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寄生在黄鳝体内的隐藏新棘虫的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为圆筒形,向腹侧部弯曲,前端膨大而后端变小。顶端有一象牙形吻钩的球形吻突,可自由伸缩且中间有一突起。体表呈假分节状,有体棘部位约占虫体躯干的1/3,靠近颈端的体棘较密,而后端变得稀疏。雌虫尾端为盘状,雄虫尾端布满皱褶,交合伞可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2.
隐藏新棘虫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剖检了128尾黄鳝,新棘虫的感染率高达65.6%,感染强度为9.1,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黄鳝的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该种寄生虫的性比符合1∶1的比例,但32cm以下的黄鳝体内的雄性棘头虫明显地较多。94%的虫体分布在黄鳝小肠前段3cm以内。寄生虫数超过30以上的宿主生殖腺有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3.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7,27(5):92-92,113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对雌性隐藏新棘虫的生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卵巢球和卵为圆形或椭圆形,游离在假体腔内;输卵器官各部分的分界不明显,虫体前端较粗大,到尾端变细,除了充满卵的空腔外,未发现明显的子宫钟、子宫、输卵管和阴道组织,也无肌肉组织结构,只是在含大量虫卵的体前段与虫卵很少的体末段之间有一个很窄的分界。  相似文献   

4.
隐藏新棘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方建平  唐为萍 《水利渔业》1998,(4):20-21,52
个体较大的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的情况与体长在40cm以下的黄鳝不同,前者是一个随机过程。寄生虫在宿主的小肠内多集丛固着,虫数的86%集中分布在小肠前面。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种群中为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1964,60条以上的新棘虫寄生会明显影响宿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7,27(2):104-104,115
实验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对黄鳝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体壁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体壁分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最外层为角质层,有大量隐窝;表皮层内贯穿着复杂的腔隙系统,内有很多网状结构和空泡结构,是虫体储藏营养的地方;表皮层之内是环行肌肉层,最后是不连续的纵行肌肉层,纵行肌肉层之间有空隙。吻端体壁连接有2条牵引肌,能够促使吻端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6.
黄鳝棘头虫病的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黄鳝肠道寄生隐藏新棘虫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鳝肠道寄生隐藏新棘虫的组织病理研究魏绍君刘路训(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黄鳝(Monopterusalbus)为常见的经济鱼类,除西部高原外,在我国各水域都有分布[1]。近年来,黄鳝的天然资源已面临枯竭,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其...  相似文献   

8.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6,26(1):86-88,91
采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和血液检测方法对感染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肠道和血液进行病理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吻钩在肠道内壁形成大小不一的洞,肠绒毛脱落,组织纤维化;受损伤的肠道皱褶比较凌乱,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损伤深入到固有层,使黏膜层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被水肿液填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肾脏和肝脏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鳝的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报告了位于湖北省荆州,洪湖和咸宁的3个湖泊及3个渔场的黄鳝中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黄鳝的养殖过程中,隐藏新棘虫病的发生影响了黄鳝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建平等研究发现,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  相似文献   

11.
比较5种不同驱虫药物对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的驱虫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自然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随机分为5种不同药物治疗的试验组和不给药物的对照组,根据试验前和试验后7d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数量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显示,阿苯达唑驱虫效果最好,该试验组中隐藏新棘虫感染率下降比值和平均丰度下降比值最大,且与其他试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乌苏里似棘吻虫,属四环科。似棘吻属,是一种寄生在草鱼肠内并引起严重死亡的寄生虫,养鱼场近几年发生此病甚多。雄虫具有2个精巢,圆球形,位于身体后半部,粘液腺为合胞型,有3~4个。雌性生殖孔位于雌体末端腹面,子宫钟在腹面中后部,卵长椭圆形,中间寄主为一个介形虫。  相似文献   

13.
2021年3~8月对永州市4个地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鳝胃瘤线虫新田县感染率最高(45.61%),冷水滩区次之(36.74%),东安县第3(36.11%),宁远县最低(21.43%);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以冷水滩区最高(3.74),东安县次之(1.75),新田县第3(1.69),宁远县最低(1.00)。黄鳝新棘衣棘头虫冷水滩区感染率最高(1.96%),东安县次之(1.67%),新田县和宁远县未发现感染;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东安县最高(2.00),冷水滩区次之(1.44)。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也只有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  相似文献   

14.
2001年3月上旬以来,宁德蕉城区三都镇网箱养殖的真鲷发生多起真鲷长颈棘头虫病,尤以三都镇青澳养殖区最为严重。其中有一家养殖户共养了100多箱真鲷鱼种,体重在100~150克左右,每天损耗400多尾,且发病率高达50%。当时水温在12~17℃,发生大量死亡颇为意外。经我们施药治疗一周后,病情得到有效地控制。一、流行、症状与危害据有关材料记载此病感染率在70%左右,盛期为6~7月,在当时低温(12~17℃)情况下,真鲷大面积发生此病却很少见。该病主要危害真鲷鱼种和成鱼,特别是鱼种,严重寄生时会引起…  相似文献   

15.
该病发病快,传染率高,发病死亡率达90%以上,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治疗方法:在鳝鱼池埂上栽种辣蓼和菖蒲,可长期预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崇明长棘吻虫病的病原是崇明长棘吻虫(Rhadinorhynachus chongmingnensis),主要寄生在鲤鱼肠壁上,中间寄主是模糊裸腹蚤。鲤鱼自夏花至成鱼都可被寄生,发病严重的池,感染率100%,死亡率60%。可用四氯化碳拌饵投喂,进行防治,也可以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池,杀死虫卵及中间寄主,达到预防目的。  相似文献   

17.
鲨鱼感染棘头虫以后,因棘头虫寄生于鲨鱼体内组织器官的不同,可使宿主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严重时可造成鲨鱼的死亡。2007年8月,哈尔滨市极地馆自南非引进的沙虎鲨发病,因医治无效死亡。经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诊断为鲨鱼棘头虫病。  相似文献   

18.
1梅花斑状病 此病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在7月中旬,症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防治方法是: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预防。已发病者可用1~2只蟾蜍,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2日即可治愈。2锥体虫病 是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寄生引起的。锥体虫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黄鳝感染此病后,大多数贫血,身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防治方法是:(1)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中间寄主;(2)用2%~3%的食盐水或 0. 7×10-6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泡鳝10分钟左右,均有效果。3隐鞭…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16,(3)
文章主要综述了猪棘头虫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临床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等,以期为养猪生产中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灌注法(食道深部注入),对槟榔粉和阿苯达唑2种药物驱除黄鳝肠道棘头虫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药物都有较好的驱杀效果,其中阿苯达唑的驱虫率最高达61.3%,槟榔粉的驱虫率最高达45.6%,使用浓度分别为5 g/100mL和1.50 g/100 mL,阿苯达唑的驱虫效果明显优于槟榔粉。但槟榔粉为中草药制剂,符合目前的绿色环保要求。在生产上可以应用以槟榔碱、去甲槟榔碱为主要成分的药物防治黄鳝的棘头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