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旭芝 《茶业通报》2001,23(4):29-29
茶黑毒蛾是我县茶区主要害虫之一 ,曾在90年代初暴发过 ,部分茶园受到毁灭性危害 ,去年县茶科所也严重发生 ,影响茶叶产量。我县茶叶生产一贯重视农残问题 ,因此 ,我们选用生物农药BT苏得利 (BT苏得利是山西芮城生物农药厂近年研制生产的新型、高效、广谱、无公害的生物农药 ,2 0 0 0 -4 0 0 0IU/IL悬浮剂国际单位 )与常用农药 80 %敌敌畏、2 .5%天王星、2 5%必杀灵和 1 0 %蚜虱净对茶黑毒蛾进行田间药效比较试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材料1 .1 茶树品种 选用本地群体种 ,树龄 1 8a ,种植规格 1 0 0cm× 40cm× 30cm…  相似文献   

2.
程爱华 《茶业通报》2000,22(4):31-31
古溪镇近万亩茶园几乎全部是丛栽模式 ,以当地群体品种为主 ,因而单产低 ,产品产出率低 ,经济效益只是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而近几年 ,茶园在管理方面产出的经济效益也并不十分明显。笔者经调查了解到高峰村农户金宜宝自 1 988年采取了桃树与茶树间作的栽培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此 ,介绍一种茶园立体栽培模式 ,供广大茶农参考。1 基本情况1 .1 经济收入 金宜宝 ,人口 5人 ,茶园面积 0 .5hm2 ,坡度 1 5°,栽桃 6 0株。1 999年经济收入 :茶叶1 .3万元 ,桃 0 .3万元 ,经济收入最高年份 ,1 994~1 996年年均收…  相似文献   

3.
茶树台刈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伯荣 《茶业通报》2000,22(4):28-29
茶园改造中 ,重剪与台刈是两种主要方式 ,而台刈离地高度对恢复茶树生长好坏有密切关系。本文试图选出不同树型和不同品种最佳台刈离地高度 ,为大面积茶园改造提供依据。1 台刈经过本所部分品种茶园 ,因故采用台刈改造办法 ,但在改造中又用包工形式包给农民进行 ,加上技术指导不力 ,结果造成台刈离地高度不一 ,有 5cm左右的 ,1 0cm左右的和 1 5cm左右的。由于抽芽时间不同 ,造成整块茶园的枝条生长高差悬殊 ,给今后的定型修剪和栽培管理带来困难。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变坏事为好事 ,笔者进行分树型、分品种详细调查 ,并通过数据揭…  相似文献   

4.
晋荞麦 (苦 ) 2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杂粮研究中心于 1 991年用地方品种五台苦荞经钴 6 0射线处理选出变异单株 ,经多年系选而成的苦荞麦新品种 ,1 999年 9月通过山西省种子站组织专家进行的田间考察鉴定 ,2 0 0 0年 1 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该品种在太原地区 6月中旬播种 ,生育期 85~ 90d ,属中熟种 ,株高 1 0 0~1 2 5cm ,主茎分枝 4~ 5个 ,二级分枝 3~ 4个 ,单株粒重 6 .0 g ,千粒重 1 8.5 g,子粒长型 ,浅褐色。经农业部谷物监测中心测试 ,子粒含粗蛋白 1 2 .76 % ,粗脂肪 2 .6 5 % ,总淀粉 70 .4…  相似文献   

5.
茶圆赤星病是我地区高山茶园的一种主要病害 ,多于早春三月发生在茶树幼嫩芽叶上 ,罹病后的茶树生长不良 ,芽叶细小 ,病叶上产生圆形褐色病斑 ,制成的干茶带有苦涩味 ,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 ,并严重危及早春名优茶生产。为更好地防治茶圆赤星病 ,特进行了本试验。1 .材料和方法试验地选择在海拔 40 0多m的玉环县清港镇柏台茶场的常规成年茶园内 ,茶树品种为群体种。早春采用 70 %托布津 1 0 0 0倍液和 5 0 %多菌灵 1 0 0 0倍液喷施防治茶圆赤星病 ,以清水为对照。设 5个处理 ,每处理为 2 0m长茶行 ,两次重复 ,随机排列。即 :A1 :70 %托布津…  相似文献   

6.
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锌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园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及养分含量的变化影响。[方法]采用花生、黄豆、绿豆和茶肥1号4种绿肥进行幼龄茶园田间间作试验,调查分析了间作绿肥对土壤pH、有机质、有效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树幅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间作绿肥有利于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含量的提高,且在埋青后1个月提高效果明显,依次为绿豆>黄豆>茶肥1号>花生;间作绿肥提高了幼龄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941**)呈极显著负相关。4种绿肥均提高了茶树株高、树幅、枝干粗和存活率,间作花生效果最为明显。[结论]该试验筛选出绿豆和花生2种绿肥适宜在幼龄茶园中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解子桂 《茶业通报》1995,17(3):11-12
桐茶间作与梨茶间作解子桂(铜陵市农经委)为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铜陵市七十年代初千亩茶园间作栽植了梨树,部分茶园栽上了桃树、杉木。七十年代末又开展了泡桐与茶树间作试验。根据多年的实践及试验,调查情况认为:桐茶间作有利无弊,梨茶间作有利有弊。一、间作...  相似文献   

8.
食苗豌豆新品种无须豌 1 71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 1 990年以无须豌为母本 ,Ay5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其特点是无卷须、青苗肥嫩、豆苞大、纤维少、适口性好 ;适应性广、全年均可种植采摘 ;青苗产量高、营养价值高。 2 0 0 1年 1 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春播豌豆区培育的第一个食苗豌豆新品种。无须豌 1 71属中熟品种 ,播种至出苗 1 5~2 0d ,出苗至摘青苗 2 8~ 3 2d ,摘苗期可持续 60d(春播区 )至 1 0 0d(秋播区 ) ,收获干子粒的生育期为 1 0 3~ 1 1 0d。高茎 ,株高 1 4 0~ 1 60cm ,单株有效分枝 2 .0…  相似文献   

9.
1 基本情况1999年在李堡镇袁庄村 9组 ,对当地大面积生产中几种主要的春播玉米与花生不同间作模式进行了比较试验 ,每个种植组合的面积 16 0 0m2 左右。玉米品种采用“掖单 13” ,塑盘拱膜覆盖育苗 ,一叶一心期地膜覆盖移栽 ;花生品种采用“泰花 2号” ,点穴直播 ,每穴 3粒 ;播种后满幅覆盖地膜 ,出苗后人工破膜放苗。玉米与花生的播种期均在 3月 13~ 14日 ,地膜选用 0 .0 0 4mm厚、45~ 90cm宽的微膜 ,大田生长期的各项培管措施按常规统一进行。不同组合的种植规格如下 :2 .7m组合 :玉米大行距 2m、小行距 0 .7m、株距 0 .11m ,…  相似文献   

10.
1 试验目的近年来宣郎广丘陵茶区茶园大面积发生茶尺蠖 ,世代重叠 ,危害严重 ,化防次数和剂量逐年增加 ,这给茶叶中农药残留构成极大威胁。为探索植物源农药防治茶树害虫 ,于 2 0 0 0年开展了以验证 1 .2 %中垦牌苦参素对茶尺蠖田间防效。2 试验条件2 .1 试验对象  1、2龄茶尺蠖幼虫 (少数 3龄 )。2 .2 试验环境 选择 2 1~ 2 9a生缓坡条播槠叶群体茶园 ,红黄壤且肥力中等 ,树高 85~95cm ,树冠覆盖度 95% ,产量中等。3 试验地点与时间8月 9日在宣城区杨柳镇茶场、云盘山和华西村办茶场 ;9月 5日在宣城区双塔寺国营茶场、高桥乡双…  相似文献   

11.
苏玉 (糯 ) 3号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谢孝颐研究员主持选育的超高产深加工型糯玉米杂交种。 1 998年审定定名后已在我国北方一些省、市进行示范试种 ,一般平均子粒单产 90 0 0~ 975 0kg/hm2 ,在较高肥水条件下则为 1 0 5 0 0~ 1 1 2 5 0kg/hm2 ,比苏玉 (糯 ) 1号增产 2 0 %~30 % ,比普通玉米杂交种掖单 2号增产 2 5 %~35 % ,是一个增产潜力较大的深加工型糯玉米杂交种。1 主要特征特性出苗至成熟春播为 1 0 5d ,夏播为 95d,比苏玉 (糯 ) 1号迟 3d,属中熟偏晚品种。中秆 ,株高2 1 0cm左右 ,根系发达 ,茎秆富有韧性 ,抗倒性…  相似文献   

12.
张明荣 《作物杂志》2001,1(3):45-45
南豆 3号系南充市农科所从贡豆 5号中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大豆品种。于 2 0 0 0年通过四川省大豆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特性特性 有限结荚习性 ,株高约 46cm ,适中 ,幼茎绿色 ,分枝 2~ 3个 ,叶卵圆形 ,绿色 ,白花 ,棕色茸毛。种子椭圆形 ,种皮浅绿色 ,脐淡褐色 ,子粒大 ,百粒重 2 8g左右。春播生育期 95~ 1 0 0d ,夏、秋播生育期 75~ 80d ,属早熟品种。抗病毒病 ,抗倒伏。经国家粮食储备局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 )测定 ,蛋白质含量高达 47.3% ,属高蛋白优质新品种 ,比我省主推品种贡选 1号的蛋白质含量 45 .5 %高出 1 .8…  相似文献   

13.
从农抗早品种抗寒性谈茶树性状变异遗传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农抗早茶树品种起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广东英德茶场从云南省引种云南大叶种种子建立生产茶园。七十年代初,安徽宣城皖南农学院从广东英德引种云南大叶种种子建立教学茶树品种园。八十年代初,安徽农业大学从皖南农学院引种云南大叶种种子,建立教学茶树品种园。1991年冬,合肥出现38a一遇的严寒,气温降至-14.6℃,持续7d。合肥2.7hm2茶园的茶树冻成一片枯焦。独有3株茶树仍是青枝绿叶,生意盎然,其中1株即是引自皖南农学院的云南大叶种。1992年春,即将未受冻害的3株茶树,分别剪穗扦插繁殖,后来观察到来自云南大叶种的这一株系,不但抗寒性强,而…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丘陵山区茶稻间作的技术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义德  王竞 《茶业通报》2001,23(4):12-15
1994~ 2 0 0 0年 ,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进行茶稻间作技术研究 ,所得结果表明 ,茶稻间作系统叶面积和根系垂直分布均分为上、下两层 ,空间结构合理 ,有利于系统对土地、光、热、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 ,盛夏期系统内相对光强、温度有所降低 ,相对湿度增加 ,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较适宜的生态环境 ,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提高。 5龄内幼茶园平均每年每hm2 可生产稻谷 330 0kg,纯收入增加 2 30 0元以上 ,对解决人均耕地少的贫困缺粮山区的温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一、茶树栽培技术茶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降雨量在1 000~2 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5~25℃之间,以酸性红黄壤、黄壤、红壤的高山丘陵环境为宜。1.茶园建设选择无污染的生产基地,沿高山丘陵山地等高线开垦梯田带状茶园,茶园施足有机肥,选用优质、抗病虫茶树品种,种植绿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对于铅污染严重的茶园采用有效的铅污染调控技术,选用铅污染的改良剂(钙镁磷肥、白云石粉和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幼龄茶园中花生,大豆,马铃薯3种间作作物对茶苗生长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海拔550 m,740 m和860 m左右的一年生茶园间作花生对茶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为马铃薯;经济效益以间作马铃薯的最好,间作花生次之。因此,在3种不同海拔地区,茶园可选择马铃薯或花生与茶树的间作种植,促进茶树生长的同时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7.
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碧螺春茶园高产优质协同的肥料运筹方式,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田间试验,以30年茶树龄的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碧螺春茶树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水平以及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百芽重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百芽重比较,2种种植模式茶园茶树均以450 kg/hm2处理时最高,继续增施氮肥百芽重不再增加,纯茶园不升反降;茶-枇杷间作园在有机:无机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2)茶-枇杷间作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比纯茶园含量高;碧螺春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施肥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同施氮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碧螺春茶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其中游离氨基酸在茶果间作茶园效应大于纯茶园,咖啡碱的含量在纯茶园和茶-枇杷间作茶园中均以纯菜籽饼肥处理最高,与相同施氮量的无机肥处理比较则分别提高了41.9%和51.7%。茶-枇杷间作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碧螺春茶叶品质;30年树龄茶园适宜的施氮量为450 kg/hm2,因茶园不同种植模式构建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8.
对茶园间作光叶紫花苕、紫英云、白三叶、黑麦草和鼠茅草,比较大田试验下不同绿肥对茶园杂草控制、茶树根际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与养分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绿肥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鼠茅草抑草效果最好;间作鼠茅草后茶树根际水分含量最高,为10.5%;间作鼠茅草后茶树根际土壤温度最低,为20.3℃;间作鼠茅草和紫云英,能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含量;鼠茅草生态适应性好。综合评价:鼠茅草是茶园间作最佳绿肥,适宜在汉中茶园种植。研究结果可为茶园绿肥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多种类型茶果立体复合生态茶园的害虫及其天敌种类、数量和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经过数理统计和生态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2.茶园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比纯茶园好;3.有效控制了茶树的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量;4.助于喜荫湿害虫的发生;5.茶果间作改善的生长发育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