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志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944-4947
在清代,山东运河补给水源缺乏,朝廷为了漕运畅通,保证运河补给,将运河沿岸的河流、湖泊、山泉等竭力纳入补给体系,并以法律规定河泉平时三日济运,一日灌田,而亢旱之年则全部济运,严禁沿岸农民兴建沟洫水利,更不许开辟需水较多的稻田,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运河沿岸农田的灌溉与农田水利的发展,并造成了诸多水患灾害的发生与农业生态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在系统搜集陕南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考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具体体现。本文除了考察动植物资源的变迁外,还以水灾为统计指标,分析该时期陕南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3.
应用模糊相似优先比,对沂蒙山区23个县(市)进行果树气候区划,结果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测定的果树品质理化指标相吻合,为沂蒙山区开展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名优特产品,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彭恩 《农业考古》2013,(1):216-220
清初湖北全省森林资源丰富,特别是鄂西南、鄂西北山区森林十分茂密,植被覆益率高.随着清代湖北经济开发程度的逐步加深,高产耐旱作物的引进,人口过快增殖使得日常薪炭燃料需求量的加大,以及为扩大农业垦殖而进行的毁林造田活动,加之由于造纸、铜铁冶炼等手工业和冶矿开采、竹木贩运贸易等经济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导致湖北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森林资源呈现明显衰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晚期,随着外贸茶叶需求的增加,闽江流域山地茶树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这在给闽江流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导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其二,茶叶在加工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林木,导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其三,采茶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季节性工人,他们的涌入,一方面造成了粮食供应紧张,导致粮价高涨,刺激丘陵地区进一步开发;另一方面部分采茶工人定居闽江流域,在山区从事农业生产,这些也加剧了闽江流域的水土流失。茶叶贸易的发展,对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对三江平原气候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三江平原的气候生态环境有利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其气候特点有:(1)气候寒冷,且时间长,有利于食用菌产品的长期贮存和远距离运输;(2)冷凉生长期长,且分布合理,利于春、秋露地栽培食用菌的防污染;(3)高温酷署期短,有利于中低温食用菌周年生产;(4)昼夜温差大,利于变温结实性食用菌的发育,且品质优良;(5)降水量适中,空气较湿润。但也有不足;春季风大、易使菇料风干;冬季长时间严寒,也会给食用菌生产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7.
受刻印图书成本过高与书院经费有限等因素的制约,清代山东真正能从事图书出版的书院并不多见。尽管如此,清代山东书院在刻印经史典籍、书院师生的研究成果、先儒大师的学术著作、地方志书等方面,还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图书出版文化。由此,清代山东书院的图书出版活动在促使官刻、私刻、坊刻的兼融与刻印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及保存地方文献,推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山东农村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农村制度变迁的困境分析.指出路径依赖是其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影响因素,并从儒家文化、家族意识、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制度遗产以及山东农村传统小商品经济的观念和制度的遗留方面加以分析,最后提出依靠经济、信息技术和加强非正式制度的交流来突破山东农村非正式制度路径依赖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这是早在十多年前北京理论界就已形成的共识。那么,在中国波澜壮阔的30年农村改革中,山东省究竟贡献出了何种独特的宝贵经验,从而赢得了理论界的如此盛誉呢?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清代广东虎患问题,刘正刚教授认为:虎患是人类过度的经济开发活动破坏了老虎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是人类无休止的扩大山区垦殖规模而引发的生态灾难,这与马立博(Robert Marks)把虎患看成人类入侵和破坏自然环境的晴雨表的观点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为在山区五莲引进推广无花果栽培,本研究依托山东五莲本地历年汇编气象资料及近年气象数据,结合无花果的生物学特性,开展山东五莲无花果栽培气候适宜性分析,并对常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进行探讨,分析五莲主要气候条件对无花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气象灾害采取适当的防范和补救,五莲气候条件基本满足无花果的生长发育。研究为进一步推广五莲县无花果的栽培,防御气象灾害,振兴农村经济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郗兴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71-7973
利用山东省84个气象站近几十年月大雾日数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山东年平均、秋冬季平均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天气有较强局地区域性特征,山东内陆与沿海雾日次数明显不同。秋冬季是内陆大雾高发期,沿海地面大雾天气明显减少。以济南为例,重点分析了内陆自1952年以来秋冬季大雾日数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大雾多发年、少发年的合成大气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党和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建设的第一位,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主要有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培养劳动模范等。这些政策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大都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有些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既反映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也说明制定公布的政策措施与实际实施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4.
地膜污染、 化肥农药施用超标、 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山东棉花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在总结残膜治理、 减肥减药、 节水灌溉方面取得的主要技术经验基础上,对山东棉区生态绿色健康发展提出技术和政策建议,认为棉花生产向绿色高效模式转变、 发展抗性育种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是保障山东棉区生态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山东烤烟生产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山东烤烟高质量发展建议,为山东烟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山东近20年全省及各市烤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等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阐述全省烤烟生产概况及产业变迁,总结烟叶生产规模、区域分布变化及其影响要素,提出产业发展对策。【结果】近20年,山东烤烟种植规模经历了“三起三落”,产业规模变化因素主要是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以及技术创新薄弱、种植效益有待提高等产业自身问题。【结论】结合生产实际,山东烤烟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在提高设施设备条件、推进技术创新、推进组织体系建设及各主体培育、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以及完善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集约化农业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我省也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的省份。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省为确保粮棉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在农田基本建设、农用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及其他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施用从50年代初开始,60至80年代农药用量逐步增加。自1983年国家禁止生产和施用有机氯农药以后,农药种类由过去以汞、砷制剂和有机氯等高残留、高毒品种为主,改为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酯类农药或生物农药为主。目前,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已开始推广应用。化肥使用也始于50年代,起初只是作为有机肥的  相似文献   

17.
山东黄瓜种质资源地理分布与生态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东部的山东半岛伸入渤海和黄海之间,形成半岛和内陆两大部分.鲁西、北为黄河冲积平原,与华北大平原相接.胶东半岛与鲁南地区为低山丘岭区.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山东的气候条件又明显地分为半岛地区的海洋性气候与内陆平原地区的近大陆性气候.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又使同一地区内的气候条件产生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地理气候因素,使山东黄瓜种质资源产生了多样性的生态类型,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赤峰市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赤峰市2004-2006年的气候生态监测数据,分析、比较、评估该市气候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内容包括2004-2006年气候生态敏感区的基本生态概况、气候概况、地下水位、土壤水分、天然牧草营养成分、牧草生长发育状况、大气尘降物等的监测评估,提出针对性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措施,为分区分类实施长远生态建设与规划提供气候生态监测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经济、行政、法律、信用.市场等方面入手,整体推进,形成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为济宁市农业生产中应对气候变暖环境制定农业措施提供参考,利用济宁国家一般气象站1970—2013年逐日气温、天气现象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线性内插法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16℃初日和16℃、18℃终日的变化,以及无霜冻终、初日变化,运用5a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济宁近10年农作物气候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济宁市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冬春秋季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极显著,夏季变化较小;济宁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升高所致,自1994年以来暖冬现象十分严重;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期天数增多;农作物春播期提前,秋播期推迟,济宁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耕作制度及气候产量均因气温升高而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