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英 《广西植保》2010,23(4):17-18
2009年9月在北流市新圩镇进行了50%吡蚜酮WP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50%吡蚜酮WP对稻飞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测试的3种剂量防治稻飞虱药后2~14d的防效可达到83%~95%,速效性较好,持效期可维持在14d以上,对水稻安全,是一种较理想的防治水稻稻飞虱新药剂。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解放9型农用飞机喷洒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和吡蚜酮·醚菊酯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飞机喷药雾滴分布均匀,穿透性强,水稻上部叶片平均药滴覆盖密度17.9个/cm2,中部叶片平均为13.5个/cm2。药效调查结果表明,飞机喷洒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和吡蚜酮·醚菊酯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好,药后1 d虫口减退率达83.06%,药后5 d达92.97%以上,药后7 d为96.0%。综合该结果,飞机施药适用于水稻稻飞虱的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3.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水稻稻飞虱达到防治指标(分蘖期1 000头/百丛),用三氟苯嘧啶(伍靓珑)16m L/667m2兑足水均匀喷洒水稻茎下部防治稻飞虱,施药25d后追加一次25%吡蚜酮悬浮剂40g/667m2,药后第3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99.02%和99.13%;药后第7d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99.03%和99.51%;药后第20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63.95%和83.42%;药后第45d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分别为55.65%和90.45%。用三氟苯嘧啶(伍靓珑)16m L/667m2兑水均匀喷洒水稻茎下部施药后25d追加一次吡蚜酮防治稻飞虱45d之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选取4种不同有效成分的药剂对稻飞虱进行田间防治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25%吡蚜酮悬浮剂25~30 g、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8 g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40 g对稻飞虱的防治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14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在80%以上,这3种药剂可作为稻飞虱防治的轮换药剂,而20%异丙威乳油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差,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在水稻大田内对五代灰飞虱和六代白背飞虱进行了9个药剂处理的防治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25%悬浮剂和烯啶虫胺50%可溶粒剂具有一定的速效性和较好的持效性,毒死蜱48%乳油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但其持效期只有1~3d。在稻飞虱的若虫盛期,用吡蚜酮25%悬浮剂25g/667m^2,药后21d的防治效果〉85%;烯啶虫胺50%可溶粒剂4g/667m^2,药后21d的防治效果〉75%。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防治稻飞虱的有效药剂,选用呋虫胺等7种农药单剂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噻嗪酮40%悬浮剂对靶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药后15d,防效在87.7%以上。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药后7~15d防效理想,在90.9%以上。异丙威20%乳油和敌敌畏90%乳油对靶标速效性较好,但持效期较短。  相似文献   

7.
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防治稻飞虱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供试3种药剂对水稻稻飞虱总体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平均防治效果最高值吡虫啉为48.13%、噻嗪酮为50.8%、氟虫腈为54.35%;药后3、7d,噻嗪酮防效最好,其次是氟虫腈,第三是吡虫啉;药后14d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氟虫腈,其次是吡虫啉,第三是噻嗪酮。吡虫啉、氟虫腈防治白背飞虱效果略好于褐飞虱,噻嗪酮防治褐飞虱效果略优于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8.
10%吡·噻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吡·噻WP防治水稻稻飞虱药后3d的防效达91 3%~94 2 % ,药后7d的防效达91 5 %~96 % ,药后14d的防效达76 6 %~84 2 % 对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相当理想,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9.
左培建  左伯荣 《广西植保》2007,20(Z1):19-20
10%氯噻啉WP防治稻飞虱药后3d的防效达90.3%~98.3%,药后7d的防效达87.9%~96.6%,药后14d的防效达77.4%~89.0%。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0.
唐涛  叶波  刘雪源  王培  符伟  马明勇 《植物保护》2016,42(6):202-207
基于兼治水稻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杀虫单剂缺乏的现状,2014-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茚虫威、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以及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以上几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最为理想,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为害;药后14~21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40%~93.62%和86.57%~90.81%,药后42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7.60%~82.24%。其次为三氟苯嘧啶与溴氰虫酰胺混配,对二化螟和稻飞虱高效且兼治稻纵卷叶螟;药后14~21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43%~86.75%和67.31%~75.30%,药后42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9.07%~84.30%。三氟苯嘧啶与甲氧虫酰肼、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阿维菌素混配对稻飞虱高效,但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而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但后期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一般。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使用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混配,可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为害。  相似文献   

11.
唐涛  马明勇  符伟  王培 《植物保护》2019,45(3):215-22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5.12%~100.00%,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09%~99.12%和78.34%~95.71%。10%三氟苯嘧啶SC、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高效,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很差;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94%~97.76%和74.91%~93.56%,药后15~30 d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23%~43.14%和35.34%~42.7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0.04%~48.06%和13.62%~34.78%。10%溴氰虫酰胺SC对稻飞虱有一定效果却难以控制其危害,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33.28%~62.11%,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1%~96.60%和86.51%~95.26%。综上,建议在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做好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措施:若只有稻飞虱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只需使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2即可;若稻飞虱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达到防治指标,则只需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5 g/hm^2即可;当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达到防治指标时,建议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或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1次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 34.5 g/hm^2,对水450~750 L/hm^2茎叶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2.
选用20%噻虫胺·醚菊酯悬浮剂、25%吡蚜酮悬浮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防治稻飞虱,进行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噻虫胺·醚菊酯悬浮剂30g/667m2,25%吡蚜酮悬浮剂24g/667m2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4天防效分别为93.18%、94.00%,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其他有益生物未见药害。建议每667m2用20%噻虫胺·醚菊酯悬浮剂30g,25%吡蚜酮悬浮剂24g于稻飞虱若虫发生高峰期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喷洒药械N-3型无人直升机(N-3 UAV)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了飞机不同作业高度和不同喷洒浓度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后期,飞机每公顷喷洒48%毒死蜱·锐劲特EC 432 g(有效成分,下同),施药后3、5、10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96.93%、92.21%、88.12%,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为63.29%、54.00%、58.33%,均优于传统担架式喷雾机喷洒防治效果.在水稻孕穗期,无人机在3m和5m的作业高度下,每公顷喷洒25%吡蚜酮SC 75 g,施药后1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与每公顷喷洒60 g和52.5 g时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每公顷施用40%二嗪·辛硫磷EC 480 g和384 g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后10d,3m作业高度下的杀虫效果均达90.90%,优于5m和7m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4.
邓钦阳  张小燕  黄晞 《广西植保》2007,20(Z1):21-23
60%吡.井.杀单WP每亩用60g、67g、72g防治稻飞虱药后3d防效分别为91.9%、92.1%、94.0%,药后7d防效分别为92.0%、93.6%、95.9%,药后14d防效分别为79.8%、79.9%、87.6%,防治纹枯病每亩用60g、67g、72g对纹枯病药后14d防治效果分别为78.2%、80.6%、80.8%,可以兼治稻飞虱和纹枯病,且效果良好,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不同作业方式和施药模式下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植保无人机施药沉积利用率高但防治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喷施后药液在水稻植株上的农药沉积率,选择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和毒死蜱4种杀虫剂分别对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进行不同施药模式的室内喷施试验,以模拟分析水稻非靶标部位的农药沉积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喷施后水稻中上部的农药沉积率为34.83%,显著高于背负式喷雾器的农药沉积率(15.30%),但药后7 d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61.4%和64.4%,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吡蚜酮3种内吸性杀虫剂室内模拟喷施后1 d和4 d均为直接喷施处理的水稻基部农药含量最高,且该处理药后1、4和7 d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分别为23.33%~70.00%、46.67%~80.42%和70.00%~87.50%;其次为遮挡茎部喷施处理,而水中加药和叶片受药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差。对于兼有触杀和熏蒸毒性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水中加药处理和直接喷施处理药后1、2和4 d的校正死亡率均在98.33%以上,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表明不同杀虫剂的吸收传导特性不同,这直接影响其能否到达水稻基部,进而影响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几种农药防治大龄高密度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80%烯啶虫胺.吡蚜酮WG施用20g/667m2,对高密度大龄褐飞虱有显著防效,药后3d、7d和14d防效分别达到81.51%、99.03%和99.54%;10%烯啶虫胺AS施用160g/667m2,药后3d、7d和14d防效分别达到70.6%、96.21%和97.93%,均优于25%吡蚜酮WP 32g/667m2、10g/L醚菊酯SC120g/667m2、80%敌敌畏EC160g/667m2+25%噻嗪酮WP120g/667m2,且对水稻安全,适宜水稻中后期爆发的高密度大龄褐飞虱防治。  相似文献   

17.
测定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田间防效。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药后3d的飞防和电动喷雾器防效分别为98.1%和97.5%,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97.6%和98.7%,药后20d的防治效果均为98.5%。三氟苯嘧啶(佰靓珑)无论电动喷雾或无人机防治,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在20d以上,适合于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11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在江苏稻田害虫以白背飞虱为主的分蘖期和以褐飞虱为主的穗期开展喷药试验。结果表明:当田间害虫以白背飞虱为主时,药后1 d防效均低于80%;药后7 d,吡蚜酮、三氟苯嘧啶、烯啶·噻嗪酮、吡蚜·噻嗪酮处理防效在90%以上,其余药剂处理防效也超过80%。当田间害虫以褐飞虱为主时,供试药剂防效普遍下降。总体上,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烯啶·噻嗪酮、烯啶·呋虫胺在水稻分蘖期和穗期对稻飞虱的持效性均较好,适宜在江苏省用于稻飞虱防治。  相似文献   

19.
宋举仁  杨宏 《广西植保》2011,24(1):24-25
试验采用江苏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WP与25%噻嗪酮WP、10%吡虫啉WP进行防治稻飞虱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WP 24g/667m^2对稻飞虱的防效达97.0%,显著高于25%噻嗪酮WP 50g/667m^2和10%吡虫啉WP 20g/667m^2。因此,25%吡蚜酮WP在防治稻飞虱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建议每667m^2用24g对水60kg喷洒水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的用药安全性,本研究以20%烯啶虫胺水剂和25%吡蚜酮悬浮剂作为对照药剂,调查了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对水稻安全,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高于2种对照药剂,且防治效果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施药后15 d,稻飞虱的虫口减退率达到9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