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2.
为探讨油菜秆还田和施用不同种类氮肥对水稻生育前期土壤养分的影响,设置油菜秸秆还田(还田、不还田)和氮肥种类(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两因素的盆栽试验,测定油菜秆翻压后15、29、43、57、71 d时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土壤养分指标.结果表明,相比施用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处理下的土壤pH值在油菜秆翻压15 d时(水稻移栽日)明显降低.施用硫酸铵有利于油菜秆翻压15~43 d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含量,但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相比不添加油菜秆,添加油菜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还有利于保持57、71 d时硫酸铵处理下的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综合来看,添加油菜秆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与施用尿素、碳酸氢铵相比,施用硫酸铵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氮素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秸秆还田和氮肥供应对设施蔬菜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夏秋茬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供应情况下设施番茄土壤0~20 cm土层土壤肥力和土壤氮素淋溶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提高了土壤0~2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不同秸秆还田量均可以提高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加氮肥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和氮肥减施可以分别降低淋溶液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浓度和淋溶损失量,最高可降低全氮淋溶损失量31.44%和49.25%,氮肥减施可降低硝态氮淋溶损失量达56.65%;秸秆还田和低氮肥供应可以增加设施番茄的产量,氮肥过量会导致设施番茄减产。 相似文献
4.
5.
为探讨川南冬水田油菜秸秆还田下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开展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油菜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2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全量还田(T2),4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的空白对照(N1),以及总施氮量均为150 kg·hm-2,但其在基肥、分蘖肥、穗肥中的比例分别为5∶3∶2、3∶3∶4、3∶2∶5的N2、N3、N4处理。结果表明:相同的秸秆还田处理下,各施氮处理(N2、N3、N4)对杂交稻最高时期的分蘖数无显著影响。在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N3处理可有效提高杂交稻的分蘖成穗率、最高分蘖期到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成熟期时N2与N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最高,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冬水田经油菜季栽培种植后,油菜秸秆全量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5∶3∶2的氮肥运筹,可实现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产,产量为10.12 t·hm-2。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同田对比试验得出:油菜秸秆堆沤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3.47%,油菜秸秆粹断直接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2.02%。秸秆堆沤还田、秸秆粹断直接还田两种还田方式加尿素有利于秸秆的快速腐熟,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决定因素。作物秸秆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是重要的有机肥源。通过人工或机械操作,并综合采用少、免耕,选用良种、平衡施肥、防治病虫害、模式化栽培等多项配套农艺措施,以不同形式将秸秆还田,可以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油菜还田对烤烟种植的影响,研究了油菜自然凋落物、秸秆、残茬对烟株生育期、经济性状、烟叶物理性状和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然凋落物可以延长生育期1d,提高烟叶还原糖和钾含量,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在Ⅰ级(好)、Ⅱ级(较好)的比例分别提高2.95%、3.03%,Ⅲ级(中等)的比例降低7.01%。(2)油菜秸秆可以延长生育期4d,提高烟叶总糖和钾含量,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在Ⅰ级(好)、Ⅱ级(较好)的比例分别提高2.02%、0.98%,Ⅲ级(中等)、Ⅳ级(稍差)的比例分别降低1.99%、1.01%。(3)油菜残茬可以提高烟叶淀粉含量,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在Ⅰ级(好)、Ⅱ级(较好)的比例分别降低6.96%、7%,Ⅲ级(中等)、Ⅳ级(稍差)的比例分别增加6.99%、6.97%。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秸秆还田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手段。但是,秸秆还田对土壤的酶活性是否有影响,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已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土壤耕法组合定位试验,对试验第4季的小麦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轮耕后耕层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和连耕之间,保持在小麦生长的适宜范围内,利于土壤供肥能力的提高和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②肥料和耕法对小麦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均有影响,成熟期各耕法不施肥区茎秆和籽粒含氮率分别占施肥区的2/3和3/4左右,而累积吸氮量仅为施肥区的1/3;不同耕法中,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均以轮耕为最高,施肥区籽粒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分别比连少高10.8%和34.6%。③小麦产量以轮耕为最高,比连耕、连少增产2.7%~34.2%;不同耕法不施肥区产量占施肥区产量比例不同,连少、连耕、轮耕分别约为40%、45%和50%。可以认为在地力较差或施肥水平较低的地方更应避免长期连续少耕。 相似文献
12.
13.
春小麦生育期间植株各器官土壤氮与肥料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器官吸收总氮量中,土壤氮约为肥料氮的2~3倍,肥料氮对土壤有激发效应。肥料利用率随氮肥施用期的后移和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氮肥不同施用期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效应(F=31.3>F_(0.01)=4.22),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氮肥施用期推迟而显著增加;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效应则差异不显著。生育前期施氮有利于籽粒产量形成,开花期叶面喷施氮肥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15.
秸秆及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云南通海、弥勒两地进行了1999年至2000两年定位试验,研究禾本科秸秆、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对试验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3种土壤改良措施在烟田和烟地的效应并不相同。土壤改良剂可迅速增加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施用小麦秆、玉米秆均不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对长期试施用化肥的烟地,施用小麦秆和玉米秆都能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其中施加小麦秆的效果比玉米秆效果更好;而施用土壤改良剂则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降低。对长期化肥和农家肥配施的烟地,施用小麦秆和玉米秆均使土壤微生物数量下降,使用土壤改良剂则只能增加上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16.
盆栽试验表明,3种紫色土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化学氮肥增产作用为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有机氮肥(猪粪)则以酸性紫色土为最大。化学氮肥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影响大于有机氮肥。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农业和生理效率以石灰性紫色土为最高。两类氮肥对蛋白质的生理效率以酸性紫色土最高。施用氮肥可提高紫色土生物量态氮,其绝对量为猪粪氮肥>化学氮肥,并以中性紫色土的增量最大(11.0~16.9mg/kg),酸性紫色土最小(2.8~5.5mg/kg)。 相似文献
17.
稻田轮耕土壤氮素矿化及土壤供氮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稻田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试验组合,对试验第3季的水稻进行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淹水密闭培养测定的矿化氮,连少耕土壤较高,连耕、轮耕土壤较低。②施氮处理植株含氮率轮耕前期较低,后期较高;土壤供氮量连耕较高,连少耕最低,与培养法测定的矿化氮结果相反。③轮耕有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在生产上,与常规耕和连续少耕相比,轮耕可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④轮耕后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耕和连耕之间,但仍保持在水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连少耕7~14cm土层紧实,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用盆载黑麦草和土壤间隔淋洗好气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5种主要旱地土壤的供氮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基础供氮量以江陵潮土和武汉黄棕壤最大,新洲潮土(酸性)和枣阳黄褐土次之,咸宁棕红壤最小。潮土和黄褐土前期供氮多而后期供氮少;棕红壤供氮最平稳,前后期都保证了一定的供氮量,但其供氮强度最弱、供氮数量最少;酸性潮土和黄棕壤处于上述2类土壤之间。土壤氮素矿化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供土壤的供氮特征。土壤供氮快慢与土壤粘粒含量、有机碳/有机氮比率及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19.
麦秸和氮肥对大豆结瘤固氮和植株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C/N比麦秸的“氮因子效应”,探讨麦秸和氮肥配合施用,以达到调节土壤氮素转化形态和大豆对土壤(肥料)氮源和根瘤氮源同化的协调。设计了施麦秸和无麦秸均配以等量氮的两级试验,于各生育期中测定大豆结瘤量和固氮酶活性,同时进行植株水溶质中氮形态(硝态、酰胺和酰脲态)的分析和土壤速效态氮的测定。结果表明,由于麦秸在旺盛腐解的过程中固定了土壤中的有效态氮,从而缓解了播种时施入尿素氮对大豆结瘤和固氮的抑制,并在结荚期又重新释放所固定的氮供籽实发育所需,从而使大豆生育期中对两种氮源同化得以协调,故获得麦秸+氮(10毫克/100克干土)比单施麦秸处理增产大豆11.0%,比单施等量氮增产43.8%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在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2.25%~2.35%的盆、框栽条件下,氟乐灵处理土壤后随浓度增加而药害加重,高浓度处理幼苗出现枯死。对大豆和共生固氮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成熟大豆的株高、株重、英数、株粒数及粒重均低于对照。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