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贻贝     
《海洋与渔业》2008,(6):32-32
【品种来源】北方海区紫贻贝原种,南方海区翡翠贻贝原种。 【特征特性】贻贝属软体动物,滤食食性,食物成分以有机碎屑和硅藻为主。雌雄异体,仅个别为雌雄同体。成熟的性腺雄性为乳白色,雌性为橘红色。软体部分左右对称,前闭壳肌小,后闭壳肌大。有棒状足,不发达,由足丝腺分泌足丝,以附着于固形物上。主要供食用,也可用作饲料和钓饵。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力强、生长怏、产量高、营养丰富和易于养殖等特点,主要养殖品种有紫贻贝、翡翠贻贝和厚壳贻贝等。  相似文献   

2.
厚壳贻贝剥半壳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常采用热加工方法获取贻贝肉,但该方法不能获得新鲜的贻贝肉。为了获取新鲜的带半壳的贻贝肉,首先针对贻贝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厚壳贻贝后闭壳肌痕面积、壳长的基本参数,通过力学实验确定拉断后闭壳肌柱所需要力的大小相关参数,从而研制出一种厚壳贻贝剥半壳装置。该装置由工作台、支撑臂、气压缸、开壳刀具、真空吸盘、贻贝固定台及传送带组成。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最佳开壳刀具刃口宽度为9 mm,对开壳刀具施加作用力为900 N。该装置能有效提高厚壳贻贝开壳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正6.红外脱壳法红外脱壳法即利用红外辐射破坏闭壳肌与贝壳之间的胶原连接,但这使得部分贝肉被熟制。因此对于红外辐射温度的控制是关键。红外辐射加热具有节能、加热效果好、容易控制等优点。根据贻贝加热时仅破坏闭壳肌的胶原蛋白而不蒸熟贻贝肉的要求,从红外吸收定律出发,结合试验测试,选择辐射源的最佳工作  相似文献   

4.
贻贝作为我国较早养殖的贝类品种之一,其养殖面积曾一度占据了浅海养殖的主导地位,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栉孔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的兴起,大量繁殖的贻贝又成了浅海筏式养殖的一种负担,养殖单位曾想尽一切办法清除养殖筏架上的贻贝,以防影响其它品种的生长,但又随着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实际情况,贻贝的苗种易附着、生长快、产量高、成本低等优良特点又显现了出来,再一次成为部分地区的主导养殖品种。现将贻贝浅海筏式养殖的方法介绍如下:一、养殖海区及器材1.养殖海区 选择水质清新,水流畅通的外海区。内湾型海区由于存在水流交换差,…  相似文献   

5.
正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Could)俗称毛海红、淡菜、青口,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贻贝科,为近海暖温性底栖双壳贝类,广泛分布于东海和黄渤海沿岸海域,主产区为浙江舟山海域[1-2]。厚壳贻贝个体大、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滋补保健作用,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价格远高于贻贝和紫贻贝,为出口创汇产品[3]。我国厚壳贻贝主要养殖区在浙江舟山,特别在嵊泗县是最主要海水养殖品种,其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6.
基于线粒体COI与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贻贝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贻贝属5个种的线粒体DNA COI及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确定了贻贝属的系统进化关系。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为外群,基于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演绎法(BI)及贝叶斯联合模型分析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5种贻贝[Mytilus edulis,紫贻贝(M.galloprovincialis),盖勒贻贝(M.trossulus),厚壳贻贝(M.coruscus),加州贻贝(M.californian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加州贻贝最为原始,厚壳贻贝次之。其中,紫贻贝和M.edulis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厚壳贻贝和加州贻贝的亲缘关系近。研究结果为贻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法对紫贻贝Mytilu sedulis的鳃、消化腺、外套膜、足、闭壳肌等5种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SOD在紫贻贝的5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共有4条酶带,但迁移率最大的酶带在足和外套膜中未出现,而在另外3种组织中呈弱表达;ATPase在除消化腺外的组织中都表现为2条带;MDH在5种组织中都表达出1条酶带,其中足和闭壳肌的MDH染色最深;ME存在1~2条酶带,其中迁移率大的条带在5种组织中都有表达,而迁移率小的条带只存在于外套膜、闭壳肌和足中。从检测结果来看,上述4种酶在紫贻贝体内的表达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正>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是以2008年从广东汕头南澳海区华贵栉孔扇贝养殖群体中挑选的黄金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闭壳肌和贝壳金黄色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南澳金贝"被全国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也是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贝类新品种。优良品质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具有三大优良特点:一是外观色泽金黄,贝壳、  相似文献   

9.
贻贝人工养殖是水产战线上的新兴事业。它产生于我国大跃进年代,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过去,因苗种不足,一度生产发展缓慢。1973年以后,推广应用了海区采苗技术,贻贝养殖在全国沿海就获得蓬勃发展。现在,除辽宁、山东生产贻贝苗种以外,南方有些省、市也开始生产一些贻贝苗种。近四年来,辽宁贻贝苗种已达到自给有余,向外省提供的贝苗数量,每年超过1,000吨。大连湾海区是辽宁贻贝苗的主要产地,年产量超过3,500吨,可供4~6万台浮筏养殖用。  相似文献   

10.
[品种来源]利用皱纹盘鲍日本岩手群体和大连群体杂交形成的杂交种. [审定编号]GS020032004. [审定隋况]2004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正厚壳贻贝俗称"壳菜""淡菜",可人工养殖的海产贝类。2005年养殖面积约为85公顷,产量4900吨。近年来,厚壳贻贝的市场价格看涨,经济效益高于紫贻贝2~3倍,为追求更高的养殖经济效益和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养殖单位纷纷开始转向养殖经济效益更高的厚壳贻贝,这对该种贻贝的苗种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厚壳贻贝的苗种供应主要来源为海区半人工采苗,但近年来,由于滥捕以及保护不力,  相似文献   

12.
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暴露浓度(4、20和100 µg/L)菲(phenanthrene, PHE)的富集(10 d)和释放(5 d)实验,分别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定量qPCR法分析了厚壳贻贝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对PHE的富集和释放实验及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10 d的富集阶段,厚壳贻贝3个组织对PHE的富集能力大小表现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3个组织对PHE的富集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释放实验阶段,厚壳贻贝3个组织中PHE含量在释放前期迅速下降,但在15 d时,3个组织中PHE残留量仍均高于对照组;PHE对厚壳贻贝体内HSP70 mRNA诱导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外套膜中HSP70 mRNA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可为PHE在贝类体内的富集动力学及致毒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厚壳贻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是我国贻贝的主要养殖品种,其苗种主要依靠天然苗种和半人工采苗获得。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于嵊泗县石柱育苗厂,首次突破了厚壳贻贝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稚贝海区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厚壳贻贝亲贝通过室内强化培养,经人工催产可获得成熟受精卵,受精率可达95%。在水温16℃时,受精卵在受精后25min出现第一极体,受精后39h50min发育至直线绞合幼虫期,胚胎孵化率达92%,在水温15.8~21℃的条件下,经39d室内人工培育,获平均壳长0.694mm的附着稚贝1304.7×104ind;附着稚贝经102d海区中间培育,获平均壳长13.95mm的稚贝404.46×104ind,海区保苗成活率达31%。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厚壳贻贝大规模苗种生产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翡翠贻贝,粤东叫“青匙”,粤西叫“青口”,是当前沿海地区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如何获得贻贝苗,是养殖贻贝高产稳产的基础。自然采苗就是利用自然海区的亲贝在繁殖季节中,  相似文献   

15.
据《Aquaculture》杂志,1991年第2—3期报道,贻贝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3世纪,法国开始用插竿进行贻贝养殖。18世纪以来,荷兰在三角洲海区进行海底插竿养殖贻贝。西班牙仅在1946年开始用垂养法养殖贻贝,目前,西班牙已成为世界贻贝养殖技术的先进国家。据FAO1985年报道,尽管欧洲贻贝养殖产量仍有增长,但每年贻  相似文献   

16.
魏爱芳 《齐鲁渔业》2005,22(12):25-26
紫贻贝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繁殖力强等特点,是海水贝类优良养殖品种之一,其苗种来源主要靠自然采捕及海区投放附苗器采苗。为了进一步提高该苗种的采苗效率及苗种产量,笔者进行了海区紫贻贝半人工采苗试验,现就试验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荷兰的贻贝大部分产于Waddengee,这个海区位于荷兰西北沿海。环形的岛屿挡住北海的潮水。Waddengee的海底为泥质,因此用机械挖出的成熟贻贝都含有大量的沉积物,以至难以销售。于是,沿着荷兰的沿海,把贻贝送往比利时边境附近的莱茵河口,卸下倾入在该海湾。这里的海底为硬质沙底,在此,贻贝受到清洁海水的净化。把贻贝贮放在这里,直到它们重新获得活力,或市场行情好转为止。现在,荷兰年产鲜贻贝100,000多吨,也  相似文献   

18.
以分离自中国台湾海峡的一株产神经毒素多莫酸(domoic acid,DA)的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MC4181)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经济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对其所产DA的蓄积能力。结果表明,连续暴露4 d后,3种贝类中DA的蓄积含量、组织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太平洋牡蛎对DA的整体蓄积能力(以软体组织计)显著高于栉孔扇贝和紫贻贝(P0.01),其最高含量为42.40μg/kg。紫贻贝的软体部质量与DA蓄积含量成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小个体贻贝蓄积DA能力要强于大个体,其他两种贝类中并未发现类似结果。虽然3种贝类的内脏团、外套膜、鳃丝、性腺及闭壳肌均具有一定的DA蓄积能力,但内脏团的蓄积能力最高,栉孔扇贝、紫贻贝和太平洋牡蛎内脏团中的DA含量分别为11.12、1.63和26.96μg/kg。本研究揭示了不同贝类对DA蓄积含量的差异性,初步探讨了贻贝蓄积DA含量与其自身大小的相关性,可为进一步开展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评估、促进沿海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消费者健康提供参考依据。[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29-35]  相似文献   

19.
软体双壳贝诸如蛤、牡蛎和贻贝是两瓣壳纹接在一起的,贝壳上的闭壳肌起闭合作用,当其置入含有丰富饵料的海水里时,壳便张开以摄取食物。  相似文献   

20.
<正>育种单位:汕头大学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8年从广东汕头南澳海区华贵栉孔扇贝养殖群体中挑选的黄金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闭壳肌和贝壳金黄色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贝壳、闭壳肌和外套膜均为金黄色,色泽纯度达98.0%以上;在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