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蜇属腔肠动物门,以前主要靠海洋捕捞获得。近年来自然海蜇产量下降,蜇价上扬,群众自发开展海蜇养殖,开始是纳潮纳入自然蜇苗养殖,以后又利用人工育苗进行全人工养殖。2002年,辽宁、山东、江苏都有相当面积池塘养殖海蜇。但海蜇养殖是新生事物,养殖技术尚未发展完备,所以养殖效果高低悬殊,有些养殖池塘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也有些养殖者盲目跟进,养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疣梭子蟹生长快,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价格较高并适合进行人工养殖,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主要优良品种,其主产区苗种来源完全依靠人工繁育。在其育苗主产区,工厂化人工繁育三疣梭子蟹技术已接近成熟,苗种既二期幼蟹(C2)产量平均达0.3~0.5kg/m^3,但从近几年的养殖效果来看,出现了与河蟹养殖过程中相似的问题,即工厂化人工繁育的蟹苗人池后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大弹涂鱼养殖技术和人工育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大弹涂鱼养殖技术、病敌害防治、捕捞方法、人工育苗和自然繁殖研究现状,以及养殖和育苗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蛤〔Cylinasinensis(Gmelin)〕是生活于潮间滩涂的埋栖型双壳贝类,从80年代以来,我国从南到北开始进行青蛤投苗养殖。由于青蛤人工育苗一直未成功,依赖的自然苗种紧缺,成为限制青蛤养殖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苗种是青蛤养殖之本,依靠越来越少的自然苗种,青蛤养殖就不可能大的发展,为此,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考察了几个搞得较好的青蛤半人工育苗场,深受启示,认为在青蛤全人工室内育苗尚不能提供大量贝苗的现实条件下,大力推广半人工育苗技术,是促进青蛤养殖发展的重要措施。一、选好青蛤半人工育苗场地能养殖青蛤…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2004-2005年进行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育苗试验和生产,解决了菲律宾蛤仔规模化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为菲律宾蛤仔的全人工养殖推广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主要技术研究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四年扇贝全人工育苗的成功为扇贝人工养殖提供了大量的苗种,扇贝的大发展已成为可能。但十年来扇贝养殖一直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养殖器材成本高,单台产量低,收益少,甚至亏损。因此,研制一种结构合理,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扇贝生长快的新型养殖器材已是当前扇贝养殖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螃蟹全人工育苗、养殖,螃蟹饲料加工机械9KSJX—100型螃蟹饲料加工机组最近在安徽省枞阳县柴油机厂试制成功。随着“人工半咸水河蟹青苗工艺”和“河蟹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河蟹人工育苗、养殖正在全国兴起。但河蟹饲料加工机械在我国还是空白。为适应河蟹人工育苗、养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86年国家  相似文献   

8.
目前放养的大弹涂鱼苗种大多采捕自自然海区,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苗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通过人工繁育来解决养殖所需苗种。然而到目前为止,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突破。大弹涂鱼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能够自然繁殖,预示土池育苗具有开拓前景。为此2005年我们在连云港市高公岛乡柳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全人工育苗技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获得突破以来,每年可提供苗种2万千克以上,使三疣梭子蟹的全人工养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近年来海水污染,苗种产量每年下降,严重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山东省潍坊市有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卤水源于海水,生成于海侵期的海退阶段,是  相似文献   

10.
正四指马鲅,也称为马友,俗名章跳、午鱼、牛笋、祭鱼,是著名水产养殖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沿海水域,松散浅泥底。天然四指马鲅的数量较少,只是流刺网、底拖网等中的兼捕对象,产量不高。近年来台湾地区在内港用箱网开始养殖四指马鲅,并出口大陆,但苗种的生产尚未形成产业化的技术路线。而人工育苗在大陆得到开展,特别是在珠海取得全人工育苗的批量生产,现有少量相关的研究报告。四指马鲅池塘养殖技术未见报导,2015年5月我们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新兴品种。一九七四年突破人工育苗技术关,近十年来,育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和生产单位不断增多,为养殖生产提供数以亿计的种苗。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养殖数量的增多,山东长岛等一些地区已开展海区自然采苗。目前,人工育苗仍占据种苗生产的首要地位,提高人工育苗技术,增加人工苗种生产仍是扇贝养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上世纪90年代,对海蜇人工育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世纪初海蜇自然产量下降,出口效益高,价格上涨迅猛,因而池塘养殖发展迅速,2002年山东省海蜇养殖面积达667 hm2(万亩),2003年迅速发展到2667 hm2(4万亩)。由于海蜇池塘养殖技术尚未完善,成功率只在30%左右,养殖效果高低悬殊,有些池塘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有的绝产或赔本,造成损失。因此,海蜇人工养殖需要技术支撑与技术普及。近几年笔者对海蜇人工养殖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研究,在此做一总结,以推动全省海蜇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91年,山东省海滨城市——荣成,全人工养殖海蜇获得成功。经国内有关专家对海蜇育苗和试验养成进行验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属水产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荣成市高级工程师邱铁铠,1987年率先提出了“海蜇全人工养殖技术开发课题”,并列入了1990年国家科委重点科研计划。1991年6月,他在邱家渔业公司育苗厂的协助下,成功地用自然海区捕捞的海蜇,贮养后获得了受精卵,育出螅状体,用越冬螅状  相似文献   

14.
黑脊倒刺Ba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脊倒刺 (Spinibarbus caldwelli)为溪河名优鱼类之一.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人工养殖黑脊倒刺鲤已势在必行.但目前的苗种来源依靠天然捕捞,不仅加剧了自然资源的衰竭,而且所捕野生苗的规格不齐,数量无保障,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因而通过人工繁育,使其成为名优养殖对象,并最终解决规模化生产的苗种供应已成为当务之急.1999年我们开始人工驯养黑脊倒刺 ,经过三年努力现已基本掌握了黑脊倒刺生物学特性及该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并于2001年首次取得人工育苗技术突破.现将该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刺参工厂化人工育苗发展迅速,目前,刺参苗95%以上是工厂化人工培育的,但人工育苗逐渐改变了自然水域中野生刺参的自然属性,育苗过程中使用大量药物控制水质及病害,导致刺参种质退化,人工参苗质量下降。室内育苗用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海,严重污染环境,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刺参产品质量安全和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而利用网箱在刺参养殖池塘中培育刺参苗,进行立体化养殖(中上层养参苗,底层养殖成参),充分利用养殖池塘的水体空间,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郑冠雄 《现代渔业信息》2006,21(3):18-19,23
近两年来海南省海水网箱、池塘养殖渔业发展较快,产量高效益好,给本地的海水养殖业注入新的生机。为充分利用我省的自然优势,推动该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在示范基地进行海水鱼类池塘生态人工育苗试验,通过引进新品种,创新育苗技术,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王亚维 《水产科学》2006,25(5):256-257
近年来,随着梭子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效益逐年提高,梭子蟹养殖已成为沿海新的养殖业亮点,同时也带动了梭子蟹人工育苗生产的快速发展,育苗的厂家和规模不断增加,育苗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出苗量大幅度提高。然而,由诸多因素导致的梭子蟹育苗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育苗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梭子蟹养殖业的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同时借鉴了他人的一些做法,将提高梭子蟹人工育苗产量的有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日本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效益逐年提高,日本对虾养殖已成为沿海新的养殖业亮点,同时也带动了日本对虾人工育苗生产的快速发展,育苗的厂家和规模不断增加,育苗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出苗量大幅度提高.然而,由诸多因素导致的日本对虾育苗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育苗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日本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笔者根据近年的实践,同时借鉴了他人的一些做法,将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产量的有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蛙集约化人工养殖及越冬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中国林蛙的繁殖技术和蝌蚪饲料技术,但中国林蛙的生长、越冬及回捕尚不能完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完成,还必须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因此集约化养殖林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物和越冬问题。依据伊春地区神树镇1999-2002年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成功实践及历年研究成果,对中国林蛙集约化养殖的可行性及越冬技术进行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可以在人工条件下进行集约化养殖,并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越冬。  相似文献   

20.
傅溥 《海洋渔业》1982,(5):F003-F003
我国对虾养殖,从过去靠采捕天然苗养虾的半人工养殖,逐步过渡到依靠人工育苗的全人工养殖。养殖产量也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和全国沿海初具规模的群众性养殖事业而迅速提高。如福建鼎县文渡对虾养殖场,从1979年的12亩开始试养,1980年即发展到212亩,并摸索了一套土洋结合的适应南方复季高温特点的养虾技术,为“四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