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广林  李隆云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1):2118-212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青蒿氮、磷、钾的吸收、累积与分配规律。选用当地主栽青蒿品种渝青 1 号为材料,设置高肥、中肥和低肥 3 个施肥水平。于苗期、分枝初期、分枝盛期及蕾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根、茎、 枝和叶 4 部分,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青蒿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累积和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青蒿对钾肥 的需求量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高肥和中肥处理整个生育期氮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为叶>枝>根>茎。低肥处理整 个生育期氮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为叶>枝>茎>根。高肥、中肥和低肥 3 个处理整个生育期磷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均为叶 >枝>茎>根。苗期和蕾期生长阶段高肥、中肥和低肥 3 个处理钾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均为叶>枝>茎>根,分枝初期和分 枝盛期生长阶段 3 个施肥处理钾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均为枝>叶>茎>根。不同施肥处理对养分积累趋势影响不大,但可 显著影响各器官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养分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养分累积吸收量在生育前期较少,生育中后期急剧增加。 养分累积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青蒿中氮磷钾的吸收、累积与分配规律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存在差异,生产中 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采取合理施肥措施,达到经济施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蔗新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施肥处理,对广西甘蔗研究所新近育成的4个甘蔗新品种的效应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⑴施肥量处理对甘蔗产量和含糖量有显著作用,低肥区和中肥区高于高肥区。⑵在不同施肥量的处理下,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均表现出低肥区效果最好,中肥区居中、高肥区最低的趋势。⑶低肥区和中肥区的甘蔗蔗糖分高于高肥区。  相似文献   

3.
湘两优糯粱1号营养特性及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种N.P.K施肥水平下,研究了两系杂交糯高粱湘两优糯粱1号的营养特性和产量效应,结果结果:(1)N素在叶片中含量较高,P素在穗和籽中含量较高,K素在茎秆中含量极高。(2)两系高粱在拔节期、抽穗期对不同养分的吸收量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比例:N素分别为50.5%和73.1%,P素分别为22.6%和47.4%,K素分别为72.1%和96.8%,养分积累速度为K>N>P。(3)每生产100kg高粱籽需吸收N2.11-2.62kg.P2O51.01-1.22kg.K2O3.15-3.67kg.N:P2O5:K2O为1:0.41-0.48:1.27-1.49。(4)高粱产量随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高肥处理比中肥处理增产8.5%,中肥处理比低肥处理增产15.7%,低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3.7%。(5)氮肥、钾肥要重基施、早追施,多离束效肥、磷肥应施足底肥或深施,中后期适当施速效肥,或叶面喷施。  相似文献   

4.
土壤养分对小偃22叶片光合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大田不同供肥条件下,于小麦灌浆后对小麦度叶光合特性参数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趋势,肥力条件对其日变化进行程度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不施肥处理小麦叶片Pn有明显午休现象,而低肥处理第一高峰不明显,没有明显午休现象,高肥处理的Pn呈单峰曲线,峰值来得也较晚。养分条件可改善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不同肥力水平下蔬菜结球甘蓝的最佳施肥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指导大面积生产。[方法]选取高肥力与中肥力地块2组,各设置无肥区、习惯施肥和配方施肥区3个处理,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蔬菜结球甘蓝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高肥力地块配方施肥区与习惯施肥区相比,增产率达到了4.8%,与无肥区相比,增产率达到了22.4%;中肥力地块配方施肥区与习惯施肥区相比,增产率达到了4.3%,与无肥区相比,增产率达到了26.8%,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结论]在今后结球甘蓝生产中,应大量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技术,既提高产量又增加效益,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肥料副成分的残留,对可持续农业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选用阳光集团生产的腐殖酸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于芥菜,探讨其对芥菜产量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芥菜施用腐殖酸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芥菜的生长、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影响明显。施用该肥的产量比不施肥(CK)极显著增产,比等养分的单质肥处理显著增产,同常规施肥相当;同时该肥能缓冲土壤的酸碱变化,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增强土壤供肥保肥性能。  相似文献   

7.
硝基双效肥对水稻产量、生产效益及节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硝基双效肥对水稻产量、效益和节肥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条件下,硝基双效肥相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0.38%,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减产2.0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施用硝基双效肥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和常规肥料处理效益基本相当,但减肥效果比较明显,小区试验减少率为17.2%,示范对比减少率为24.3%。  相似文献   

8.
海涂棉田花铃肥施后1个月测定田间微区0~l00cm土层内的水分、盐分和养分的纵向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是水分与盐分是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全N和速效N分别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盐分与全N为显著的负相关。花铃肥施用技术的直接效应表现在功能叶含N量以及N肥利用率上;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蕾铃数量上,而在株高和生物学产量上,影响较小。从上述两种效应看,两年结果均以施肥盖草处理表现最好,其次是施肥浇水处理,再次是施肥不浇水处理。3种施肥处理均比空白对照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蔓生型绿豆辽绿6号为试材,美国磷酸二铵:①高肥(225kg/hm2)、②中肥(150kg/hm2)、③不施肥3个处理。小区面积15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该试验分析了磷酸二铵对蔓生型绿豆辽绿6号产量的影响及氮磷钾在茎秆、叶片中积累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高肥处理有利于绿豆氯磷钾三元素的积累;中肥处理有利于绿豆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的增加及产量的提高;辽绿6号在中肥处理(磷酸二铵150kg/hm2)的情况下,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产量472.5kg/hm2,说明中肥处理有利于辽绿6号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杨健 《麦类作物》1998,18(4):59-62
作物残茬量太大会对小麦产量有负效应,因而那些有效控制土壤侵蚀的保持耕作措施运用较慢。本研究旨在测定高留茬和施肥免对免耕小麦产量的效应。取自1984-1988年生长在同一块地的冬、春小麦资料,土壤为为粉壤,缺N、P和S,一年一作。残茬设全部烧掉与高留茬对照;肥料处理为无肥区、低肥区、中肥区、和高肥区,条施于5cm种区下,收获时测定籽粒产量、秸秆产量、籽粒蛋白、穗粒数和粒重。与全部残茬烧掉的处理相比,  相似文献   

11.
养分管理模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5种施肥模式对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处理3的实际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的差别也较大。这说明水稻生产中,在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适当配施比单施无机肥能更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基肥、分蘖肥、穗肥按一定比例分施增产效果好;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氮素利用率情况差异明显。处理3的氮肥利用率比其他养分管理模式都高,所得结果可为水稻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花生高产施肥的产量表现:高肥田无肥区荚果产量高达76716kg/hm 2 和77160kg/hm 2,化肥和有机肥两组施肥试验处理增产均不显著;中肥田无肥区产量为68754kg/hm 2 和69504kg/hm 2,两组施肥处理增产显著,以处理(4)中肥量增产最高,分别为1103% 和1515% ,产量水平均超过了7500kg/hm 2;低肥田无肥区产量仅为46917 kg/hm 2 和45669 kg/hm 2,两组施肥处理增产极显著,以处理(5)高肥量增产最多,分别增产4192% 和4088% ,但其最高产量均未超过6700 kg/hm 2。施肥的报酬率和产投比率(V/C),高肥田均为负值。中肥田和低肥田均以处理(4)中肥量最大,中肥田报酬率最大值为15652% 和1681% ,V/C 比率为21 和137;低肥田报酬率最大值为14675% 和1092% ,V/C 比率为363 和444。中肥田和瘦田的化肥和有机肥最适施用量为中量,氮磷钾三要素比值为22∶1∶132。  相似文献   

13.
在马铃薯生产中分别进行了“934”增产剂播种前土壤处理和现蕾期叶面喷离两种方式的试验。土壤处理分高肥和低肥两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934”增产剂用于土壤处理时,在高肥情况下增产不明显,低肥增产效果显著。但无论高肥还是低肥区,大中薯率均有显著提高,淀粉含量稍有下降。用于叶面喷施时,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施肥及耕作技术集成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处理2)、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深耕(处理3)、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处理4)、施通用高浓度复合肥(处理5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作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他们对木薯地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及种植方式相比,不同施肥及耕作栽培技术集成处理均可提高木薯地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处理1的木薯产量增幅达到35.81%,差异极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木薯最优的施肥及耕作栽培模式是技术综合集成生物有机肥+测土配方肥+盖膜集雨水+深耕(处理1)。  相似文献   

15.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通过土壤测试,及时掌握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状况的前提下,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以及生产条件等因素,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无素肥料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2005年九江市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春、秋季行动中,全市10县4区全面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检测了全市不同地理区域、不同产量水平的1374个棉田土样的养分状况,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了不同施肥水平、不同施肥时期的科学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赣北地区棉花生产应用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淡黑钙土上,向日葵吸收土壤氮、钾较多,而磷相对较少。吸收肥料氮多,磷少、钾居中。施肥对向日葵吸收土壤养分都有激发效应。向日葵吸收肥料养分的高峰期为出苗后60—77天。施用氮、磷、钾化肥后,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均高于无肥处理,而蛋白质含量均低于无肥处理,但单位脂肪及蛋白质产量均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均衡营养肥对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均衡营养肥对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养分吸收特性,以为精准施肥及秸秆还田养分循环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参数。结果表明,水稻均衡营养肥处理的株高、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穗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稻谷中的总钾、S~(6+)和Fe~(2+)含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总磷、Ca~(2+)和Mg~(2+)的含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总氮含量则基本相同;常规施肥处理的秸秆中总氮、总钾、Mg~(2+)和S~(6+)含量均高于水稻均衡营养肥处理,总磷、Ca~(2+)和Fe~(2+)含量基本相同。均衡营养肥处理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67.8%、60.0%和95.5%,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分别为32.3%、86.0%和100%。可见,水稻均衡营养肥能均衡的为杂交稻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杨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李峰  王苗  董飞 《玉米科学》2016,24(6):136-143
施等氮量225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生育期植株对养分吸收及0~20 cm和21~40 cm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均不同程度增加夏玉米产量,增产16.48%~48.15%,收获指数增加7.81%~15.52%。缓控释肥处理对夏玉米产量提高作用明显,最高达9 697.50 kg/hm2。缓控释肥处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残留量呈低-高-低的趋势,能较好协调土壤养分供应与夏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较高,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洞庭湖双季稻区机插晚稻养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基肥∶分蘖肥=5∶5(T1)、基肥∶分蘖肥=7∶3(T2)和轻简化一次性施肥(T3)等3种不同早期施肥模式,对机插晚稻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和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年份中,T2处理机插晚稻大田全生育期最短,均为98 d,T3处理大田生育期最长,分别为104 d和101 d; T2和T3处理株高最高,CK处理最矮;T2处理茎、叶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高于T1、T3和CK处理。各处理产量表现为T2 T1 T3 CK,施肥各处理间晚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T2处理最高,晚稻平均产量分别为8154 kg/hm2(2015)和6703. 5 kg/hm2(2016),比CK处理平均增产67. 36%和9. 16%。T2处理的植株对N、P、K素总积累量最高,T3处理次之,CK处理最低。因此,基于植株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水稻产量等方面的情况,在洞庭湖双季稻区施用纯N 180 kg/hm2条件下,机插晚稻早期基肥与分蘖肥比例对物质积累与产量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20.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类栽培模式对产量、库源性状、地上部干物质及氮、磷、钾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杂交组合对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较大,对氮、磷、钾在各器官中含量作用相对较小;其中栽培模式的影响大于杂交组合的作用。产量和干物质量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收获指数则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氮和磷主要分配到穗部,钾主要分配到茎;3种栽培模式氮的利用效率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而磷和钾则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齐穗期叶绿素含量低和粒叶比高、成熟期千粒重和产量高的中、大穗型杂交组合,其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