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芒果香气成分,分析HS-SPME的平衡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解吸时间对香气成分分析结果(包括总峰数目、总峰面积)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条件,并通过谱库比对鉴定芒果香气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旨在明确HS-SPME-GC-MS测定芒果果实香气成分的最佳萃取条件及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果实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差异,为芒果香气品质判断及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HS-SPME最佳萃取条件为平衡时间10 min,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60 min,解吸时间5 min。(2)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共鉴定出102种匹配度大于70%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2个品种的香气成分主要由萜烯类构成,贵妃萜烯类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74.70%,台农萜烯类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86.79%,另外还有少量的醇、醛、酮、酯、羧酸类。(3)贵妃、台农共有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有α-异松油烯、3-蒈烯、柠檬烯、3-己烯-1-醇、2-己烯醛、γ-己内酯、异佛尔酮、棕榈酸等15种。因此,α-异松油烯、3-蒈烯为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且台农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贵妃。  相似文献   

2.
采用穿刺法分析海南(Hainan,HI)、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PNG)、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MG)香荚兰质构特性差异,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HI与PNG、MG香荚兰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质构特性结果显示:表皮韧性大小关系为HI0.05);表皮硬度表现为HI、MG0.05);内部硬度和紧实度均表现为HI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发酵桂叶渣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固相微萃取的条件为:萃取时间10 min,萃取温度90℃,色谱分离得到106种挥发性成分,66种可被鉴定,其主成分为乙酸乙酯(8.375%)、己酸丁酯(6.337%)、丁酸丁酯(4.866%)、δ荜澄茄烯(4.612%)、 r衣兰油烯(4.405%)、α衣兰油烯(3.416%)、古巴烯(3.313%)等。  相似文献   

4.
以14个具典型栗香特征和2个甜香特征的绿茶茶样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固相微萃取头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电解质浓度对栗香香气物质种类和总量的影响,探索萃取栗香绿茶香气物质的适宜条件,并开展栗香绿茶的特征峰分析。结果表明,采用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头,在50℃下吸附50βmin,电解质浓度控制为1~3βmg·mL-1时,能达到最佳的吸附效果;在该条件下,共检测出171种挥发性化合物,筛选出30个峰为栗香绿茶的共有特征峰,其中醇类5种、烯烃类4种,烷烃类7种,且各色谱峰相对峰面积的RSD≤5.0%,显示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通过夹角余弦法和相关系数法进行相似度分析,证实栗香特征峰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研究了鸡骨香叶的挥发性成分,在优化HS-SPME萃取条件的基础上,通过GC-MS从鸡骨香叶中鉴定了54个主要组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为反-2-己烯醛(38.62%)、芳樟醇(11.96%)、石竹烯(11.10%)、反-橙花叔醇(6.78%)和β-榄香烯(3.67%)等。其中,醛类化合物占40.37%,烯萜类化合物占36.03%,醇类化合物占21.90%,以及少量的酮类和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高产春大豆花荚期干物质积累与花荚形成的关系,田间随机区组排列法研究10个高产大豆品种(系)的花期、花荚期干物质增量分别与开花数、成荚数、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在4 527.4~5 734.2 kg·hm-2的范围内,花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花荚期干物质增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花数、总荚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Y_1=-0.050 3X■+42.285X_1-5 312.2,R^2=0.673 9~*;花荚期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呈线性关系,Y_2=0.090 4X_5+419.47,R^2=0.719 4**;开花期叶片干物质增量与开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花荚期茎秆、叶片、叶柄干物质增量与成荚数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花期和花荚期过少或过多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利于花、荚形成。花期茎叶稳健生长,荚期荚快速生长有利于增加开花数、成荚数。在花期、花荚期地上部干物质增量分别为4 373,7 801 kg·hm-2、荚干重占33.8%,总花数为3 773.3×10~4朵·hm-2、总荚数为1 127.3×10~4个·hm-2,产量可达5 734.2 kg·hm-2,其干物质成花效率、成荚效率依次为8.63朵·g-1、1.45个·g-1。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香草兰净油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工艺条件,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香草兰净油得率进行探讨,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鉴定.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6.91 min,萃取功率253W,萃取溶液石油醚:正己烷=2.8:1(V:V),得率5.18%.匹配度达90以上的化合物有25种,其中脂肪酸、醛类及酯类含量较高,主要有亚油酸(23.17%)、月桂酸(0.07%)、肉豆蔻酸(0.24%)、十五烷酸(0.28%)、n-十六烷酸(5.43%)、9,12-十八烷二烯酸乙酯(5.30%)、棕榈酸甲酯(0.09%)、香兰素(12.6%)等.该净油具有浓郁独特的香味,优选得到的工艺可提高香草兰净油得率.  相似文献   

8.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Czk1是一株具广谱拮抗、促生和诱导植株产生抗病性的根际益生菌。为了全面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有机养分和促进对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本研究以Czk1为研究对象,以鸡粪为底肥,分别利用玉米秸秆、菌糠、椰糠堆肥为原料,采用液固两相发酵工艺,以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活菌总数和芽孢数,经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明确Czk1固体发酵物料的配方、工艺参数和培养条件。得出Czk1固体发酵的最优条件:最佳原料为菌糠鸡粪堆肥,Czk1接种重量为10%,黄豆粉添加量为10%,含水量为40%,发酵温度为37℃,翻抛1次/72h,在此条件下,Czk1菌株中的芽孢活菌数量总量可以达到8.63×108 CFU/g,芽孢数为8.37×108 CFU/g。其次,发酵效果较佳的原料为秸秆鸡粪堆肥,Czk1接种量为10%,添加5%黄豆粉,40%含水量,发酵温度为37℃,翻抛1次/72 h,此条件下,Czk1接种菌株中的活菌数量总量可达到6.53×108 CFU/g,芽孢数为5.97×108  相似文献   

9.
采用乙醚超声萃取法提取马来西亚产小果沉香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与马来西亚产白木香、柯拉斯那沉香和近全缘沉香结香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沉香结香样品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的主要为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对映-4(15)-桉叶烷-11-醇-1-酮、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和(1β,4αβ,7β,8αβ)-八氢-7-[1-(羟甲基)乙烯基]-1,8α-二甲基萘-4α(2H)-醇(相对百分含量均超过10%),栽培结香样品与野生结香样品区别较大,前者倍半萜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明显高于色酮类化合物,而后者则是色酮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高于倍半萜类化合物或相当,前者倍半萜和色酮种类均较多,其中倍半萜的种类也多于色酮类化合物,其相对百分含量也较高,色酮的种类较少,其相对百分含量也较低,而后者倍半萜和色酮的种类均较少,其中倍半萜的种类多于色酮类化合物,但相对百分含量较低,而色酮的种类少,但相对百分含量却较高。另外,有一种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即11,13-二羟基-9(10)-烯-8α,12-环氧艾里莫芬烷只在栽培小果沉香结香样品中检测到。此外,将小果沉香与白木香、柯拉斯那沉香、近全缘沉香结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发现,其种类、相对百分含量与后三者均具有较大差异,所有样品中仅有2种共有成分,即5,8-二羟基-2-(2-苯乙基)色酮和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  相似文献   

10.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1.
油菜直播方式在长江中下游得到广泛运用,为因地制宜地制定高产稳产栽培措施,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选取江西宜春、湖北荆州、安徽六安3个试验点,以中双11号、中油杂12号为材料,设置3个密度(1.3×105·hm-2、2.6×105·hm-2、5.2×105·hm-2和2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适用于灌区胡麻高产优质生产的密度和氮肥施用量,以内亚9号为材料,于2017和2018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试验,分析播种密度与氮对胡麻籽粒木酚素及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其产量的影响.播种密度分别为3.0×106、6.0×106和9.0×106粒每公顷,现蕾前结合灌水进行的氮肥追施量分别为每公顷0、16、32和48 kg氮....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苯醚甲环唑和噻呋酰胺在香蕉上的残留消解行为和膳食摄入风险,于2016年在云南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研究了全蕉、蕉肉和土壤中的消解过程并进行了长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1.45×10 7x+4.14×10 4,R 2=0.9962;噻呋酰胺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2.99×10 6x+1.43×10 4,R 2=0.9954。在0.04~ 1 mg/kg添加水平下,苯醚甲环唑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6.2%;噻呋酰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6%~114%,RSD为3.0%~9.5%。苯醚甲环唑与噻呋酰胺在土壤、全蕉、蕉肉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4 mg/kg,最小检出量(LOD)均为5 pg。苯醚甲环唑和噻呋酰胺的消解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苯醚甲环唑在全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20 d,噻呋酰胺在全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0、27 d。风险评估研究表明,香蕉中残留苯醚甲环唑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可以接受,而噻呋酰胺长期膳食摄入则具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辣木多糖的酶促提取工艺和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选择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辣木多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差异。4种因素对辣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建立辣木多糖提取率(Y)与纤维素酶用量(X1)、提取温度(X2)、提取时间(X3)、液料比(X4)的二次正交回归模型:Y=18.6602+0.8134X1+0.7572X2–0.4312X3+0.6909X4–0.5181X12–0.4935X22–0.6277X42,该模型拟合度好,4个因素均对多糖提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回归模型获得优化的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1.60%,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68 min,液料比52∶1,在此条件下辣木多糖提取率为19.83%,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辣木根、花、嫩叶、茎中均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根中含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1),可进一步开发利用。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得到的辣木多糖酶促提取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可有效提高辣木多糖提取率并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调查2008—2017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新台糖22号’(‘ROC22’)的农艺性状,结合分析同期该品种在广西蔗区的生产性状表现,以及种植面积、经济效益变化等情况,结果表明,‘ROC22’的分蘖能力和宿根发株能力随年份增加而逐渐减弱,株高和茎径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2012年之后,平均甘蔗单产持续下降,蔗糖分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以11月蔗糖分下降较为显著;黑穗病发病率迅速上升,从2.94%上升至9.02%,已成为广西甘蔗生产的最主要病害;螟虫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枯心苗率从2.29%上升至4.27%。该品种种植面积于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迅速下降,从756.4×103 hm2下降至255.9×103 hm2,占比从69.5%下降至31.6%。广西蔗农种植该品种所获取的原料蔗经济收入从2011/2012榨季的340.4亿元下降至2017/2018榨季的115.2亿元。可见,‘ROC22’在广西作为主栽品种多年,为广西蔗糖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其种性已明显退化,病虫对该品种为害加重,甘蔗产量和蔗糖分显著下降,被其他优良新品种替代已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开发利用仙人掌果色素,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9(3 4)正交试验优化溶剂浸提法提取海南野生仙人掌果色素,并研究了pH、温度、光照、金属离子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仙人掌果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pH 7.5的水溶液,料液比1∶20(g/mL),浸提温度30 ℃,浸提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仙人掌果色素得率可达7.75%;仙人掌果色素在pH 4~10,温度低于30 ℃,避光下较稳定;金属离子Na+, K+, Ca2+, Mg2+对色素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而Cu2+, Fe2+, Fe3+, Al3+均会降低色素的稳定性,其中Cu2+ and Fe3+对色素稳定性的破坏最大;氧化剂H2O2、还原剂Na2SO3、维生素C均降低色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承接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洪道调蓄型湖泊。随着三峡的建成,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湖区受到洪水及干旱季节交替变化,呈现涨水为湖,落水为洲的变化规律,稻田洼地及滩地的面积伴随着改变。但是对于其时空分布规律、与水位变化的关系及资源总量没有确切的数据。而系统地掌握其演替规律,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利用1996—2016年的18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三峡建成前后,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面积,结合城陵矶水文及气象数据,分析洞庭湖区水面、水陆交错带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湖区滩地平均面积为21.93×104 hm2,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与湖堤内、湖岸带及三口四水的河堤内,三峡蓄水前(23.27×104 hm2)较蓄水后(21.26×104 hm2)减幅达8.62%,面积东洞庭(12.43× 104 hm2)>南洞庭(5.71×104 hm2)>西洞庭(3.80×104 hm2),与行政区划面积正相关,年际变化与湖区水位变化呈负相关的变化规律;稻田洼地平均面积为4.75×104 hm2,空间上呈随机且较均匀斑块分布于湖区围湖造田后形成的堤垸及三口四水冲积而成的湖盆地内,远离湖心的区域,蓄水前(5.14×104 hm2)较蓄水后(4.56×104 hm2)减幅达11.34%,面积岳阳市(2.29×104 hm2)>常德市(1.61×104 hm2)>益阳市(0.85×104 hm2)。各县级行政区划的滩地及稻田洼地在三峡建成前后减幅明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滩地及稻田洼地分布因子可分为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为“枯水期”性状,包括冬季月平均温度、冬季水位、冬季降雨量、稻田洼地面积及冬季流量等指标;第二主成分可称“丰水期”性状,包括夏季月平均温度、夏季流量、夏季水位、滩地面积、夏季降雨量等指标,构建的分析模型较可靠,能为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综合利用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L9(3 4)正交试验,以10个传感器特征值为考察指标,确定了茶样量、平衡温度、平衡时间3种因素的最佳萃取条件。结果表明,不同萃取条件对不同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程度不同,平衡温度对绝大多数传感器特征值的影响最大,而平衡时间的影响最小。试验得出的电子鼻检测乌龙茶挥发物的最优条件为:平衡温度100 ℃,平衡时间45 min,茶样量为3 g。在此萃取条件下试验重复性好,传感器响应曲线较为密集平稳且响应值最高,可将13个不同品种的乌龙茶明显区分开。该试验为乌龙茶香气的快速客观判别提供了有效的电子鼻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植物KNOX(Knotted1-like homeobox)可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调控落果、纤维细胞发育、次生细胞壁发育、开花等事件。为筛选剑麻叶中与AhKNOX2相互作用的蛋白,采用SMAR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剑麻叶片酵母双杂交表达文库,利用AhKNOX2为诱饵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表明:文库总容量为3.9×106 CFU,转化效率为9.15×105 CFU/μg pGADT7-Rec,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于0.5~3.0 kb之间,重组率为92%,保存的文库细胞密度为1.35×108/mL,文库滴度为2.22×107CFU/mL。构建的pGBKT7-AhKNOX2诱饵载体存在自激活性,5 mmol/L的3-氨基- 1,2,4-三唑(3-Amino-1,2,4-triazole,3-AT)能抑制诱饵载体的自激活,通过筛选获得了16个与AhKNOX2相互作用的蛋白。本研究成功构建剑麻叶片酵母表达文库,并筛选获得与AhKNOX2相互作用的蛋白,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hKNOX2在剑麻中的功能奠定前期基础,为培育高纤维产量的剑麻新品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坚果壳为原料, 经粉碎制成不同粒径的粉末吸附剂。探究了坚果壳吸附亚甲基蓝、罗丹明B、碱性品红的性能。研究发现坚果壳吸附亚甲基蓝、罗丹明B、碱性品红最佳粒径为0.3 mm、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6、2.4、1.2 g,pH均为5、温度为30 ℃、震荡时间为30、60、60 min。利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拟坚果壳吸附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碱性品红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坚果壳吸附亚甲基蓝、罗丹明B和碱性品红的过程适合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文中计算了焓变(ΔH 0)、自由能(ΔG 0)、熵变(ΔS 0)等热力学参数,坚果壳吸附3种阳离子染料过程中ΔG 0均小于0,ΔS 0、ΔH 0均大于0,说明坚果壳吸附3种阳离子染料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趋于无序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