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红松植苗造林一般多为秋起苗、春造林。但红松苗木在越冬贮藏阶段对温度、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根部霉烂或苗木失水,影响造林成活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着采取春季现起苗、现造林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造林成活率平均每年达到90%以上,最高的达到96%。红松现起苗、现造林的成活率之所以高,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春起苗木保持着旺盛的生机。红松苗原床覆土防寒越冬时,苗木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土壤结冻前,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减少,苗木的呼吸作用也在逐渐减弱;翌年春…  相似文献   

2.
对辽宁省凤城市国有凤山林场苗圃不同苗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山地造林3龄、4龄和5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造林成活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红松苗龄的增加,苗高、地径、主根长和大于1mm侧根条数明显增加,苗龄越长,生长量越大;山地造林采用4龄红松苗比采用3龄和5龄苗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3.
干旱地区造林前苗木根系水浸泡处理是直接影响其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轻视或忽略将直接导致造林成功与否。通过实践证明,简单的前期苗木根系是浸泡处理,是大幅度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关键步骤,特别是在干旱地带的造林工程,对苗木的成活率、生长状况等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造林苗木水分状况与苗木活力关系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造林苗木水分状况与苗木活力关系试验分析刘俊义,韩东秀,徐正权,张明峰(黑龙江省南岔林业局)(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近几年来,针对苗木水分状况影响造林成活率这一问题,对伊春林区主要造林树种落叶松、红松、云杉、樟子松、水曲柳等不同苗龄型树苗(按综合分级均为...  相似文献   

5.
苗木质量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基础,它包括苗木的水分状况、木质化程度、根系、苗干损伤、高径比等,这些因素对造林成活率影响很大。苗木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苗木的规格上,因此造林苗木一定要达到所要求的规格,否则就会影响造林成活率[1]。为了研究黄土  相似文献   

6.
红松苗龄型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春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S2-0),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1年的3年生红松苗(S2-1),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2年的4年生红松苗(S2-2)、秋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F2-0)为对象,研究不同苗龄间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与S2-0相比,S2-1苗高、地径、FOLR、单株生物量分别增加100%,108.2%,100%和398.4%,单株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368.6%,646.2%和349.3%;S2-0造林成活率仅为67.5%,S2-1比S2-0造林成活率提高20.6%。S2-0移栽2年后,苗木质量提升幅度较移栽1年小;S2-2与S2-1造林成活率、地径生长量无显著差异。F2-0的苗高较S2-0大35.4%,造林成活率提高5.6%,秋季播种红松可促进苗木质量的提高。S2-2,S2-1,S2-0,F2-0的FOLR分别为18,14,7和7,FOLR与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均显著相关,FOLR是评价红松苗木质量的简易、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苗木活力与水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苗木活力与水势关系的分析,发现苗木活力与其水分状况密切相关,苗木失水首先使根系的水势下降,最终导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降低, 在苗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有用保护剂是提高和保持苗木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包装材料及通气状况、苗木种类及保鲜剂使用等12组处理进行试验分析,测定苗木在包装容器内的温度、水分、活力变化及造林成活率。最好方法是起苗后即采用有孔钙塑箱分级包装苗木,在0~2℃左右环境下预冷1个月后,置于-10~-6℃条件下贮藏200天,翌年5月初出库后直接造林,苗木成活率均达98%~100%。无需采用保鲜剂。  相似文献   

9.
苗木保湿     
苗木保湿,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基本措施。苗木保湿最有效的方法是随造林、随起苗。有条件地区,应当就地育苗,就地造林。避免苗木在运输过程中消耗水分。起苗前三至五天,要在苗圃地灌一次水,以增加苗木体内水分。土壤湿润,便于起苗,也能够保持完整的苗木根系。苗木掘起后,要严格避免风吹日晒,尽量缩短运输、假  相似文献   

10.
兴安落叶松苗木失水规律和苗木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兴安落叶松S1-1苗木为材料,研究苗木失水规律。苗木活力与其体内的水分状况密切相关,苗木裸根后迅速蒸腾失水,开始失水较快,以后逐渐减慢,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大,苗木蒸腾失水速度越快;苗木失水首先使根系的水势下降,最终导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降低。兴安落叶松对其苗木水分要求较敏感,其健康苗木水势为-5bar,造林成活水势为-15bar。  相似文献   

11.
谭斌 《湖南林业》2004,(8):18-18
对绿化苗木栽植时的修剪,是为了减少苗木上部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使苗木树形尽量美观。如在起苗、运苗、栽植过程中伤及根系,就会造成根系不能输送养分与水分,而使苗木死亡。  相似文献   

12.
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的几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强造林苗木的抗逆性,提高造林成活率,保护和处理好苗木已成为保证造林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保护好苗木,就是要让苗木不受风吹日晒和人为的机械损伤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苗木的根系。因为根系的好坏和完整程度,直接影响到苗木生活力的强弱,是决定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而处理好苗木,  相似文献   

13.
川楝苗木失水处理对其活力及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乡土树种川楝1年生苗木进行5种晾晒处理试验,测定不同晾晒处理后根系的相对含水率、相对电导率、根系活力和移植后的成活率,分析探讨川楝苗木水分与苗木活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楝苗木活力与其苗木水分密切相关,在晾晒的过程中苗木失水使相对含水量下降,相对电导率增加,根系活力下降,最终导致苗木成活率降低和影响幼林生长情况.在川楝造林时,要做好起苗后的苗木保护工作,尤其是根系的保护,这对于维持苗木活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北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在排除人为造林技术因素,在一些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形态指标合乎要求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试验是1988~1990年在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进行的,目的是探索主要造林树种红松、落叶松、红皮云杉、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提出影响苗木成活率的主要水份指标,以及主要水分指标与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林后成活的关键在于苗木能否迅速生长出新的根系和恢复其生理功能。苗木的新根再生长及生理机能的恢复,主要决定于整个苗木,特别是根系生活力的大小。一般的说,影响苗木生活力的主导因子是水分。为了探讨苗木含水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我们于1985年和1986年,对辽宁东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不同含水量,进行了浸根、失水和造林等试验,以求探明成活率与苗木含水量的关系及苗木根系水分等情况,为在起苗、运苗、假植、造林等工序中,确定保护苗木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苗木活力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诸多因子,本文仅从水分生理这一因子,即水势对苗木生长和成活的影响来论述这个问题。通过苗木水势试验,试图找出一个能保证苗木健壮生长的适宜水势区间,进而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红松苗分级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红松Ⅰ、Ⅱ、Ⅲ级及混合苗的造林成活率、幼林保存率及幼林的高径生长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不同级苗木造林后幼林的生长差异,提出了红松造林苗木的分级标准,并指出红松Ⅰ、Ⅱ级苗造林成活率高,幼林生长快,是最适宜的造林用苗。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新植苗木的根系还不很发达,吸水、保水的能力都很差,所以新植苗木能否成活与能否得到充足的水分供给有直接的关系。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分,使其更多地为新植苗木的成活提供保障。在全球变暖、气候日益干燥的大趋势下,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无疑对提高新植苗木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吸水剂在樟子松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樟子松人工植苗造林成活的关键在于苗木根系的水分保护。所以,对樟子松幼苗的根系用吸水剂进行适当的保水处理,无疑是会提高造林成活率的。  相似文献   

20.
控根容器对苗木根系构型和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苗木质量和移栽成活率,比较了控根容器和普通容器对舟山新木姜子和红楠苗木根系构型和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根容器培育比普通容器的苗木根系长度增长率分别高13.3%和10%,0.5mm以下细根数量分别多8.4%和7.5%,根系表面积增长率分别多19.8%和16.8%,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上移,整体比重更加均匀,移栽后成活率分别提高15.8%和10.5%,而且可以实现全年造林。试验证明,控根容器可以显著改善苗木根系构型,提高造林成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