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直播是一项省工、省本、省力、高产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经三年连续试验,早稻直播平均产量比移栽增2.24%,单季晚稻直播平均比移栽增产7.04%,双季晚稻直播比移栽的减产11.56%,直播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选用良种,提高整地质量,适期播种,播种量为每公顷75 ̄105kg,科学用肥防止倒伏,合理水浆管理防除杂草。高产途径在足穗前提下,主攻大穗和粒重。  相似文献   

2.
秀水134是浙北单季晚稻中高产、优质、抗性好的常规粳稻新品种,一般单产560kg/亩,示范方单产600kg/亩,攻关田单产650kg/亩。高产栽培主要围绕全苗匀苗、促根、壮蘖、攻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主要栽培技术掌握:适期早播、稀播、适氮增钾增有机肥、因需湿润灌溉和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单季晚稻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全面提高单季晚稻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种粮效益,嵊州市从2005年起结合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全面推广省工、省力、省成本和增产增效的单季晚稻优质高产直播栽培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市的单季晚稻平均亩产增50 kg,亩增效100元,品质明显优化.  相似文献   

4.
<正>稻米是萧山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义蓬街道常年种植面积近1.9万亩,种植模式有早稻、连作晚稻及单季晚稻(作二熟制)。近年来,单季晚稻种植面积占85%以上,种植方式以撒直播为主,既省工又高产。现将晚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播前准备1.1品种选择。以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结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松江区1993-2009年直播单季晚稻大田考察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结构的因素.结果表明:(1)大穗型品种和高产群体栽培法的推广是每穗总粒数增加、有效穗数减少的主要原因;(2)千粒重随每穗总粒数增加而减少,随开花灌浆期日照时数增加而增加;(3)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降水量、暴雨日数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结实率与气温的关系不密切,此结论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结实率的年际波动是造成直播单季晚稻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4)产量结构要素对单产贡献依次为结实率、干粒重、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单产变化的61.13%是由产量结构要素波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1999年直播稻减产的气候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奉贤县单季晚稻生产连续十余年稳产增产,1996-1998年连续三年单产突破550kg/亩,1998年单季晚稻产量达576kg/亩,创历史最高水平,然而1999年单季晚稻受气候因素的严重影响,产量仅为525kg/亩,比上年减产达51kg/亩,减幅为8.9%,减产幅度量大的乡镇达19%。近年来直播稻栽培面积占单季晚稻总面积的5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栽培类型。为此,本文着重对1999年影响直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气候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未来气候变化及影响,提出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为合理直播稻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我县单季晚稻大面积都采用密播、足苗、以穗多取胜的栽培模式.但生产中发现这种模式用种量高、高峰苗多、成穗率低、穗型小、结实率偏低,不利于进一步高产。自2002年以来,我站在单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中,采用稀播壮秧促早发、有效控制后期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攻大穗和提高结实率的栽培方法,均获得亩产稻谷500公斤以上.最高田块达603.8公斤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镇农技部门在前几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操作简便、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单季晚稻免耕栽培技术,取得增产增效的好成绩.2001年,我镇单季免耕直播稻面积超万亩,达14102亩;亩产比常规超百斤;亩效益比常规超百元.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单季晚稻免耕直播效益型优质、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同时减少农业污染危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丰收,特进行单季晚粳稻免耕直播、多种栽培模式的研究.旨在构建我市单季晚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体系,提供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系统的技术规程和技术贮备,促进我市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秀优5号”系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杂交晚粳稻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市于2004年进行品比试验,“秀优5号”平均亩产达672kg,居各品种之首。该品种株型紧凑,生长清秀,分蘖力偏弱,植株较高,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强,穗大粒多,丰产性好,对稻瘟病抗性好,米质较优,食味好。2005年全市示范种植50亩,在单季稻稻飞虱大发生和不利气候条件下,平均亩产仍获573kg的高产水平,比全市单季晚稻平均亩产增加123kg,增产27.3%,其中观海卫镇昌明村周世祥种植7亩,平均亩产达613.8kg,2006年全市推广面积扩大到6000亩,并作为单季晚稻主要推广品种。为探索“秀优5号”机械喷直播栽培的最适喷播量,进而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我们在慈溪市水稻高产示范方内进行了本试验,为大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油菜-单季晚稻免耕直播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油菜-单季晚稻免耕直播配套栽培,油菜和单季晚稻均可获得高产。油菜可选浙双758、高油605,杂交粳稻可用秀优5号,常规品种以秀水09为宜。秀水09适期早播,播种量45 kg/hm2产量较高。免耕直播配套栽培省工、节本,油菜-单季晚稻两作合计可增收5 524元/hm2。  相似文献   

12.
为利用浙北地区单季晚稻机插季节宽裕,充分发挥单晚稻塑盘机插秧的增产潜力,取樽足穗、大穗和高产,特进行了单季晚稻塑盘机插秧适宜播栽期和播裁密度探索试验,结果表明,以5月中旬~下旬分批播种、播量125~150g/盘、栽插秧龄15~20d、密度25~27万丛/hm2、基本苗100~I50万/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张志明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3):116-116,40
在邵武市水北镇进行直播稻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直播稻表现出生育期缩短、分蘖早、有效穗多、产量高等特点,直播稻种植方式适宜在单季晚稻种植区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作单季晚稻的高产高效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1,(18):3684-3686
为进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利用台州境内6个县(市、区)7年间222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即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5.
提高直播晚稻分蘖成穗率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试验明确了影响直播晚稻分蘖成穗的主要因素,即播种量、施肥量、搁田时间与搁田程度。上述四因素分别影响着直播晚稻各生长发育阶段,并不同程度影响着成穗率的提高。通过诸因素中的不同水平的设置,提出了提高直播晚稻成穗率的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稻直播始于五十年代中期,随后在国营农场展开,近年来又在不断扩大.据统计,1981年全国直播稻面积近300万亩,东自江苏,西至新疆,南达广东,北抵吉林,无论山区或平原,单季或双季,皆有种植.以往只在国营农场作为解决田劳矛盾的有利措施,而今已深入到乡村农户作为解放农业劳力和达到增产增收的可行途径.1982年我所在江西东乡县国营红星垦殖场设点,试验面积为50.24亩,其中冷浆田1.44亩、砂僵田1.34亩,利用机耕整、人撒播(晚稻人点播)、化学除草(简称化除)、机收脱(晚稻人割机脱)和劳畜力并用的作业方式,直播了早稻、单季晚稻和晚稻.  相似文献   

17.
单季晚稻直播轻型栽培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阐述单季晚稻直播技术研究实施概况,简单介绍直播晚稻技术试验研究结果,并从选用良种、精细整地、适期播种、合理运筹肥料、水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浅析2013年气象因素对奉贤区单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上海市奉贤区2008—2013年机插和直播单季晚稻大田考查苗蘖动态、农艺性状及穗粒结构、产量等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2013年气象因素对单季晚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013年异常高温和持续无有效降雨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广东南雄市全安镇晚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为案例,研究分析其施肥技术,而后对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的生育特点、施肥原则、施肥比例和施肥方法作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晚稻高产施肥的几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追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途径,本文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