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洞庭湖湿地变化一直是湿地生态研究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1989—2016年间6期的TM/ETM数据,结合气象、水位数据对东洞庭湖的植被覆盖度进行时空变化及关联分析,以期从长时间序列上揭示东洞庭植被覆盖变化的机理,为湿地植被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上,东洞庭湖的整体植被覆盖度存在降低的趋势,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等级围绕着水体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梯度差异。2)1989—2016年间,东洞庭湖的植被覆盖情况以退化为主,退化面积达到75.59%,且以轻度退化为主要类型;整体来说,研究区南边比北边退化程度高。3)研究区低、高植被覆盖区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与东洞庭湖特有的水文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城市湿地具有水源涵养、环境净化、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科普等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选取5个景观指数对1955年、1972年、1990年、2007年四个时期建成区、近郊、远郊的湿地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沙市城市湿地分布空间梯度较太(2)在1955年至1972年间,湿地面积增长率大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湿地在这段时间内呈现正向增长,在1972年至2007年建成区面积增长率都大于湿地面积增长率,湿地在建成区上呈现出退化现象; (3) 1972年与1990年长沙市城市湿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在建成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上的变化趋势相同.将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分析相结合,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城市景观格局与结构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98年~2013年SPOT NDVI影像对阿坝州的植被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5年间NDVI均值为0.383,月均NDVI值在0.222和0.623之间,NDVI在8月达到峰值;研究区植被总体呈改善趋势,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83%。植被退化区域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南部,其中小金县和汶川县的植被退化最为严重,若尔盖湿地区植被也有一定程度的退化,这主要跟该区域的放牧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湿地变化驱动因子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0、1997、2007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2008年调查的652块地面样地数据,1990-2007年各年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地形图、湿地分布图、植被分布图数据,通过偏相关分析,确定各类湿地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建立湿地变化驱动模型.结果表明:河流和河滩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均温度、年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奶产量;湖泊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年人口数量和年奶产量;沼泽和全部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年降水量、年人口数量和年人均收入.驱动模型的判定系数校正值R2分别为0.830 1、0.757 2、0.967 5、0.833 3、0.967 9,经F检验,在95%可靠性水平下整个模型的自变量对随机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大庆湿地类型及物质生产价值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庆市区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庆地区2007年LANDSAT TM遥感图形解译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大庆湿地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并选用市场价值法对大庆湿地物质生产价值进行估算。研究表明,大庆湿地水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主要有动物产品和植物产品,经估算2010年研究区域范围内水产品总产值0.91亿元,芦苇价值为949万元,水稻价值295万元,大庆湿地物质产品总价值1.03亿元。  相似文献   

6.
海口城市湿地动态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对近十年来的海口市湿地分布情况进行遥感解译,确定海口市城市各类型湿地分布基本情况。结合海口市气象数据,分析研究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5个气候因子对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有效依据。结果表明:(1)海口市2011~2018年的湿地总体面积变化明显且具有一定特征,其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继而又缓慢增长的趋势;(2)海口市2010年~2018年的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整体上均为上升趋势,而年均降水量与年均风速均为下降趋势;(3)海口市的湿地总面积变化与各气象因子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但海口市不同类型湿地面积的变化与不同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各有不同,如库塘湿地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因子存在相关性,而水产养殖场湿地则与气候因子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利用价值当量因子法对2011年至2018年海口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口市2011年至2018年间湿地ESV变化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继而又缓慢增长的趋势;2)海口市2011年至2018年湿地ESV总体均值为59.48亿元,各项服务功能价值中,调节服务价值最高,供给服务次之,文化服务价值最低,其中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功能是海口市湿地的核心功能,而生物多样性和气候调节等功能在湿地生态平衡也占有重要比例;3)海口市湿地ESV总体变化与风速呈负相关,而与降水、气温等其它气象因子间均为不相关;4)海口市湿地供给服务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均与风速呈负相关,湿地支持服务价值与降水量为正相关,而湿地文化服务价值与各气候因子间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洞庭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洞庭湖湿地的景观类型。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结合洞庭湖湿地的特点,综合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来选取评价指标,建立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评价分析洞庭湖湿地在1987至2013年间6个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健康演变情况。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在2003年以前处于下降趋势,此后湿地健康状况逐步回升;而外界压力对湿地健康状态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3年、2005年和2006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其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根据遥感数据解译结果,西溪湿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建筑区、草地、绿地、郁闭池塘、道路、河道、稻田、林地及其他9类;2003-2006年,西溪湿地绿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建筑区面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其中郁闭池塘面积减少最多,达到2.53 km~2;2003-2006年,西溪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降低了342.70万元,增加的主要有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其余服务功能价值都有所降低,郁闭池塘面积降低较大是服务功能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特征及保护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初步探讨了杭州湾湿地的资源特点,分析了面临的主要环境威胁,针对杭州湾湿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特征和区域发展需求,提出杭州湾河口海岸湿地恢复和保护对策:加强湿地基础研究,建立健全杭州湾湿地保护科研监测体系;加快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开展杭州湾湿地资源生态利用模式研究,加强湿地生态体系建设研究和示范;加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科学开展湿地旅游以切实保护杭州湾湿地及其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持续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托克逊县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托克逊县1990年、1999年、2005年三期TM卫星影像数据及2007年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托克逊县沙化土地状况、动态变化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2005年托克逊县沙化土地面积为804 751 hm2,占全县面积的51.54%;1990—1999年,南部区和农田区的沙质土地面积都处于扩展过程,东部封育区风蚀劣地面积处于严重扩展时期;1999—2005年南部区和农田区仍处于扩展时期,东部封育区由于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沙质土地和风蚀劣地面积明显减少,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南部区气候变化是土地沙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封育区主要受自然和人为过程的共同作用,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农田区的人为因素是其主要的驱动力。针对3个研究区的综合生态环境特点,分别提出了各区相应的沙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Boreal forests are crucial to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s because of their large land area and ability to sequester and store carbon, which is controlled by water availability. Heterogeneity of these forests is predicted to increase with climate change through more frequent wildfires, warmer, longer growing seasons and potential drainage of forested wetlands. This study aims at quantifying controls over tree transpiration with drainage condition, stand age and species in a central Canadian black spruce boreal forest. Heat dissipation sensors were installed in 2007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2008 on 118 trees (69 Picea mariana (Mill.) Britton, Sterns & Poggenb. (black spruce), 25 Populus tremuloides Michx. (trembling aspen), 19 Pinus banksiana Lamb. (jack pine), 3 Larix laricina (Du Roi) K. Koch (tamarack) and 2 Salix spp. (willow)) at four stand ages (18, 43, 77 and 157 years old) each containing a well- and poorly-drained stand. Transpiration estimates from sap flux were expressed per unit xylem area, J(S), per unit ground area, E(C) and per unit leaf area, E(L), using sapwood (A(S)) and leaf (A(L)) area calculated from stand- and species-specific allometry. Soil drainage differences in transpiration were variable; only the 43- and 157-year-old poorly-drained stands had?~?50% higher total stand E(C) than well-drained locations. Total stand E(C)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stand age after an initial increase between the 18- and 43-year-old stands. Soil drainage differences in transpiration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hort-term physiological drivers such as vapor pressure deficit and soil moisture whereas stand age differences were controlled by successional species shifts and changes in tree size (i.e., A(S)). Future predictions of boreal climate change must include stand age, species and soil drainage heterogeneity to avoid biased estimates of forest water loss and latent energy exchanges.  相似文献   

13.
利用呼伦贝尔沙地及周边区域2007-2017年生长期遥感和气象数据,结合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对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及气候因素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呼伦贝尔沙地植被覆盖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7-2013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年均增加2.76%,显著增加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20.52%,2013—2017年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年均下降6.57%,显著下降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5.69%;区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与降水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现非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日照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人为干预下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清水河流域1959,1986和2007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对该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时期清水河流域总面积的97%以上为林地、草地和农田;从1959—2007年土地利用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增加,草地和农田面积的减少;3种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价值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外,其他各项服务价值从1959—2007年均表现为递增,增幅由大到小依次为气体调节>原材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和保护>气候调节和娱乐文化。由此可见,在追求总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在该流域不能只追求林地面积的增加,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临淄区2008年、2012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对2008-2018年这10年间临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2018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0年间,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减小,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多。草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耕地和水域为生态高敏感类型,林地为中敏感,草地低敏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不敏感。2008~201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临淄区中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面积不断减少,临淄区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增加;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下降,2008~2012年,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耕地转换为草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2012~2018年,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9、1999和2010年三期宝清县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GIS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分析宝清县自1989年以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宝清县近20 a间优势景观为耕地、林草地和湿地,三者斑块总面积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95%以上,其他景观类型呈补丁状分布在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经历了从剧烈到减缓的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大量林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向耕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林草地、湿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斑块数量增加,使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多样性和异质性减少,引起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的降低。为防止人地矛盾的进一步恶化,建议相关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湿地、林草地等景观类型的生态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给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一个示范案例,本文以四川省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米仓山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2016年和2017年获取的两期遥感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在ArcGIS平台上分别圈定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人工因子)和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自然因子),监测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分析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16—2017年间保护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换趋势为人工因子转自然因子,主要类型为耕地转林地。通过选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岩性坚硬度,坡度,水资源,气候降水和人文因素进行驱动力分析发现,米仓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推动下的人口减少是直接动因。该成果可为保护区相关监管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元江和勐腊两地区1957—2018年的气候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这两个区域气候和干、湿季变化趋势,探讨元江和勐腊地区气候因子的突变情况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1)1957—2018年以来,干热河谷元江地区和热带雨林勐腊地区气温变化与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