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崇尚自然、尊重天地等生态伦理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这一思想对当今的森林文化建设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天一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儒家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精华所在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与人、自然界与人是相通的 ,可以达到协调统一 ,它表现了对生态环境、农业节律、资源保护等问题的关注 ,可以说“天人合一”是当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超越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从本体论的维度、认识论的维度和价值论的维度来科学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我们选择科学的生存方式,有利于我们摈弃"唯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早在古代社会,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为典型代表。本文主要力图展现"天人合一"演变的历程,并着重分析这一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7,(1):104-109
中国古代农业长盛不衰,在自然农业经济运作模式下,以环境安全、生态保护型的农业生产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维持着众多人口的生计,维系了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铸就了中国农业文明。“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独特的“土壤”里产生发展,并在传统农业文明中不断强化、提升,由此引导了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及其农业实践,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关于生态民生的思想是我国生态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分析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确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生态民生关怀。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生态民生建设获得长远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民众生态民生意识缺乏、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缺位的情况。推进生态民生建设,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提供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7.
问世于11世纪的《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许多哲学思想富涵其中。尤其是作品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维吾尔族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本文旨在探讨《福乐智慧》宇宙观、生命观、道德伦理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及笔者从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胡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56-18257
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为基础,探讨其"天人合一"建筑观形成的必然性和中国现代乡土建筑生态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论的关键点是吸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建筑观的文化和中国乡土生态建筑观的精髓,为当代设计所用,形成一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以及具乡土生态特征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是社会和自然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天人合一”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状态应由人来完成。只有通过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战胜自我,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大系统内谋求有效发展,实现提高人类生存质量这一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园林艺术永恒的主题,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与当前人类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生态学、美学、园林工程学的应用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对“自然”的概念加以诠释,重新反悟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观”及其发展历程,能对中国传统园林有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当前的园林建设会产生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1.
林乃燊 《农业考古》2006,(4):265-268
一、“五行”理论和“天人合一”思想1、“五行”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尚书·洪范篇》是我国记载“五行”理论最早的文献,《洪范》又称《洪范九畴》,洪者大也,范者法也,畴者类也,翻成现代语,就是九类治国方略的意思。《洪范》是一篇实录式文献,西周初年,武王拜访殷遗臣箕子,向箕子咨询治国方略,箕子把自自禹以来历代承传的九大治国方略告诉他,其中认识和运用“五行”理论居第一位。可见“五行”理论自夏代以来已在中原地区流传。“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我们祖先最早认识到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五种基本物质的概括,认识到世界是由五种基…  相似文献   

12.
孙琴  潘文明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0):26-27,51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人的自然观,汉民族对待大自然山水始终持着亲和的态度,力图从自然山水风景构成的规律中探索人生哲理的体现。同时,在风景式园林的造园实践中,人们自觉地追求阴阳对立统一而回归和谐的辩证关系,如建筑与自然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筑山与理水的关系等,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表现一种哲理的境界..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也是衍生园林体系的深层基因,值得今天从事园林设计和建设的人员借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诸如择业期望功利化、择业价值自我化、择业定位感性化、择业观念保守化、择业诚信淡漠化之类的伦理危机。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详尽而精辟地论述了青年择业时的态度、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则与基本方针等择业理论。解读这些择业理论,可以挖掘与梳理化解上述危机的相应对策:即严肃认真择业,走出择业伦理的功利误区;正确认识自我,清除择业伦理的感性色彩;坚定择业信念,转变择业伦理的陈旧观念;树高职业理想,批判个人主义择业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从天人合一世界观的视角,论证生态旅游觉醒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为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失衡的尖锐冲突中,只有天人合一思想成为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思想钥匙,它把人和自然界摆在同一层面,崇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并主张以平等眼光、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万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人观,强调的是天、地、人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长期指导中国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劳作的主导思想。在屯耕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窥探到屯堡先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诠释和重视,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屯耕文化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理论基础,在屯耕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窦宁  周倩 《河南农业》2011,(24):62+64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理清这两种思想的差异对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于物化时代的思想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宏观角度比较二者差异,分析了两种思想的异质性,介绍了两种思想异质性的参照补充.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对它的科学内涵的正确把握是讲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本文试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及其相关关系方面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说明生态平衡问题,是人类改造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一种新的自然观。实质是个哲学问题。应该给生态平衡的概念,下这样一个更为确切的定义:生态平衡,就是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主要说明人和自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要有一个协调发展的关系,同时要求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特别是生物群体与生物群体、生物群体与无机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谐并进的关系。根本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对人类来说最优化的自然环境。过去种种不正确的观点应该纠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中矛盾观及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主 体框架与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中也有关于矛盾的观点与论述。了解两者关于矛盾 的主要观点及其相互关联与不同之处,探讨它们对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与意义是很有必 要的。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6):149-151
纵观哲学史,机械自然观开拓人类与环境之间新关系,为历史发展创造了许多财富,但不可否认也为历史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破坏主体和客体的统一,颠倒主体和客体关系。后继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很好地修复了机械自然观的局限性。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生态发展现状,浅析高铁时代,浙西南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