2)和405.0 mm (I3),3个施N水平分别为90 kg/hm2 (N1)、120 kg/hm2 (N2)和150 kg/hm2 (N3)。在全生育期内,棵间蒸发量(E)及E/ET(总蒸散量)的比例表现先降后升趋势,且相同施氮量下,拔节至灌浆期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灌浆至成熟期则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施氮量下,燕麦耗水量与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却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所有处理中,N3I3产量最高(5466.0~5727.5 kg/hm2),N3I2次之(5428.5~5678.5 kg/hm2),N1I1最小(4504.5~4804.3 kg/hm2),而N3I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12.11~12.82 kg/(mm·hm2)],N3I1次之[12.04~12.63 kg/(mm·hm2)],N1I3最小[9.79~10.58 kg/(mm·hm2)]。由此表明,水氮耦合对燕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具有显著互作效应,施氮量150 kg/hm2、灌溉定额337.5 mm是西北绿洲灌区燕麦种植较佳的节水、高产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利用NOAA/AVHRR NDVI遥感资料提取渭干河流域绿洲区1982―2006年NDVI数据,将绿洲区NDVI值和绿洲面积指标作为绿洲区以农业活动为主的人类活动综合因素,结合流域地表径流,分析了1982―2006年渭干河流域绿洲耗水与流域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5年来,渭干河流域绿洲区来水量、绿洲总耗水均呈增加趋势,且绿洲总耗水在1995年发生突变,相对绿洲来水量的突变点滞后1年;流域绿洲NDVI值相对研究初期增加94%,表现为持续增加,绿洲面积相对研究初期扩张73.7%,表现为持续扩张;从流域绿洲NDVI值和地表径流变化关系看,绿洲降水对绿洲植被生长有较大作用,冰川径流起了调节绿洲来水量和维持绿洲稳定的功能;从绿洲面积和流域地表径流变化看,绿洲降水对绿洲规模的贡献为22%,冰川径流对绿洲的贡献为44%,绿洲来水量中降水径流对绿洲的贡献为34%。由气候变化和冰冻圈变化情景假设得出,未来冰川径流对绿洲贡献除气温不变外均呈减速增加趋势,绿洲降水对绿洲的贡献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西式餐饮、烘焙等新业态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奶酪为主的干乳制品占我国乳制品消费的比重逐年提升,奶酪消费增长潜力很大,中国奶酪市场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本研究基于全国6 座典型城市3 000 个奶类消费调研微观数据,总结目前中国居民奶酪消费现状及异质性特征。最后提出推动居民由“喝奶”向“吃奶”转变,促进我国奶酪消费的三点建议,一是多渠道普及奶酪营养价值,提高居民认可度;二是增加学生奶产品种类,从小培育奶酪消费习惯;三是发展奶豆腐等特色奶酪,丰富消费者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奶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市场的推动和奶业振兴政策引导下,2021年,我国奶类产量、各类乳制品进口量、乳品工业总产量分别为3 777 万t、390 万t(不含酪蛋白,折合原料奶计约2 231 万t)、3 032 万t,同比分别增加7.0%、18.8%、9.4%,国内生产、加工、进口“三量齐增”,一致反映出国内奶类消费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奶类消费量保持增长,消费结构逐渐优化,随着消费者对营养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奶类有利于提高免疫力观点的认可度增强,预计2022年奶类消费仍将保持一定比例的刚性增长,需求增速有所回落,全年奶类消费量将增至6 311 万t,增幅约5.0%,人均奶类消费量44.7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