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机插秧具有稳产高产优势.在把好育秧环节后,重点就是搞好大田的整理和栽插后的生长培管.据观察,机插秧大田生长特点一般表现为:机插后秧苗返青期较长,分蘖表现为前慢后快,一般始见于5叶1心期.  相似文献   

2.
机插水稻大田高产栽培技术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水稻实现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满足了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插、稀植、通风通光的要求,但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与常规手插秧相比,其秧龄短、抗逆性差、缓苗期相对较长、分蘖具有爆发性、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容易偏多,使成穗率下降,穗型偏小。针对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结合本地区特点及近年来推广经验,  相似文献   

3.
水稻机械化插秧与常规手工插秧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秧苗小(四叶一心,高度15~18厘米),二是栽插时大田水少(水层高度只有1厘米左右),三是插得浅(秧苗入土深度为1~2厘米)。因此机械化插秧在大田管理中要注重用肥、水分管理,才能使机械化栽插的水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机插秧苗的损伤程度往往要比手工栽插的大一些,如果不正确掌握机插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则会出现“败苗”多,发根弱,返青晚等现象,严重影响粮食产量。那么,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机插秧苗早扎根、早返青呢?嵊州市农机管理总站经过多年试验,认为在品种选择、育秧、机插、管理等四个环节加以调控,机插秧苗就能早扎根、早返青,保证增产。1.品种选择首先必须选好适合机插的水稻品种。必须通过实际考察,确定合适的水稻品种。一般说来,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由于发根、分蘖能力都较强,所以机插后秧苗返青快,“败苗”就少。选用这类品种,秧苗机插后恢复力强…  相似文献   

5.
水稻插秧机配套育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水稻移栽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适合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插秧机的操作使用、大田管理农艺配套措施等,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2008年福安市溪潭镇首次引进1台步行式插秧机,1台乘坐式插秧机。我们根据机插育秧教材,结合以往大田育秧经验进行机插育秧试验,早晚两季机插示范300多亩获得成功,今年有望得到进一步推广。现将本镇机插育秧示范过程中在关键环节采取的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栽插水稻软盘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水稻的育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能否培育出符合水稻插秧机进行大田栽插要求的高质量健壮秧苗,能否达到水稻预期高产的关键环节。软盘育秧技术是目前水稻机插育秧技术中使用比率最高的育秧方式,简便易行,成本较低,成功率高。水稻机插成败在秧苗。  相似文献   

7.
<正>全程机械化是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水稻机插秧因其显著的省工、节本等优点,受到了农业界科研、生产、管理等部门的高度重视。连云港市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紧密合作,积极研究水稻栽插机械及其配套种植技术,先后对机抛秧、机摆秧、机插秧及旱直播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经对比分析后一致认为,采用机插苗素质好,栽插效率高,栽插质量好,秧苗群体发育均匀整齐,比普通栽插方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机插水稻的大田管理技术还未形成完整的  相似文献   

8.
<正>全程机械化是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水稻机插秧因其显著的省工、节本等优点,受到了农业界科研、生产、管理等部门的高度重视。连云港市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紧密合作,积极研究水稻栽插机械及其配套种植技术,先后对机抛秧、机摆秧、机插秧及旱直播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经对比分析后一致认为,采用机插苗素质好,栽插效率高,栽插质量好,秧苗群体发育均匀整齐,比普通栽插方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机插水稻的大田管理技术还未形成完整的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当涂县水稻机插秧在育秧、栽插和大田管理环节农艺、农机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机插水稻要获得高产、稳产,育、插、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推广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机械插秧七分育三分插”,形象地说明了育秧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性。秧苗培育是水稻机插成败的关键,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机插技术的推广。为有效解决机插水稻秧苗培育难题,  相似文献   

11.
对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及管理对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九五”以来,江苏省在解决了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问题后,便着力于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探讨与实践。通过多年的试验完善,已基本形成了适于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机械化栽插的技术体系,并在大面积试验示范中取得成功突破。长期以来,江苏省基于常规栽培方式,逐步形成并大面积推广了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然而由于机插水稻育秧、栽植等方面的技术特点和机插水稻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这就要求在正确认识机插水稻生育特点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实现机插水稻的高产稳产。一、机插秧试验示范概况按照引进“装备技术、创新育…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选择矮秆穗数型、中秆穗粒兼顾型和高秆超大穗型等三种类型的杂交籼稻品种,采用营养土作为育秧基质、播种流水线平盘育秧,本田设置25.0、30.0和33.0cm等3种行距,配置12.0、15.0和18.0cm三种株距,计9种组合,每穴2~3本基本苗模拟机插;比较三种类型水稻品种在9种栽插密度下的分蘖与成穗、产量及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机插适宜的株行距不同:矮秆穗数型品种,机插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25cm×12cm;中秆穗粒兼顾型的品种,机插采取30cm×15cm的株行距配置较为合理;高秆超大穗型的品种,机插可采用33cm×(15~18)cm的株行距配置。扩行稀植有利于大穗型超级稻品种增产潜力发挥,而矮秆穗型品种栽插适宜行距应对目前主流插秧30cm固定行距进行调减,根据水稻品种类型进行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塑造合理群体结构、协调产量构成而高产。  相似文献   

13.
正经几年水稻机插实践和总结,促早发是机插水稻获取高产的关键。(1)培育机插壮秧。早稻机插育秧采用养分全、肥效长有机基质,培育出的秧苗健壮、叶片厚实、基部扁蒲、根系发达、短白根多,机插后返青快。(2)加强水浆管理。机插后宜采用深水活棵、浅水分蘖的灌溉方式,确保秧苗早活棵、早发分蘖。(3)强化肥料施用。大田施足基  相似文献   

14.
<正>1调查目的调查机插早、中、晚稻的分蘖能力、分蘖进度和成穗率,确定合理的机插取秧量和大田基本苗数量,建立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农业生产是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水稻的生产更具有显著特色,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水稻的栽培技术得到了不断更新,水稻机插秧也随着农机化的不断发展而应运而生。机插水稻实现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移栽,满足了高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栽稀植的技术要求。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高产栽培路线。肥水管理实现"前稳、中控、后促"的原则,创造利于早返清、早分蘖的环境条件,同时控制高峰苗,形成合理群体,提高光能利用率,以确保大穗足穗。  相似文献   

16.
机插稻不同基本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水稻合理基本苗的研究,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试验通过不同播量与栽插密度和取秧量形成不同数量的大田基本苗,而探索不同规模的群体质量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以明确机插稻适宜的基本苗数量,为建立机插稻高产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育秧、大田耕整、机械栽插、大田管理4个环节,这4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应用效果。下面就每个环节应重点注意的事项作简要介绍:1育秧好的秧苗是搞好机插秧技术的基础,为此,农户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农业部在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示范推广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项目是多种机械化技术的集成,包括机械耕地技术、水稻软盘育秧技术、机械栽插技术、机插大田管理技术等。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扩大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对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增收增效,从而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插秧是采用插秧机械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技术,其关键环节在于育秧,育秧技术又是整个机插秧工作的基础。荔波县2007年机插秧工作在省、州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按照有关文件指示和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应用盘式拌浆育秧技术,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抓好机插秧的学习培训、机插育秧、机插秧和大田管理等关键环节,使全县盘式拌浆育秧技术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机插秧的返青期,是指秧苗从秧床机插至大田后到正常生长的时期,一般返青期在2~7天.影响机插秧返青期的因素较多,除机插过程中插植部件存在伤根的客观现象外,秧苗素质、水、肥、天气均是影响返青期的关键因素.机插秧苗健壮根系发达、大田养份水份充足、气候适宜,机插秧返青就快,甚至不体现返青期 ;如果秧苗个体瘦弱,水、肥不当,连续阴雨、气温低,返青就慢.返青期过长,影响水稻的成熟期,甚至影响产量.如何缩短机捕秧的返青期,成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