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农事诗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4,(3):134-162
我国的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到了宋元时期又有长足的发展,而且其描写的重点已从歌咏田园风光,转而直接描写农民的疾苦和农事活动,几乎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育种、管理、收获、土壤、肥料、水利、灌溉、农机、蚕桑、茶叶、果蔬、畜牧、渔业及各种农家副业无不涉及,有的则描述农民生活、乡风民俗、赋税、徭役和农民的反抗斗争等等,说明了宋代  相似文献   

2.
李新玲 《农业考古》2006,(5):108-112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皎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出现了“茶道”一词:“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大意是谁能知道茶道的全面真谛?只有仙人丹丘子才能够做到。这里的“茶道”一词指的是“品茶之道”,即在同诗中提到的“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之道。皎然在诗中将品茶艺术归纳为三个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显然,皎然诗中所说的“得道”,是品茶悟道之意,即通过品茶而进入艺术境界,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悟得人生处世之道,达到人生哲…  相似文献   

3.
舒义顺 《农业考古》2004,(2):245-247
我国历来写茶的诗文不少,有些还写得非常诙谐有趣。  相似文献   

4.
潮龙起  甘满堂 《农业考古》2004,(4):157-158,171
清代中国的社会,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渐趋解体,产生了庞大的游民群体,他们在正统社会之外,另立秘密组织--会党,名目多达一、二百种,(1)其中以天地会、哥老会等最有影响.这些秘密会党主要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危胁着清政府统治的稳定,因而它们受到了清朝统治者严密的搜捕和严厉的镇压.为了掩人耳目,逃避政府的追捕,清代秘密会党以茶馆、寺庙、会馆等为活动场所,特别是茶馆,在秘密会党的往来交接、ⅱ信息传达、组织传播及日常娱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帮会色彩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5.
五峰茶诗     
覃士才 《农业考古》2007,(5):166-172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融诗词、绘画、书法、歌舞、戏曲、棋琴、工艺为一体;集哲学、经济、历史、宗教、民俗、礼仪、旅游、科研、教育、医学、园艺、食品、陶瓷为一堂,综合体现了悠久灿烂的东方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茶带给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结合体。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五峰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田氏一家言》先后成诗十八卷,是唯一记载五峰土家儿女漫长历史的文学遗产。明太史严首升所撰“武靖公父子合传”载入首卷“…  相似文献   

6.
刘德清 《农业考古》2007,(2):114-117
咏茶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它题咏茶事,抒写茶趣茶兴,是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素来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龙凤盛世”,反映文人幽情雅致的咏茶诗,勃然盛行于宋代诗坛。一代文宗欧阳修,生活在茶文化兴盛的北宋中期,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些咏茶诗。  相似文献   

7.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5,(2):142-144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统一、文明的国家。唐代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奔腾长河中也是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她代表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正如清末学者王国维评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而与诗歌同属文化之列的茶文化.也在唐代勃兴。茶文化的兴起,自然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朝野臣民的参与有关。其实,诗歌也是茶文化的载体,他们之问相互映衬,以诗歌来表达茶文化的盛行,而茶文化为诗歌助兴。尤其到了中、晚唐时期,茶文化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8.
从明代茶书看明人的茶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长春  龙晨红  真理 《农业考古》2004,(2):119-123,126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又峰回路转,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自从“开千古茗饮之宗”的散茶渝饮法在明代确立并逐渐成为主流后,人们以百倍的热情,不断关注着这种新的品饮方式所带来的茶文化进步与变革.于是,一大批茶学专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据统计,明代茶书可考者不下50余种,数量之多,为历朝历代之冠,其中,既有对前人茶文化成果的总结与茶文化史料的类纂、汇编,更多的则来自于作者长期品茶经验的积累和品茶心得的深刻阐发。尽管这些茶书篇幅体裁各不相同,特色各异,但从大的层面上又显示出一个朝代相同或相近的茶文化取向,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