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安市茶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茶业产业化已具雏形,具备了加快产业化进程的条件,并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推进茶业产业化,为闽东农业产业化起示范推动作用。一、必须提高对茶业产业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1.茶业产业化是促进茶业实现“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从经济体制转变角度看,要求茶叶生产经营走出单一、零星的简单交易,迅速走向有科学、有组织、有秩序的大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衔接,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必须引导茶农从过去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茶业产业化正是紧紧围绕…  相似文献   

2.
广东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历来是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区。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茶叶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农村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进茶叶优势区域布局建设,对加快茶业优势资源整合,做强做大特色优势茶产业,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靠科技创新 提升茶叶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第三次浪潮农业”的21世纪,茶业高新科技,将推进茶业产业化发展。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促进茶业科技革命和创新。回顾半个世纪来,我国茶业科技取得许多成果。但也存在滞后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方向,从多种途径,加速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科技进步成为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促进我国茶叶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茶叶通讯》2008,35(3)
张家界白鹤井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11月,是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依托“张家界”这块黄金招牌和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以有机茶业、旅游农业、茶叶工业、茶文化产业为核心内容,整合湘西北茶叶资源而组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06年被评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5.
汪汉新 《中国茶叶》2009,31(2):32-33
江西省婺源县是“中国茶叶之乡”,茶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婺源县把茶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强势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2007年实现茶业系列产值3.9亿元,茶叶加工出口贸易量1.8万t,出口创汇1500多万美元。  相似文献   

6.
一、茶叶产业发展成果湖北省竹溪县地处秦巴山脉腹地,是鄂西北秦巴山区高香型绿茶主要产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区域自然优势,提出"南特北茶"的产业布局和推进"工农对接"发展举措,以有机茶开发为主线,以板块基地建设为契机,围绕建设全国茶叶强县目标,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举全县之力发展茶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竹溪县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有机绿茶之乡",拥有省级龙头企业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和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龙峰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7.
丁洁平  胡新光 《茶叶》1999,25(1):37-38
文章总结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对竹笋业,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了政府重视,下策稳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宏观调控,合理布局是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科技投入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茶叶是关系我县农村农民的民生产业,"立茶为业"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在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根据我县茶业发展特点,找出利弊,制定相应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析制约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导和推动我国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的茶叶产业化也因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成功的例子。但与其它产业相比,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还不够快,据对当前全国 11824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调查,粮油糖产业化组织有2483个,占调查总数的 20.9%,果菜业 3155个,占26.7%,畜牧业3051 个,占25.8%,水产业763个,占6.4%,其它为2372个,占20%(其它产业化组织包括茶业、麻类、蚕业、花卉等)。由此可见,我国茶叶产业化程度还是比较…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近日,黎平县侗乡天籁茶业有限公司、黎平富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黎平侗乡红农业有限公司在贵州省第八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黔东南州第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中,均榜上有名。现在,黎平县茶业中有省级和州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27家。近年来,黎平县立足当地山区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重  相似文献   

11.
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农场如何进行新一轮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1振兴国有农场茶业的出路在于实现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国有农场茶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可分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推进:一是重点开发。可选择一、二个重点单位产品系列开发,以加工销售为龙头,把原料生产基地、加工厂、销售部门三块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包括生产、加工、购销、流通等在内的完整体系的茶业公司,通过合作开发、承包、租赁、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也可…  相似文献   

12.
湖南茶业发展曾一度滑坡,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湖南茶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文章分析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湖南茶业发展具有区位好、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茶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等有利条件以及茶文化开发氛围浓厚、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机遇;同时指出目前湖南茶叶发展存在产业化水平低、缺少优势品牌、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湘茶产业化经营、加大投入、推进茶叶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品牌与茶文化宣传等提高湖南茶业综合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罗定市仙境茶叶有限公司联结农户实施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于1998年7月2日在《情况与建议》第35期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和省政协等领导通报了这一经验,现全文转载,供广大农业和茶业工作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绿色食品茶叶的开发与消费,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福建是我国传统的产业茶大省应充分利用我省优越的自然,气候,茶树品种资源,名优茶与多茶类加工的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叶,有机茶、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迎接入世挑战;全面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性,优化茶业结构,实现我省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的对策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部门协调,齐抓共管,建设无公害茶园,实行产业化经营;制定标准,提高质量,政策扶持,科教兴茶,弘扬茶文化,扩大茶叶消费,提高我省茶叶竞争力,提高茶叶效益,增加茶农收入。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以来,我县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徘徊不前,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农民收入的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的因素,也有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所造成.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县引导农民田里种烟,山上种茶就是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下面,我就如何充分发挥我县茶业产业优势,稳步增加农民收入谈几点看法. 一、加入WTO对我县茶业的影响以及茶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入W…  相似文献   

16.
茶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茶叶生产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实现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科技在我国茶业中所占份额及对茶业的贡献率仍很低。面对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我们应以高度紧迫感加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加强茶业科技创新,提高我省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我省茶叶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茶叶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茶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的需要,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茶农,为保护自身利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生产、加工、购销等方面实行互助合作的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了。尤其是在茶叶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中,手工生产模式与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符合,因而,茶叶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透过经济学视角,对湖北大别山区的茶叶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在论述了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后,又对湖北大别山区茶业产业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对茶叶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茶业是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培育名优茶是发展壮大茶产业的重要手段。2004年评选产生的首届浙江省十大名茶,对推进茶叶品牌整合,做强做大浙江绿茶产业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影响。经过近5年的发展,浙江茶叶产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茶产业内部发展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批地方名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0.
刘红霞 《福建茶叶》2016,(3):272-273
茶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其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的农业、农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循环经济和我国茶业发展现状,本文认为要想实现我国茶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走循环经济的生态化道路,从法律、科技、服务多方面为我国茶业注入循环经济发展因素,实现我国茶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