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叶片浸渍法和药膜法测定了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二者之间的毒力选择性.结果表明,供试杀虫剂中以印楝素和苦参碱对椰心叶甲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比值(LC50椰甲截脉姬小蜂/LC50椰心叶甲)为0.4856和0.4597;.烟碱虽然对椰心叶甲的毒力较高,LC50为9...  相似文献   

2.
1.3%鱼藤·氰乳油和0.3%印楝素乳油对椰心叶甲的田间控制试验结果表明,1.3%鱼藤·氰乳油1000倍处理椰心叶甲各虫态7 d后,成虫、幼虫和蛹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98.52%、100%和100%,0.3%印楝素乳油1000倍处理椰心叶甲各虫态7 d后,成虫、幼虫和蛹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4.87%、94.65%和94.90%.说明2种生物制剂对椰心叶甲均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及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利用四臂嗅觉仪在室内测试了椰子、大王棕和槟榔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雌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椰心叶甲啮小蜂对这3种植物受害前后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3种植物的老叶和心叶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对椰心叶甲啮小蜂无引诱作用,但当3种植物的心叶在遭受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后及为害后的去虫叶,其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3种植物受幼虫为害的心叶的挥发物之间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可引诱椰心叶甲啮小蜂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  相似文献   

4.
印楝素与啶虫脒对椰心叶甲生物活性及混配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和常用化学杀虫剂在椰心叶甲防治上的联合利用效果,采用浸叶法和大田药效试验测定了印楝素和啶虫脒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及混配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印楝素和啶虫脒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均表现出生物活性,LC50值分别为14.45和9.44 mg/L。混配增效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印楝素∶啶虫脒=2∶5(质量分数)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为492.23。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混配处理组以有效成分印楝素∶啶虫脒=2∶5(质量分数)对椰心叶甲的田间防治效果最好,在浓度为50 mg/L处理7 d后,混配处理组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7.66%,印楝素和啶虫脒单独处理组分别为69.43%和74.35%。  相似文献   

5.
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但椰树高大,施药比较困难,费用昂贵,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持续有效地控制椰心叶甲的危害及蔓延,海南省林业相关部门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分别从越南、我国台湾省引进椰甲截脉姬小蜂、椰心叶甲啮小蜂,并在室内大量繁殖及田间释放。主要阐述椰心叶甲引进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的人工规模繁殖及田间释放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研究不同温度下对不同日龄的椰心叶甲啮小蜂处理不同时间对其寄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雌雄性比并无明显影响。24~28℃时,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心叶甲蛹的寄生力影响不明显,随着温度的降低,啮小蜂的寄生率、寄生蛹出蜂量明显下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较高的温度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力有利。椰心叶甲啮小蜂在羽化交配后的1~4 d内寄生力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日龄的增加,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力逐渐下降。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蜂在不同温度下贮藏1~3 d时对其品质影响不大,贮藏4 d后其寄生力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
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天敌引进和利用的顺序综述应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包括引进天敌的种类与可行性分析、引进流程与安全性评估、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基础生物学与人工繁育,以及释放技术和跟踪评价技术,讨论并展望未来研究和应用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科技》2006,(5):61-61
目标:以引进寄生性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心叶甲啮小蜂大量繁殖与释放为核心技术,熟化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与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快速扩繁与释放技术,建立繁蜂工厂,大量生产繁殖。在椰心叶甲疫区海南海口、文昌、琼海、三亚、儋州、广东深圳及广西北海等地方建立示范区,示范推广以  相似文献   

9.
目前海南椰心叶甲的防治主要采用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蜂等生物防治办法。本文对绿僵菌、椰扁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对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经实地调查和室内解剖观察,分析研究了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寒流对海南、广东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成虫在海南冻死率为0,在广东冻死率为68.25%~98.00%;在海南随纬度升高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AK39.88%下降为12.16%,椰甲截脉姬小蜂随纬度升高寄生率从4.61%提高到18.42%;在广东仅徐闻、雷州有两种寄生蜂分布,其中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寄生率为2.50%和5O%,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为34.37%和50%;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在寄主体内的存活率随纬度升高而下降,分别从89.50%下降到76.11%和46.90%下降到11.23%。  相似文献   

11.
椰甲截脉姬小蜂与椰扁甲啮小蜂混用对椰心叶甲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对椰心叶甲协同控害技术。结果表明:每个放蜂器中放置椰甲截脉姬小蜂40~60头、椰扁甲啮小蜂10~20头,即椰扁甲啮小蜂与椰甲截脉姬小蜂以1∶(3~4)的比例释放,对椰心叶甲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寄主植物对椰心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观察研究了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取食椰子(Cocos nucifera)、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取食不同棕榈科植物的椰心叶甲各龄幼虫发育历期有明显差异。幼虫历期以取食椰子的较长于其他2种寄主植物的,3种植物上的蛹历期均在6d左右,完成一代所需时间在椰子上约需63d,大王椰子和散尾葵上为55d左右。单头雌虫产卵量以椰子上较高,为150粒,大王椰子和散尾葵上较低,分别为119和114粒。幼虫取食不同寄主发育为成虫,雌雄比均接近2:1.在供试植物上椰心叶甲各虫态存活率均较高,在椰子、散尾葵、大王椰子上的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85.2、50.6、36.5。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椰心叶甲防治的新方法,室内测定了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的胃毒、杀卵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1.25和0.52mg/L;对椰心叶甲也有显著的杀卵作用,在供试浓度为0.5~5 mg/L时,对椰心叶甲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在50%以下;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其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188和0.178 mg/L。烯啶虫胺具有防治椰心叶甲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选用8种不同成分且经过室内毒力筛选的化学农药和生化农药单剂进行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田间防治,运用改进的直筒式手持简易喷雾器(水枪)进行施药,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喹硫磷和氟虫腈在大田继续保持和室内相同的良好防治效果。施药后第7天、15天、30天和60天害虫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均大于99%,第90天和120天个别植株重新感染少量的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第150天后有一半以上的植株感染椰心叶甲成虫和幼虫,其中个别植株已经产生卵和蛹,防效产生轻微下降,但不会对椰树心叶的生长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对棉蚜的毒力和不同虫态多异瓢虫(卵、1龄幼虫、3龄幼虫、成虫)的毒性,为科学使用植物源杀虫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喷雾塔进行室内定量喷雾,测定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处理后棉蚜、多异瓢虫的死亡率。【结果】在2 000 mg/L处理下,苦参碱对棉蚜的毒力最高、校正死亡率为89.3%,高于藜芦碱的61.7%和印楝素的57.6%。这3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毒力均较低,2 000 mg/L处理96 h后多异瓢虫卵死亡率分别为16.5%、20.9%和20.9%;处理24 h后,1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29.6%、38.9%和42.6%,3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7%、8.3%和5.0%,成虫死亡率均不超过20%。3种植物源杀虫剂处理下的多异瓢虫各虫态死亡率均显著低于100 mg/L吡虫啉。【结论】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对多异瓢虫安全性较高,其中苦参碱对棉蚜毒力高于其他2种,适合在新疆棉田棉蚜防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6.
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和胃毒法测定了鱼藤酮、印楝素、苦参碱3种植物源制剂及Bt工程菌对黄曲条跳甲卵和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12.5 mg/L鱼藤酮、20 mg/L苦参碱,0.5%印楝素乳油2000倍及Bt工程菌粉500倍可显著抑制黄曲条跳甲卵孵化.4种生物制剂对黄曲条跳甲三龄幼虫均具有杀虫活性,其中以印楝素的活性最佳,对三龄幼虫的LC50为1.00 mg/L.  相似文献   

17.
为安全有效防治蝴蝶兰等花卉上的异迟眼蕈蚊,采用浸虫法和混合法测试了除虫菊素、印楝素、鱼藤酮和苦参碱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异迟眼蕈蚊幼虫的生物活性,及亚致死浓度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两种方法活性测定结果均表明,除虫菊素活性最好,100 mg/L浓度处理6日龄幼虫,72 h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90%;对3龄幼虫处理后72 h的LC50为20.39 mg/L。相同浓度下,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2龄幼虫的活性明显高于3龄和4龄幼虫。LC20和LC40浓度时处理幼虫,除虫菊素处理的理论死亡率与实测死亡率相近,印楝素的实测死亡率明显低于理论值,亚剂量印楝素明显降低幼虫的化蛹率、雌蛹质量和羽化率,显示出较好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异迟眼蕈蚊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用于防治棕榈科植物害虫椰心叶甲的菌剂,从椰心叶甲为害严重的地区采集椰心叶甲僵虫,分离到16株疑似绿僵菌菌株。测定上述菌株对椰心叶甲成虫和四龄幼虫的致病力,从中筛选2株毒力较高的菌株CM1601和HK1304。CM1601对成虫和四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4.1、3.9 d,HK1304为4.4、4.2 d。经进一步毒力试验发现,菌株CM1601和HK1304对椰心叶甲的毒性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浓度分别上升到1.0×10~8、2.5×10~8孢子/mL时,菌株对椰心叶甲致病力达到峰值。通过对菌株CM1601和HK1304的ITS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两菌株分别为金龟子绿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蝗变种。研究筛选得到的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为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9.
6种植物源农药对松丽毒蛾幼虫的毒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松丽毒蛾的有效植物源农药,选用质量分数分别为1.3%苦参碱可溶液、0.6%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4%鱼藤酮乳油等6种植物源农药,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开展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农药对松丽毒蛾幼虫均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参试药剂以1.3%苦参碱可溶液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的杀虫作用最强,0.5%藜芦碱可溶液的杀虫作用较弱;点滴法测定结果,1.3%苦参碱可溶液、0.6%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4%鱼藤酮乳油致死中质量浓度分别为1.652、4.137、6.256、3.919、1.602和3.256 mg/L;参试6种植物源农药对松丽毒蛾幼虫均有理想的致死作用,可广泛应用于防治松丽毒蛾幼虫.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对烟蓟马的毒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采用浸叶法测定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烟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分析亚致死浓度对2龄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和苦参碱对2龄若虫的毒力相对较高,LC50分别为6.983 mg/L和9.571 mg/L。印楝素、苦参碱和鱼藤酮的亚致死浓度LC40对2龄若虫期和蛹期有显著延长作用,对化蛹率、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印楝素LC40对化蛹率、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23.64%、17.60%、18.37%和12.54%。说明印楝素和苦参碱对烟蓟马的致毒作用较好,低龄若虫(2龄期前)是防治的最佳时期,除发挥2种药剂的毒力外,还可通过亚致死浓度对存活若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形成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