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定量评价株洲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株洲市2001~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株洲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394 6 hm~2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2.487 5 hm~2;同期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由0.528 4hm~2逐渐下降到0.509 9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866 1 hm~2逐渐增加到1.977 5 hm~2。同时根据预测出的研究区域2016~202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2025年研究区域人均生态赤字将增加到2.569 9 hm~2,表明当前株洲市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不可持续状态,并呈现向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分析陕南汉中近5 a农作物秸秆区域结构特点及综合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陕南汉中农作物秸秆平均产量约为196.60×10~4t,产量总体上增长不明显;秸秆资源平均密度约为4.77t·hm~(-2),资源密度较大的农作物依次为水稻、油料(主要为油菜)、玉米和小麦,秸秆资源的丰度及经济性较好;秸秆平均产量占比较大前4位依次为油料(28.13%)、水稻(27.40%)、玉米(16.03%)和蔬菜(10.32%)。陕南汉中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域特点、传统习惯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可高效综合利用的主要为水稻、油菜、玉米和小麦等4种秸秆,其综合总利用率为75.50%,秸秆年均剩余量约为78.43×10~4t,剩余主要为蔬菜、薯类及豆类等秸秆;秸秆粉碎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式,其他依次为免耕覆盖、堆肥及生物肥利用、饲料化利用、编织利用及基料化利用,单位面积秸秆平均粉碎还田量约为5.59 t·hm~(-2),单位面积秸秆肥料化用量约为5.59 t·hm~(-2)。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快速城镇化视角,以安徽省2010~2013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为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价全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时期内,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由2.5735 hm~2/人增长到2.757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3473 hm~2/人减少到0.3444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表明安徽省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同时运用GM(1,1)模型对2014~201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安徽省生态赤字继续增加,生态环境将持续恶化,据此,本研究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衡量和评价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状况,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以土地生产力基础,在不同类型生产性土地进行统一换算时会造成偏差的缺点,结合能值理论,运用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新疆2001~2010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得出:①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7.21 hm2增长到2010年的14.58 hm2;②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1年的7.92 hm2下降至2010年的6.72 hm2;③自2003年以后,新疆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量逐年增大.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两者关系、构成及变化原因,针对造成生态赤字的原因,结合新疆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等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能值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利用2012年江苏省的统计资料,分析江苏省稻秸和麦秸的生态足迹盈亏。结果表明,2012年江苏省稻秸与麦秸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95 5和0.054 4 hm2,但人均生态盈余/赤字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稻秸人均生态盈余为0.018 6 hm2,麦秸人均生态赤字为0.018 3 hm2。即稻秸的利用尚处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秸秆消纳空间,而麦秸的利用不尽合理,甚至存在过度利用现象,已超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引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对模型进行改进,计算辽宁省朝阳市2010-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水生态承载力、水生态盈亏、万元GDP水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并分析朝阳市2010-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朝阳市2010-2013年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0.267 2 hm~2,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062 5 hm~2,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为0.204 7 hm~2,平均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为0.109 0 hm~2,平均水资源压力指数为4.33,平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为0.19,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对宣城市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宣城市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大于其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面积为0.659 83hm~2,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不可持续性不严重。最后,分析了宣城市生态赤字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贵州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5年贵州省人均土地生态足迹需求为2.290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178hm2,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生态赤字,人均赤字-1.8728hm2,贵州省2005年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黑龙江省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传统以及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对黑龙江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9995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16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5827 hm2;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485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862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256 hm2。两种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湖南省生态发展可持续性状态,选取湖南省2013年区域资源生物量和能源消费量指标,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生态消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2013年人均净生态赤字为1.718 hm~2,即区域发展超出了生态承载力范围,并针对当前处于不可持续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新疆2002~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和影响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新疆现状生态水平评价,预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人均生态足迹将持续增长,生态赤字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昌乐县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昌乐县2003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计算和分析了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昌乐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1099hm2,而昌乐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422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771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0.6328hm2.昌乐县的人均生态足迹赤字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2倍,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昌乐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的增加,区域生态系统已经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状态之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计算了2014年威县各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以生态足迹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依据,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威县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001 5 hm~2/人,人均承载力是0.303 1hm~2/人,最终人均生态赤字为0.698 4 hm~2/人,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化石燃料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次,威县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度测度结果(EFD)为3.3,表明威县的循环经济处于劣性循环阶段,对于威县发展农牧结合循环经济而言,如何在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情况下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十三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研究制定促进农作物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的政策措施,清丰县能源办组织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情况调查,现将有关事宜报告如下:一、清丰县201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清丰县现有耕地面积5.47万hm~2,2015年种植小麦面积4.33万hm~2,年产小麦秸秆46.49万t;种植玉米面积2.13万hm~2,年产秸秆25.13万t;种植花生面积1.17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方法]根据2006—2015年江苏省相关统计数据,研究江苏省的生态足迹总量动态变化、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结果]2006—2015年江苏省总生态足迹以年均3 547.882万hm~2/a的速度增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6年的5.90 hm~2上涨为2015年的9.67 hm~2。不同类型土地生态足迹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江苏省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自2012年下降明显。[结论]整体看来,江苏省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福建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福建省2008—2017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引入耕地压力指数,判断当前福建省耕地是否处于超载状态。结果表明:2008—2017年,福建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0.263 6 hm~2增长至0.307 1 hm~2,增长了16.5%;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逐年缓慢减少,从0.213 7 hm~2下降到0.201 9 hm~2,下降了5.5%。2008—2017年,福建省耕地从未出现过生态盈余,人均耕地足迹生态赤字从0.049 9 hm~2扩大到0.105 2 hm~2,增加了110.8%。福建省2008—2017年耕地足迹广度总体下降,而足迹深度总体上升,且人均耕地足迹深度始终大于1。这10年间,耕地压力指数逐渐上升至1.520 9。福建省耕地资源的利用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对策,以维持福建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的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陕西省农业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利用2016年《陕西统计年鉴》的各类农业统计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测算陕西省2015年涉农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5年陕西省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需求为1.538 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96 9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842 0hm2。陕西省的农业经济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阶段,并针对出现生态赤字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彤  赵兴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97-4999,5001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聊城统计年鉴2007》,对聊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减缓聊城市生态赤字的对策。结果表明,2006年聊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641 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65 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75 8 hm2。较大的生态赤字反映出聊城市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新疆200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新疆乌昌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计算结果表明乌昌地区人均生态赤字为3.584 197 hm2,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较为严重,区域生态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就此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的对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化石能源用地赤字、提高科技水平、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