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生物防火林带的效能、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必要性、规划原则,提出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以期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技服务》2017,(12):90-92
现代林业新型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建立国家级的森林防火基金。(2)做好森林火灾预防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火险期管理,严控田间地头林地等野外用火。(3)应用高科技手段做好森林火灾预测预报工作。(4)改造传统的生土防火路和单一的生物防火林带为新型生物防火林带,包括:(1)复层结构的混交林防火林带;(2)"免修、经济效益高"的生物防火经济林带;(3)"免修、全封闭、经济效益高"的混合型生物防火林带。(5)在生物防火经济林带和复层结构的混交林防火林带建设人工引水自动化灌溉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福建省三明地区为森林火灾多发地区,为了阻隔森林火灾的蔓延、切断火源,降低火灾造成的亏损,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为研究区域,整体规划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    方法   通过分析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计算得出阻隔网密度和最小控制面积,然后利用空间分析、水文分析以及面向对象的空间特征提取等方法确定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的位置,再结合阻隔网现状,优化选取防火树种与阻隔网宽度,最终计算得出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密度,对将乐县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进行综合规划。    结果   最终确定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的密度为19.04 m/hm2,最小控制面积为10 hm2,共需营建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3 591.67 km,山脊防火林带阻隔网1 846.64 km,沟谷防火林带阻隔网384.21 km,林缘防火林带阻隔网1 360.82 km。山脊防火林带阻隔网宽度取均值12 m进行计算,沟谷及林缘防火林带阻隔网宽度取均值9 m,得出规划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总面积为3 786.49 hm2,通过对比将乐县主要树种的抗火能力,选取以木荷为主,油茶、毛竹等为辅的防火树种 ,既能发挥较好的抗火性能又兼具经济效益。    结论   依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重在实效的原则,在总结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营建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阻隔网密度、最小控制面积、林带的位置、林带的有效宽度、树种的选择等重要参数之后,对将乐县的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进行了优化,不仅达到相关规定的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网标准,并且建设成本可控,利用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好的防火效果。   相似文献   

4.
尤溪县林缘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尤溪县林缘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基本情况,以及设置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的重要性、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在防火中的作用,提出营造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的对策措施,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主要措施之一,生物防火林带还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鉴于此,笔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营造技术进行阐述,希望能给舒城县乃至周边地区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含山县木荷防火林带构建关键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含山县木荷防火林带构建为主线,围绕防火林带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林带设置、林带营造与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论述,为生物防火林带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5年,江西省玉山县被列为江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试点县。针对此,概述玉山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情况,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全县自然、社会经济情况,提出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森林最可怕的是火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森林防火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是"绿色生态防火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设好生物防火林带,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生物的种类繁多,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国家加大了生物防火林带的种植力度,进而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树种的选择和优化配合,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了确保生物得到良好生长,国家加大了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继而发挥其防火的功能。因此,本文针对生物防火林带的效益及营造技术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特点,结合桐庐县森林现状和发生森林火灾的特点,提出了近自然理论,以解决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问题,节约了开支,并提高了防火的效果,以期为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南阳林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生物防火林带具有阻火、隔火、断火等功能,并能提高森林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论述建设生物防火林带的必要性,介绍南阳林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建设及保障,并对生物防火林带所能产生的效益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防火林带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所有的森林植物都有可能着火燃烧,防火林带实质上只是其在遇到林木时与其它林木相比不易点燃。防火林带阻火机理有三个层次:防火树种、结构合理的防火林带及其形成的火环境。枝叶茂盛的树冠能有效阻挡火陷的蔓延;良好的林带结构易于形成不利于可燃物燃烧的环境,并使可燃物呈不连续分布;防火林带组成的网格还对大面积的针叶纯林有机械隔离的作用。理想的防火林带树种要求具有较强的阻火能力,且适应性强,常绿、树冠结构紧密、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辽东地区色赤杨林分的生长量、结构特征、物候期、地表可燃物种类组成及可燃物载量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室内对当地林木凋落物的燃烧性进行试验测定,在野外林分中对色赤杨自然阻火情况进行调查,证明该树种的抗火性能较强,不易燃烧,适宜在大面积针叶林中营造防火林带。  相似文献   

13.
项缨  黄媛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11-4414
在分析台州市森林火灾成因和现有主要生物防火林带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台州市的区位特点和森林资源分布现状,提出了适合台州市的17种防火林建设树种和四大类15种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试点中的黑龙江省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工程为依托,以可燃物载量为指标,探讨了除草剂对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土壤理化性质及防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森草净)后,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体系可燃物载量大幅减少,可有效地阻隔地表火的蔓延,减缓高强度林火的蔓延速度,且3 a后该建带方法未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中山陵园风景区的森林防火重要性及森林防火现状,分析指出景区目前大队任务繁重、人流量大、野路太多、野营者逐年增多、气候异常等森林防火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强化宣传、严格火源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防火培训、加强以水灭火等相应的森林防火建议,对景区森林防火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各地区的森林分布也呈现出了明显 的差异性,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形势下,各地区的护林防火工作的进展也表现出了参 差不齐的发展状态,这也无疑增加了各地区护林防火工作的难度。在进入21 世纪后,我国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通过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 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也足以说明了护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以我国护林防火工作的 现状作为切入点,并总结出了如何做好护林防火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杭州西湖风景区防火林带营造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防火林带营造技术,包括树种选择,山脊线、游步道、林权分界线、林茶林田交界地、文物景点、村庄和建筑物周围的防火林带的造林图式,提出了探索性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森林防火地理信息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综合运用3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森林防火专业技术,设计和开发了浙江省森林防火地理信息指挥系统。系统框架构成有:森林防火地理信息指挥子系统,森林防火基础信息录入子系统,森林火灾历史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林业基础信息及防火信息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可实现的主要功能有:火点智能定位,火场信息查询,辅助决策指挥和历史档案查询与分析等,促进浙江省省级森林防火辅助决策指挥的技术革新。图1表2参4  相似文献   

19.
对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基正 《北京农业》2012,(18):136-137
通过对新时期森林火灾的责任制、防火意识宣传、依法治火和火源控制等管理政策进行研究,对森林防火的预测预报、实时监测、通讯网络、火阻网和公路网络建设等技术进行分析,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为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森林防火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从福建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特点与规律分析入手,按照地域分异原则,进行森林防火分区.并在区内以县(市)级为总体,划分森林火险等级,提出不同的森林防火方向、防火设施布局和防范战略对策措施,科学地进行森林防火决策和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