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是全国主要人工林区之一,多属纯林,极易发生森林害虫,必须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用食虫益鸟防治森林害虫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方法。1965年以来,我们在草河口、达贝沟、城郊、宋杖子等6个林场和新金县葡萄沟大队的落叶松、油松、刺槐林内,悬挂了15,400多个鸟巢(木板巢和条子巢),进行食虫益鸟嗜食森林害虫的效果观察。几年来,我们在油松毛虫、落叶松毛虫、白杨透翅蛾、山杨天牛等危害比较严重的人工纯林中,作了鸟类调查。结合采集标本,进行食性分析,已发现40多种食虫益鸟嗜吃森林害虫,其中有40余种吃松毛虫。特别大杜鹃、黄鹂、喜鹊、大山雀、白眉鶲等吃得最多。在本溪达贝沟林场,曾在3只大杜鹃的胃中,检查出落叶松毛虫幼虫(5-6龄)103条。其中多者45条,少者26条。还在一只喜鹊的胃里取出落  相似文献   

2.
1973年5月,我们调查杉梢小卷叶蛾虫情时,发现有绿色、黄色寄生菌的虫尸不少,我们从中分离出一个菌株,依据虫体寄生情况和分离时间,初步叫它"绿僵737".73年7月第一次用这种菌的一级菌种,室内回复喷务于带枝梢的杉梢小卷叶蛾幼虫上(一支斜面试管加20c.c水),杀虫效果很好,四天内死光.我们再清洗工具,重复试验一次,效果也不差.同时发现同一室内饲养的马尾松毛虫第一、二龄幼虫大量死亡,虫尸并长有这种菌体.8月16日于野外在马尾松树上套袋,作喷菌液毒杀松毛虫试  相似文献   

3.
蠋蝽对3种主要松毛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是湖南省3种主要松树害虫,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蠋蝽对3种松毛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蠋蝽3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对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每个虫态的蠋蝽对3种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蠋蝽各虫态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5.86头(成虫)5.10头(5龄若虫)2.79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10头(5龄若虫)4.02头(成虫)2.65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云南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27头(成虫)3.65头(5龄若虫)2.42头(3龄若虫)。其中,蠋蝽成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控害潜能最大,a/T_h值为3.293 1。可见蠋蝽对3种松毛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在松毛虫低龄幼虫期,选择蠋蝽成虫或5龄若虫释放防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我县群众在防治松毛虫的实践中发现灰喜鹊的除虫作用。为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涛雒公社华山大队和虎山公社梭罗树大队均成立了三结合小组对灰喜鹊捕食松毛虫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目前,全县以鸟治虫面积达10,000余亩。涛雒公社华山大队由于加强保护利用灰喜鹊,今年在林区居住的灰喜鹊已由1973年的240余只发展到近千只,保护的松林由500亩左右扩大到1,200余亩。一般年份虫株率在50%以下,株平均不到1条虫,今年春在松毛虫大发生的情况下,一般林区虫株率达90%以上,平均虫口18条  相似文献   

5.
一、试验材料 (一)病毒繁殖试验主要材料:小圆木、小方条,塑料薄膜,塑料窗纱,蚊帐布,手持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养虫笼等; 广东型马尾松毛虫cpv病毒(尸虫)。 (二)病毒防治试验广东型马尾松毛虫cpv病毒(尸虫),甘油保存液;  相似文献   

6.
利用蠋敌防治松毛虫是我县林区近年来开展生物治虫的一项新措施。据我们试验中统计,林间1头5龄蠋敌若虫,平均每天捕食松毛虫3龄幼虫0.27条,它对于低虫口(每株10条以下)松毛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开展蝎敌的人工繁殖,1982年冬季我们对蠋敌的越冬场所作了一些观察。  相似文献   

7.
在云南松人工林中选择9株样株,对文山松毛虫第1代4 500粒卵加以标记,经过幼虫、蛹和成虫不同虫期的存亡状况的跟踪观测,获取不同虫期的存活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由生命表得出,文山松毛虫第1代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整个世代死亡率高达99.87%。通过30头第1代幼虫室外套笼饲养、食叶量测定的结果表明幼虫期单虫的总食叶量为4842cm;不同龄期幼虫的单虫食叶量不同,1-3龄较少(为601cm)、5龄最多(为1 589cm),6龄次之(为1 311cm),5~6龄为暴阶段。生命表组建和食叶量测定,为可持续控制文山松毛虫危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微生物防治技术水平,近几年来,我们从白蚁死亡虫尸中分离出一种寄生真菌,经过培养比较和接种等试验,对白蚁、马尾松毛虫、油茶尺蠖等防治均有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过程中的各种观察结果,综合整理如下: 一、死亡虫尸的观察与分离培养1974年6月9日,我们在本所内的桃树根旁,挖回一些黄翅大白蚁,放在室内养虫缸拌土保湿饲养,6月11日发现一头有翅白蚁附在缸壁上长满了白色菌丝,其它白蚁已全部死亡,有的已腐烂。而变白虫尸则由草绿色逐渐转为灰黑色。这时,我们转接在6令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虫体上,12天长满白色菌丝,14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毛虫为害在黑龙江省山河屯林业局一年发生一次,主要以幼虫为主。通过人工饲养的办法详细观察不同虫龄的食叶量,并发现了防治落叶松毛虫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1.2%苦·烟乳油防治油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山区造林的主要树种,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严重威胁油松林的安全。多年来一直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污染环境、伤害天敌、害虫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2005年我们做了植物性杀虫剂1·2%苦·烟乳油防治油松毛虫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试验材料方法试验地选在河北省涞源县南马庄乡焦树庄村,试验林为1990年飞播油松林,平均树高1·8 m,郁闭度0·5左右,林间有杂草和少量灌木。防治对象为油松毛虫,试验地有虫株率95%以上,虫口密度40·9条/株,虫龄多为3~5龄。防治试验于2005年5…  相似文献   

11.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CPV对我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的七种松毛虫以及棉龄虫有较高的致死效果。根据 RNA 电泳图谱的研究,赤松毛虫 CPV 与在中国松毛虫属上的各复制株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已发现有三种 RNA 类型,日本赤松毛虫CPV 属第一型。JADP-CPV、JYDPW-CPV、CYDPW-CPV 等属于第二型,CGDP-CPV 离心所得的上带多角体属于第三型。类型Ⅱ、Ⅲ属首次报道。和其他CPV一样,JDS-CPV 只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对第一代3龄和5龄虫的 LC_(50) 分别为1.6×10~5CPB/ml 和3.3×10~5CPB/ml,对同代3龄虫的 LD_(60)为2.1×10~3CPB/虫。JDS-CPV 不仅对幼虫防效好,而且也影响幼虫取食、体重以及下代幼虫存活率。此病毒与BT混用可以减少针叶被害72—80%。在油乳剂中于4℃下保存197天,在水悬液中保存 5年,对此病毒活性无明显影响。以林间松毛虫作宿主可进行大量增殖。一头6—7龄幼虫平均可产多角体2亿个。  相似文献   

12.
在武汉大学病毒系三位教授的帮助下,新县林场赤眼蜂站应用活体培养CPV病毒技术,抓住新县越冬代松毛虫大发生时机,投资一万元,在新集、陈店两乡收4-5龄松毛虫活虫2000kg(每公斤活虫5元)。采用室外、围栏活体培养CPV(质型多角体)病毒,26天收获带CPV病毒的粗提液500kg,可供防治一代马尾松毛虫5万-10万亩(株有虫5-10头的可防治5万亩,株有虫4-5头  相似文献   

13.
合蒲县林科所现有1,000余亩松林,大部分是7-9年生的馬尾松純林。1972年2-3月越冬代松毛虫发生400多亩,虫口密度40-50条/株。第一代虫情繼續发展,扩大到1,000余亩,虫口密度急剧上升,每株有虫几十条到几百条。为了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針,及时扑灭虫害,保护森林資源,合蒲县林科所党支部認眞研究了治虫工作。在越冬代松毛虫活动期,及时組織工人、科技人員深入林区調查,做好测报工作,在松毛虫猖獗发生时采用喷药及放烟防治法,基本上控制了虫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usTsai etliu)在北方分布较广,是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我所在学习外省经验研究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最近在本地区发现了油松毛虫多角体。经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鉴定,初步认为是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用于室内和林地防治试验,证明对油松毛虫有较高的杀虫效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微生物杀虫剂。一、病原体的发现1977年8月,我们用从建平县富山公社鱼山子林地捉的2龄左右的油松毛虫幼虫,分放在用松毛虫死虫水、棉铃虫病毒和洗衣粉水等14种不同材料处理的松枝上,在室内进行观察。8~20天后,各种处理的试虫几乎全部死亡。根据显微镜检查,在每种处理的死虫中都发现了多角体,其中最多的占89%,最少的也有33%。分析结果,与试验处理无关。随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在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现害虫感染白僵菌死亡后,僵硬的虫尸可以保存三年以上,使林内长期保持病源,控制虫害大量发生.我县低庄区5万余亩松林,是常灾区,以往松毛虫大发生,总是动员大批劳力和药械治虫,防治工作非常被动.从1973年以来,是采取施放白僵菌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使全区5万亩松林生长良好,6年来控制了松毛虫灾.1975年春季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CPV的增殖、提取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室内、林间的卵块增殖和套笼、挂笼、围栏、林间等4 种幼虫增殖上详细介绍了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复制技术。通过对虫尸干燥粉碎法、中肠提取法、虫尸磨浆法和整虫切碎提取法等4 种感病虫的病毒提取方法, 以及影响病毒回收率因素的介绍, 系统地记述了感病松毛虫的CPV提取技术。还对病毒的林间应用技术,防治效果的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应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JDS-CPV)对马尾松毛虫第一代3龄和5龄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JDS-CPV对3龄和5龄幼虫的LC_(50)分别为1.6×10~5CPB/ml和3.3×10~5CPB/ml。其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2.44+0.49x和Y=1.83+0.57x。对一代3龄虫的LD_(50)为2.1×10~3CPB/ml,回归直线方程为Y=1.72+0.98x。以1×10~8CPB/ml浓度为例的LT_(50),3龄虫为8.5天,5龄虫为13天。证实JDS-CPV对我国马尾松毛虫有较好的毒力。  相似文献   

18.
<正>河北省林科所松毛虫防治课题组,1986年在抚宁县油松林中进行调查时,发现一种叶峰幼虫对油松为害比较严重,后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周淑芝、黄孝远先生鉴定,此虫在我国属首次发现。 此虫幼虫淡黄绿色,头壳黑色,体光滑无毛,有不太明显的黑色胸线和侧线各两条。到目前为止,此虫多发现于封山育林的林分中,  相似文献   

19.
以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为对象,测定了南京、广州两地试虫在不同季节中对溴氰菊酯和灭幼脲Ⅲ号的敏感性。研究发现,不论是广州还是南京,在一年中该虫越冬代幼虫对杀虫剂均表现敏感,这是化学防治适期。研究中以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和酯酶为指标,分析了敏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机制,并对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中的化学防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72年分离获得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简称 D.CPV)后,经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迄今已在揭西等10余个县(市)4万余亩面积对马尾松毛虫进行了推广性防治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部份林间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供试病毒为广东省林科所于1972年分离获得的 D.CPV16号。经过虫体复制,将虫尸加入50%甘油后保存于冰箱(-10℃),或把虫尸加工成粗提病毒悬液,加入50%甘油后保存于冰箱(2—4℃)1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