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蕉黑斑尾孢霉[Cerospora musae Zimm]是闽南香蕉叶斑病的主要病原,4~5月的流行盛期叶发病率为40~100%.本文通过对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国内外十种杀菌剂进行抑菌和田间小区筛选表明:50%速克灵1500倍液和多菌灵加代森锰锌(2:1)800倍液在5~7月份喷药三次,每月一次,能控制该病的危害,防效分别为70.9%和69.3%.大面积使用成本较低的国产多菌灵加代森锰锌混合剂,防效达71%,是目前防治香蕉叶斑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2.
1986年结合药剂防治,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指标作了探讨.试验资料经回归分析,得出株产与病情指数的关系Y=11.1771—0.0364X:株减产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Y=0.01242+0.32085X: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3.8961%时,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11.96/5株.并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市场价格、所用防治费用和防治效果的不同,建立了计算防治指标的动态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香蕉抽蕾前20d,抽蕾期、抽蕾后20d连续用必扑尔防治处理叶斑病的试验结果表明,必扑尔防治香蕉叶斑效果良好,可大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香蕉叶斑病是属真菌性病害,我省闽南香蕉产区常见的有褐缘灰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三种.褐缘灰斑病:先是叶面或叶背出现淡褐色条纹,沿叶脉纵向扩展为圆形斑或长条斑,暗褐色至黑色,后期条斑周缘呈褐色,中央灰白色,长有稀疏的灰白色雾状物,病斑大量发生时,会出现全叶枯死,挂果株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5.
香蕉叶斑病的为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香蕉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70年代以来,国外及我国台湾、广东等省的香蕉主产区在叶斑病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发现了叶斑病原真菌约有20余种.80年代以来,由于蕉区面积迅速扩大,推广的品种越来越多,因此对现阶段我市香蕉叶斑病的种类、分布、为害情况及防治技术等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此,笔者  相似文献   

6.
“敌力脱”防治香蕉叶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斑病是香蕉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普遍。叶斑病包括褐缘灰斑病、灰纹病、煤纹病。褐缘灰纹病病原是香尾孢(Cercosporamusaezimm),灰纹病原为香蕉暗比抱[Cordanamusae(zimm)horn],煤纹病原为簇生长蠕泡[Heiminthosporlumtorulosum(syd)Ashbyl。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丛梗抱目,暗梗泡科。其病菌主要侵害香蕉的中、老龄叶片,后再向嫩叶及心叶发展,发病部位一般从叶缘开始,渐向中脉内延,也有的见于叶面,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整株叶片枯死。发病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始见新病斑,6月下旬7至下旬而多,传染迅速,8月…  相似文献   

7.
三唑类杀菌剂在香蕉叶斑病防治上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择了10%苯醚甲环唑1000倍、25%三环唑1200倍、25%腈菌唑1200倍、12.5%烯唑醇1000倍、20%三唑酮1500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1000倍、25%三环唑1200倍和25%腈菌唑1200倍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好于12.5%烯唑醇1000倍和20%三唑酮1500倍,且它们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互相代替使用。  相似文献   

8.
香蕉叶斑病 (香蕉黄条叶斑病、灰纹病和煤纹病 )是香蕉最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 ,在华南香蕉种植区广泛流行 ,受害面积常占片总面积的 2 0 - 4 0 %,严重时达80 %以上 ,严重影响蕉株的光合作用 ,产量大减 ,品质下降。本试验探讨 43%大生富悬浮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一、供试作物 ,防治对象和供试药剂1.供试作物 ,漳选一号香蕉 ( 99年4月 2 0日种植 )2 .防治对象 ;香蕉叶斑病3.供试药剂 :43%大生富悬浮剂 ,美国罗门哈斯生产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日本生产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河北辛集生产二、试验时间和地点1.试验时间 :1999年 …  相似文献   

9.
化学药剂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防治香蕉叶斑病杀菌剂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这些杀菌剂的类型尧作用机理、化学结构、防治效果及在我国的登记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试验一种将内吸性农药稀释后灌注于香蕉叶柄基部防治香蕉叶斑病的新型精确定量施药技术。结果表明,这种施药技术与常规施药技术相比,防效相当,且对香蕉的生长无不良影响,而农药成本仅为常规防治的18%,农药利用率提高4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市香蕉生产上发生普遍,为害重,对产量影响大的香蕉褐缘灰斑病进行为期三年的观察及综防技术实地调查,结果表明:1、香蕉褐缘灰斑病的发病程度与气温雨量密发相关;1-4月属轻度发病,5月病情回升,6-7月进入发病盛期,8-10月达到发病高峰期,2现有栽培的当家品种-台湾蕉和天宝蕉均属易感品种,3防治上需采取农业栽培措施与药剂防治相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以提高香蕉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香蕉常见的病虫害有20多种,发生普遍且危害最大的病害是叶斑病、束顶病和黑星病;此外,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香蕉试管苗大面积推广,香蕉病毒性花叶心腐病的发生与危害也日趋严重。香蕉虫害主要有:交脉蚜、象鼻虫、卷叶虫、红蜘蛛等,本文就以上病虫害的防治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3.
选用45%醚菌·腈水悬浮剂、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2.5%腈菌唑乳油、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开展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6种施药倍数,对香蕉黑星病的防效均大于60%,其中45%醚菌·腈水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的防效达76.96%~81.90%,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的防效相当,且防效均显著高于12.5%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和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药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几年,由于小麦品种的调整,易感病品种白皮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在最易感病的小麦开花期都遭遇连续阴雨和雨后高温天气,导致近年来小麦赤霉病连续中等偏重发生,在生产上急需用杀菌剂进行适期防治。为筛选出有效的防病新药剂,并确定药剂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为新农药登记和使用提供依据,2004年对目标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剂28%烯·多可湿粉,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5%烯肟菌胺乳油,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25%烯肟菌酯乳油,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50%…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3.2%乳油450 mL/hm2、阿维菌素5%乳油750 mL/hm2、20亿PIB/mL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900 mL/hm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微乳剂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保叶效果均达90%以上,显著优于毒死蜱,是取代毒死蜱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6.
生物药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花生叶斑病防治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经室内外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毒力和药效。丁子香酚、申嗪霉素对花生褐斑、黑斑、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mg/L,明显低于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的EC50值。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800、1000倍的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80%乙蒜素乳油1000倍防效达到45%,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1%申嗪霉素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17.
大豆细菌性角斑病是牡丹江市山区半山区大豆常发性病害,平均减产幅度20%-60%,经田间试验用菌毒清、农用链霉素、多菌灵在发病前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芝麻棒孢叶斑病是芝麻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着芝麻的产量和品质。为确定芝麻棒孢叶斑病防治的最佳时期,制定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17-2019年对黄淮芝麻主产区平舆县的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并测定了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芝麻棒孢叶斑病的发生初期为现蕾期-初花期,病情发展的转折期为初花期-盛花初期(黄淮产区为7月20日-31日,此时田间发病率小于3%或病情指数小于1)。16种供试杀菌剂中己唑醇、咪鲜胺、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噻呋酰胺和咯菌腈对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1.5734×10-4、0.1248、0.7128、1.3922、2.0014、2.7323、5.4327、6.1285 mg/L;噻呋酰胺、己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67.19%、65.86%、61.17%、60.87%、61.83%,增产率分别为38.96%、36.86%、39.72%、34.96%、38.56%;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嘧菌酯和戊唑醇施药2次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最佳。综...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说明,应用治毒灵浸种,对黄瓜花叶病毒(CMV)在花生中种传有抑制作用;对由花生条纹病(PStV)引起的花生轻斑驳病防治效果达49.5%左右,NS-83、植病灵、抗蚜威、氧化乐果和甲胺磷防效较差。应用病毒A、病毒必克和植病灵Ⅱ号防治CMV引起的花生黄花叶病害效果分别为38.8%、28.7%和23.3%,经新复极差分析,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