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绿玉树茎皮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为绿玉树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持。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鉴定出32个化合物,占其总量的96.01%。含量较高的分别是羊毛甾醇(29.86%)、13, 27-环乌苏-3-酮(8.45%)、9, 19-环羊毛甾-7-烯-3-醇(5.31%)。并运用DPPH法对绿玉树茎皮脂溶性成分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具一定的抗氧化活性,IC50为263.70 μg/mL。  相似文献   

2.
应用肾叶天胡荽不同提取物对大豆蚜虫和白蚁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并用GC/MS法对有效提取物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肾叶天胡荽挥发油的杀虫作用效果最理想,对大豆蚜虫的杀虫作用方式主要是触杀作用,而对白蚁主要为熏蒸作用。通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油32种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98.832%。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成分含量较高的有雪松醇(45.669%),3,7,7-三聚体-,二甲基-,[1S]环[4,1,0]庚-3-烯(19.344%),石竹烯氧化物(10.702%)。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比较海南产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和广东徐闻产高良姜的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挥发油,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从2个不同产地高良姜挥发油样品中共鉴定出77种化合物,主要为萜类成分,其中样品间共有化合物34种。结果表明:海南产高良姜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和徐闻产高良姜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斜叶黄檀中的精油,并分析精油的挥发性成分,主要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精油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CO2萃取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斜叶黄檀精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75℃,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精油的得率为4.7573%;从斜叶黄檀精油中共鉴定出13种挥发性组分,主要成分是榄香素和甲基丁香酚,分别占92.33%和3.18%。   相似文献   

5.
巴西橡胶树胶乳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巴西橡胶树胶乳氯仿、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氯仿萃取物中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78.90%。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0.15%。其中,τ-杜松醇、(Z)-金合欢醇、角鲨烯、环阿屯醇、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等萜类化合物及γ-谷甾醇、β-豆甾醇、菜油甾醇、异岩藻甾醇等植物甾醇在橡胶生物合成途径甲羟戊酸途径中作为中间体或终产物。除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以外,几种萜类和甾醇都具有一定药用作用,尤其是角鲨烯,具有抗癌、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生理活性,目前已成为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小檗属植物的生物碱成分及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述。研究结果表明,小檗属植物主要含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物质,常见类型为原小檗碱型及双苄基异喹啉型生物碱;在药理活性方面,小檗属植物具消炎抗菌、降血压、降血糖、抗心律失常、抗癌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芸薹属植物抗菌核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芸薹属植物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侵染过程及侵染方式,菌核病的致病机理和芸薹属植物的抗病机制等方面,以油菜为例综述菌核病的抗性遗传及抗菌核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茸果鹧鸪花[Trichilia sinensis Bentv.]叶与根的脂溶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析,通过Nist2008和Wiley275质谱库检索分别鉴定各化学成分;经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样品中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分别从茸果鹧鸪花叶、根的脂溶性成分中分离出22、4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了其中的20、41个化合物,所鉴定的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分别占各脂溶性成分总量的86.99%、91.33%。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其脂溶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徐长卿中的挥发油。方法并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挥发油中含有2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4%。结论其中芍药酚含量最多,其次是棕榈酸和油酸。  相似文献   

10.
紫苏属植物的叶具多种生物活性,且有特异性香气。为探究紫苏属不同植物鲜叶挥发性物质异同,以紫苏、白苏和柠檬紫苏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富集提取,运用气相质谱对鲜叶挥发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1)紫苏属植物鲜叶的挥发物存在较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3种紫苏属植物的样本点分别独自聚为一类;(2)3种紫苏属植物高匹配(匹配度≥90%)、高相对含量(相对含量≥2%)的挥发物存在不同。柠檬紫苏为柠檬醛、顺式-柠檬醛和蘑菇醇等,紫苏为α-石竹烯、β-石竹烯和洋芹脑等,白苏则包括β-石竹烯、蘑菇醇和芳樟醇等;(3)3种紫苏属植物存在各自特异性挥发物。柠檬紫苏叶片中检测出特异性挥发物19种,为柠檬醛、β-柠檬醇等。紫苏有8种,如洋芹脑等。白苏有6种特异性挥发物,为芳樟醇等;(4)3种紫苏属植物同时存在4个共有挥发物,分别为β-榄香烯、大根香叶烯、β-石竹烯和蘑菇醇;(5)以所测挥发物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白苏和紫苏的样本聚为一个类群,而柠檬紫苏的样本单独聚为另一类群。本研究为紫苏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袁媛  庞玉新  元超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6):1195-1199
本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ODS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筛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艾纳香乙酸乙酯部位,共获得7个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7个化合物分别为:3,3’,5,7-四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1),7-甲氧基紫衫叶素(padmatin)(2),木犀草素-7-甲醚(3),咖啡酸(4),北美圣草素(5),槲皮素(6)和木犀草素(7)。采用96孔板倍比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抗细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2和3具有较好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MIC值均为64 μg/mL。化合物2和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化合物2 和3可作为艾纳香抗菌活性先导化合物,为相关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糖胶树花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测定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糖胶树花挥发油得率为0.018%,通过GC-MS分析,从中鉴定出2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53%,其主要成分为2-莰烯(23.30%),芳樟醇(23.09%),(-)-4-萜品醇(10.54%)。糖胶树花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次为黄瓜角斑病菌,对其他供试细菌未表现出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了海南花梨木鲜花花精油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并采用苯醚甲环唑作为对照测定了该精油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抗菌活性。花精油中共鉴定出17种成分,包括烷烃类(53.3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4.0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4.37%)、9,12-十八碳二烯酸(14.00%)、α-香树精(8.37%)、1-三十烷醇(2.57%)和二十八烷醇(1.45%)等。抑菌试验表明,花精油和苯醚甲环唑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加大而增强;在接种培养初期,苯醚甲环唑对香蕉枯萎病菌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花精油不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花精油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逐渐变强,并在7d后与苯醚甲环唑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研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环境友好型农药的研发及白千层的综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白千层精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从白千层精油中分离鉴定出74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7.28%,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左旋-α-蒎烯(2.07%)、β-月桂烯(1.05%)、1,8-桉叶素(67.29%)、萜品烯(2.52%)、芳樟醇(2.36%)、α-松油醇(7.93%)和(+)-g-桉叶油醇(1.26%)等。进一步研究表明,白千层精油在5.0~10.0 μL/mL浓度范围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处理2 d时,白千层精油在2.5~10.0 μL/mL浓度下对小孢拟盘多毛孢菌、水稻稻瘟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1.59%以上,其抑菌作用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着白千层精油处理时间的延长,对3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白千层精油对立枯丝核菌、小孢拟盘多毛孢菌、水稻稻瘟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农用抗菌剂应用中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辣木籽仁的化学成分,采用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萃取辣木籽仁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无水乙醇萃取率为3.566 7 %,乙酸乙酯萃取率为16.433 %;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萃取辣木籽仁共鉴定出41种化学组分,这2种方法萃取辣木籽仁提取物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油酸、异油酸、反油酸、甘油单油酸酯和棕榈酸。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由酸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 SA)、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RS)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Borgey, ECCB)引起的植物疮痂病、青枯病、软腐病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多发的细菌病害。番石榴叶挥发油由多种活性物质组成,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提取并配置番石榴叶挥发油抗菌液,针对酸疮痂链霉菌、茄科雷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等3种病原菌进行挥发油的抗性研究,为农作物病害生物防治储备资源。采用添加锂盐结合微波辅助水蒸馏法提取番石榴叶挥发油,通过滤纸片扩散法和最小抑制浓度(MIC)评价了番石榴叶挥发油对3种供试菌株的抗菌效果,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番石榴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番石榴叶挥发油对酸疮痂链霉菌、茄科雷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范围为20.57~23.24 mm,抑菌率均达到60%以上,MIC值分别为3.13、1.56、3.13...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艾纳香抗菌药效物质基础,采用硅胶柱色谱, 凝胶色谱和反相色谱等技术从艾纳香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获得15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鉴定分别为: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 (1)、4°,5-二羟基-3,3°,7-三甲氧基黄酮 (2)、艾纳香素 (3)、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 (4)、香叶木素 (5)、3°,4°,5-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 (6)、异鼠李素 (7)、chrysosplenol C (8)、金丝桃苷 (9)、异槲皮苷 (10)、3°,5,7-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 (11)、sakuranetin (12)、pilloin (13)、5,7,3°,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 (14)、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 (15),其中化合物7、11、12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抗菌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3、6、8和12对3株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活性最强, 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32 μg/mL。  相似文献   

18.
以对5-LOX的抑制活性为抗炎活性评价指标,在活性跟踪下从五指毛桃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后被鉴定为:羽扇豆醇棕榈酸酯(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补骨脂素(3)、芹菜素(4)、壬二酸(5)和胡萝卜苷(6),其中,化合物5、1对5-LOX表现出强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74μg/m L和13.96μg/m L;化合物1为首次从五指毛桃中分离得到。本研究结果可为五指毛桃的抗炎作用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草豆蔻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草豆蔻种子、果壳和叶的挥发油,并采用GC-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草豆蔻种子、果壳和叶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7、52和61种化合物,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8.61%、99.26%和97.77%.3者共鉴定出81种化合物,其中有28种化合物是共有成分,21种化合物在草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可见草豆蔻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资源的研究开发中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对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影响。采用复合肥、尿素、氯化钾、钙镁磷肥对辣木幼苗进行施肥处理,以超声波清洗仪提取实验处理组的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施用尿素组、钙镁磷肥组、氯化钾组和复合肥组的辣木叶分别鉴定出了69、70、71、76种挥发性化合物,质量分数分别为77.56%、80.09%、86.62%、83.13%,空白对照组鉴定出了62种挥发性化合物,质量分数为75.98%。尿素组提高了醇类和烷烃类的含量、降低了羧酸类、醛类、酮类和烯烃类的含量;钙镁磷肥组提高了醇类和烷烃类的含量、降低了羧酸类、酮类和烯烃类的含量;复合肥组提高了醇类和烷烃类的含量、降低了羧酸类、醛类和烯烃类的含量;氯化钾组降低了羧酸类、醛类、烯烃类和酮类的含量。4个施肥处理组对醌类、环烯烃类、酰类、苯酚类等四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施肥处理对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均有影响,不同种类的肥料处理影响效果也不同,提高辣木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的最佳肥料配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