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纯林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种群不同坡位幼苗的大小结构及其更新特点,通过对陕西富县大麦秸沟地区柴松群落的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纯林内天然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柴松纯林幼苗的天然更新特点与坡位有极大关系。从幼苗数量来看,上坡位与中坡位相差不大,却远大于下坡位。对于幼苗的高度3个坡位差异不显著,且都与平均高度无明显差异。从幼苗的密度来看,上坡位与中坡位差异不大,且和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而下坡位的幼苗密度远低于上中坡位,且远小于平均密度。因此,建议在柴松纯林保护和恢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不同的坡位采用不同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土人参是一种集食用、药用、观赏为一体的新型保健蔬菜,它以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风味独特而被美食家认为“土人参补胜似人参”。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土人参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栽培技术以及组织培养等方面,但在营养学、药理学、育种学及加工利用方面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甚至还存在空白。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加强对土人参进行科学研究,并借助于现代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遗传改良方法即离子束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5.
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中国,特殊的国情造成农业专家一般对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十分陌生,知识工程师对于农业知识知之更少,使得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十分困难。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出现,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农业专家无需掌握过多的编程知识就能建造性能良好的专家系统,而知识工程师只需研制开发平台,并根据领域使用要求,修改完善平台,无需掌握领域知识,两者相得益彰。在此,综述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发展趋势,为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在中国农业信息化中更好地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采用AHP方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高,行业间差异明显;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偏低是影响长沙市开发园区工业企业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健全用地批后监管,严格工业企业用地准入机制;完善土地市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等措施促进开发园区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7.
高温高湿地区奶牛热应激综合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摘要:根据南方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和中国荷斯坦牛生物学特性,利用分子生物、遗传育种、营养调控及环境控制技术,建立了包括新型实用防暑降温散栏式奶牛舍、新型实用散栏式奶牛场环境小气候智能化控制系统、奶牛抗热应激营养调控剂以及培育奶牛耐热新品系等高温高湿地区奶牛热应激综合控制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用种SSR和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探讨SSR、AFLP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金针菇遗传变异分析和菌种鉴定上的应用。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比较分析了中国市场上20个主要的工厂化生产金针菇用种的遗传多样性。29对SSR引物和60对AFLP引物分别检测到37个及206个多态位点;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6~1.00、0.54~0.97。AFLP标记的多态性比SSR高。2种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均揭示出中国市场上工厂化金针菇用种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小,亲缘关系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1.
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结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油松栎林群落是具有沈阳地域特色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城市园林在构建植物配置时,要遵循地带性植物群落结构的规律。因此,研究油松栎林群落的结构对城市园林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油松栎林群落的结构进行研究,得出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指标。沈阳天柱山油松栎林群落有种子植物122种,分属38科74属,通过对重要值大小的分析比较,得出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为油松、蒙古栎、辽东栎和花曲柳,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为胡枝子、榛子、花木兰和接骨木;对油松栎林群落生活型进行分析,可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多(38.12%),其余依次为高位芽植物(27.64%)、隐芽植物(22.87%)、1年生植物(8.1%)和地上芽植物(3.27%);油松栎林群落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基本层,其中灌木层的优势较差;油松栎林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是同类植物成片状均匀分布,各物种间混交性差,其中乔木层的平均郁闭度为0.75,灌木层的平均盖度为0.27,草本层的平均盖度为0.46。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主要乔木种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中5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和幼树种群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栎、茶条槭(Acer ginnala)和葛萝槭(Acer grosseri)的幼苗和幼树在林冠层下占优势,具有高的密度和出现频率。油松和漆树(Ta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幼苗虽较多,但幼树数量却较少。辽东栎逆J字型大小级结构表明其幼苗和幼树库的持续存在和较好的更新;辽东栎幼苗倾向于在林窗下出现,说明林窗可能有利于该种的更新;表明辽东栎种群林冠下幼苗库的更新和林窗更新对于维持该种群的稳定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茶条槭和葛萝槭幼苗和幼树耐荫的生态学特性,使其倾向于占据林冠下层,说明茶条槭和葛萝槭林冠下充足的幼苗和幼树库是其更新的主要策略之一。从更新策略的角度来讲,更新生态位的差异可能是物种共存的原因,当然也包括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幼苗和幼树不同的生态学特性等。 相似文献
13.
春兰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春兰(Cymbidiumgoeringii(Rchb.f.)Rchb.f.)为研究试材,对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中的若干影响因子诸如药品、试剂配制方法、DNA取材部位、蛋白质去除次数、DNA析出时间、提取样品水浴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找出春兰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采用进口的CTAB提取效果比国产的CTAB要好,特别适用于花药的提取,蛋白质去除效果很好;SDS提取缓冲液配制方法很重要,不同的SDS缓冲液配制方法,其提取效果差异较大。春兰花苞的DNA提取得率较叶片高,但是叶片DNA的纯度则相反,叶片较花苞高。在提取花苞基因组DNA过程中,增加氯仿/异戊醇抽提次数,对去除DNA中蛋白质、多糖及其它杂质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DNA的损失也是很明显的。从实验效果来看,氯仿/异戊醇抽提次数以2次为宜。提取基因组DNA在异丙醇沉淀时,采取挑取絮状沉淀的方法,也可减少蛋白质、多糖等其它杂质的影响,从而提高DNA纯度。无论是叶片还是花苞材料,采用异丙醇沉淀5min,一般析出的以核酸基因组DNA为主,蛋白质为次,核酸析出量在80%以上。继续沉淀(15min)的产物中DNA含量明显较低,而且沉淀的纯度相对不高,因此异丙醇沉淀时间可以缩短到10min之内以提高DNA的纯度。使用CTAB法提取DNA时,水浴时间至少需要30min,过短的水浴时间会造成DNA得率的下降,同时过长的水浴时间,如超过1h,则可能会引起DNA的降解,或者最后产物中增加其他杂质,因此,适宜的水浴时间当为40 ̄60min。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室内水培试验,以不同浓度(10,20,30,40,50,60,70 mmol/L)的Na2CO3对非洲凤仙种子和幼苗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与Na2CO3胁迫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当Na2CO3浓度达到50 mmol/L时,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显著下降,说明高浓度Na2CO3溶液对种子的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Na2CO3胁迫使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严重影响幼苗的光合能力,抑制幼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6.
人工接种及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采自河南和陕西的小麦白粉菌系能正常地侵染7属23种禾本科植物。其中有6属11种禾草为国内首次报道的该菌寄主。连同前人的研究,目前发现的我国小麦白偻菌寄主植物已达10属31种。从小麦属各植物材料对小麦白粉菌的感染情况,进一步支持了小麦属的现代分类理论。 相似文献
17.
18.
云南松不同类型群体种子形态及萌发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云南松通直和扭曲天然群体表型变异规律,对2种类型群体的种子形态及其萌发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种子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9.87%,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内各种子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群体间除了种翅长度外,其他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2种类型群体间的种子重量不存在显著差异,通直群体的种子形状指数高于扭曲群体,但种翅形状指数低于扭曲群体.从萌发特征来看,2种类型群体的发芽过程相似,通直群体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日均发芽率稍高于扭曲群体,由此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云南松通直群体在种子萌发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以川麦冬根的嫩基部为外植体,对其无菌苗的诱导、增殖及不定根的诱导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用75%酒精20s+0.1%HgCl210min消毒效果最好。在以MS+6-BA2.0mg/L+NAA0.2mg/L的培养基中进行的不定芽诱导生长和继代培养,诱导和增殖效果较好,丛生芽的一代诱导率为80%,二代以后丛生芽诱导率为100%。在继代至第四代时丛生芽的平均数目达到6.24个,完全可以满足快速繁殖的需要。麦冬组培苗不定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0.5mg/L,生根率达100%,田间移栽2周后成活率可达到100%,且幼苗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