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富罗非鱼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 GF)、逻辑斯谛生长方程(Logistic GF)、Gompertz生长方程(Gompertz GF)和灰色动态生长方程(GD GF)等4种常用动物生长模型对网箱养殖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生长进行拟合,根据各模型拟合残差平方和的大小判断拟合程度.结果表明:VB GF生长模型对体重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而Gompertz GF生长模型对吉富罗非鱼体长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从实际拟合结果综合评价来看,VB GF生长方程最好,体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39.008 (1-1.005e-008t),R2=0.993;Wt= 1514.50(1 - 1.025e-0.101r)3,R2=0.999,体重生长拐点为11.13月龄,相应的体长为22.92 cm,体重为448.74 g.吉富罗非鱼生长模型可以用于描述罗非鱼生长过程,反映机体生长发育规律,可为罗非鱼规模化养殖和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XX型全雌吉富罗非鱼家系,为今后进行全雄吉富罗非鱼规模化制种提供优质母本,进而为罗非鱼性别控制及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通过给仔鱼连续15 d投喂60 mg/kg的甲基睾丸酮(MT)诱导获得表型全雄吉富罗非鱼,经测交筛选获得伪雄吉富罗非鱼(:XX),与常规雌性吉富罗非鱼(:XX)交配繁育全雌罗非鱼家系,经过3个世代选育获得全雌和伪雄吉富罗非鱼.根据吉富罗非鱼生殖孔外观结构差异进行性别鉴定;测量150日龄时各吉富罗非鱼家系的体长和体重,并计算罗非鱼肥满度.[结果]MT诱导吉富罗非鱼的雄性率达100.0%;吉富罗非鱼选育家系F1~F3代的平均雌性率分别为80.3%、92.4%和99.9%,分别获得5、5和6个全雌家系,其中F3代仅有1个非全雌家系(雌性率为99.4%).吉富罗非鱼选育家系F1~F3代150日龄雄性罗非鱼的平均体重分别为815.4、857.9和930.1 g,较对照组提高8.73%、14.62%和21.31%,其中F2和F3代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3个世代雄性罗非鱼平均体长分别为25.63、25.48和26.22 cm,较对照组提高3.51%、2.87%和4.42%,F3代的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吉富罗非鱼选育家系F1~F3代150日龄雌性罗非鱼的平均体重分别为733.9、745.0和789.8 g,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2.13%、16.48%和24.99%;平均体长分别为24.57、24.35和24.79 cm,较对照组提高3.93%、3.13%和4.07%,其中F1代的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3个世代选育,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得到大幅提升,F3代吉富罗非鱼选育家系的平均体重提高22.97%,保种家系的平均体重提高28.62%,且肥满度也得到明显提高.[结论]通过MT诱导处理可批量生产伪雄吉富罗非鱼,实现全雌吉富罗非鱼的规模化制种,经过3个世代选育,获得的伪雄和全雌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显著提高,更适于吉富罗非鱼育种及性别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推广吉富罗非鱼抗病苗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P2代高抗病家系与未选育的P0代鱼苗,在南宁市三塘镇及坛洛镇进行池塘示范养殖,测定其生长性能和抗病性能,评估吉富罗非鱼抗链球菌病品系的选育效果。[结果]在生长性能方面,2个养殖点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生长速度差异不明显,但试验组的变异系数低于对照组;在抗病性能方面,2个试验组的养殖死亡率均在1%左右,而对照组的死亡率在10%左右;在养殖效益方面,2个试验组的养殖效益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过2个世代选育吉富罗非鱼的抗病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而生长性能也没有衰退。  相似文献   

4.
1 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 在吉富罗非鱼标粗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水质环境,水温一般控制在26~30℃,pH7.0~8.5,硬度50~150 mg CaCo3/L,溶解氧3.0mg/L以上,氨氮0.1~0.3 mg/L. 2 控制标粗苗的投放密度 吉富罗非鱼在池塘标粗投放,其密度要适宜,体长1.0~1.5cm投放密度为500~2000尾/m3,1.5~2.5 cm投放密度为1000~1500尾/m3,2.5 cm以上投放密度为600~1000尾/m3.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吉富罗非鱼F5代(以下简称吉富F5代)、吉富罗非鱼F0代(以下简称吉富F0代)及奥尼罗非鱼对4种病原菌的抗病力差异,为罗非鱼苗种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吉富F5代无乳链球菌(Ia和Ib血清型)、海豚链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对吉富F5代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对3个罗非鱼种群进行人工腹腔注射感染4种病原菌,根据感染后的累计死亡率评估其抗病力差异.[结果]无乳链球菌Ia血清型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5 CFU/mL,无链球菌Ib血清型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6 CFU/mL,海豚链球菌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7 CFU/mL,嗜水气单胞菌对吉富F5代的LC50为5.62×107 CFU/mL.3个罗非鱼种群感染病原菌后连续观察168 h发现,感染无乳链球菌Ia血清型菌株(HN016)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Ib血清型菌株(GX26)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菌株(GX05)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奥尼罗非鱼>吉富F5代;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菌株(GX03)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吉富F5代感染HN016、GX26、GX05和GX03后的累计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吉富F0代(P<0.05),与奥尼罗非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经过连续5代选育后,吉富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Ia和Ib血清型)、海豚链球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并已接近奥尼罗非鱼的抗病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吉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为对象,比较了吉富罗非鱼单养、吉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混养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效果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单养4个组中,投放密度为27 000尾/hm2的利润最高,达到了106 192.5元/hm2;在与斑点叉尾混养的4个组中,吉富罗非鱼22 500尾/hm2+斑点叉尾4 500尾/hm2的组合利润最高,达到了126 885元/hm2。将吉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鱼混养组与吉富罗非鱼单养组对比发现,混养4个组的经济利润明显高于单养组。以上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混养的经济效益高于单养。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生长性能的影响,将室外网箱养殖密度设计为30(D1)、40(D2)、50(D3)、60(D4) ind/m~2,试验持续35 d,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宽体金线蛭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宽体金线蛭的体质量和体长增加量随之增加,达到一定的养殖密度后,又转而下降;在养殖密度为50 ind./m~2的条件下,日增体质量最大;在养殖密度为40 ind./m~2的条件下,终末体长、日增体长和存活率最大。综合前人研究结果与生产实践来看,宜将养殖密度控制为40 ind./m~2,有助于保证宽体金线蛭虫体健康,并促进其较快地生长,结果可为网箱养殖宽体金线蛭适宜养殖密度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饲料中维生素A不同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并确定体质量约为78g/尾左右的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最适宜的维生素A需要量。【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为(78.09±1.47)g/尾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315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维生素A水平为0(对照组),750,1 500,3 000,6 000,12 000,24 000IU/kg的7组饲料(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1.00%和7.90%),饲养12周后测定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并对其肌肉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着饲料维生素A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增加,吉富罗非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先降低后升高,对照组吉富罗非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维生素A添加组(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其中3 000,6 000,12 000和24 000IU/kg维生素A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750IU/kg维生素A组(P0.05)。不同处理组的全鱼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的升高,鱼体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各处理组吉富罗非鱼的肌肉硬度、凝聚性、弹性、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对肌肉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可有效促进吉富罗非鱼的生长,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活性。对罗非鱼增重率和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维生素A的适宜需要量为2 954.84IU/kg。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饲料中维生素A不同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并确定体质量约为78 g/尾左右的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最适宜的维生素A需要量。【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为(78.09±1.47) g/尾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315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维生素A水平为0(对照组),750,1 500,3 000,6 000,12 000,24 000 IU/kg的7组饲料 (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1.00%和7.90%),饲养12周后测定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并对其肌肉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着饲料维生素A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增加,吉富罗非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先降低后升高,对照组吉富罗非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维生素A添加组(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其中3 000,6 000,12 000和24 000 IU/kg维生素A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750 IU/kg维生素A组(P<0.05)。不同处理组的全鱼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的升高,鱼体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各处理组吉富罗非鱼的肌肉硬度、凝聚性、弹性、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对肌肉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可有效促进吉富罗非鱼的生长,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活性。对罗非鱼增重率和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维生素A的适宜需要量为2 954.84 IU/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吉富罗非鱼的生长规律及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为吉富罗非鱼的养殖和亲本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菲律宾、马来西亚2个吉富罗非鱼群体及其杂交组合为试材,对它们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性状指标(体质量、体长、体高、体宽)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其杂交种3个群体的日增质量分别为4.90,3.77和4.16g/尾,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分别为5.63,5.42和5.49%/d,3个群体间的日增质量和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差异显著(P0.05)。(2)养殖45d之后,马来西亚群体的日增质量显著高于菲律宾群体和杂交群体,而菲律宾群体与杂交群体的日增质量出现显著差异是在养殖75d之后。(3)3个群体间的体长、体高、体宽与体质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系数最高。【结论】马来西亚群体的生长优势最明显,同时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池塘主养吉富罗非鱼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主要介绍吉富罗非鱼苗种质量、放养规格、放养密度、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等技术,旨在为大面积推广吉富罗非鱼的健康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4个品系罗非鱼生长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不同品系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对吉富罗非鱼抗病F_4代、未选育的F_0代、"百桂品系"吉富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进行同塘混养,比较4个品系的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的差异。结果显示,4个品系的平均生长速度、绝对增质量率和肥满度均为F_4代百桂F_0代奥尼;平均特定增质量率依次为F_0代奥尼百桂F_4代;且F_4代平均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养殖成活率为奥尼F_4代F_0代百桂,且奥尼与其他品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遗传相关性统计发现F_0代和奥尼以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系数最高,F_4代和"百桂品系"以体质量与体高的相关系数最高,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以上结果表明,经过选育吉富罗非鱼抗病F_4代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成活率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13.
以新研制的吉奥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试验对象,新近推广的新吉富罗非鱼、以及养殖生产上普遍使用的奥尼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为对照,对吉奥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进行评估试验.主要结果:(1)绝对增重率(g/d):新吉富>吉奥>尼罗>奥尼>奥利亚,吉奥比新吉富低19.4%,但比奥尼、尼罗、奥利亚分别高60.3%、10.8%、112%,除吉奥与尼罗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同其它3种罗非鱼之间差异都极显著(P<0.01).(2)体重变异系数(%):奥尼>尼罗>吉奥>新吉富>奥利亚,其中,吉奥比奥尼、尼罗降低了31.1%、17.4%,除吉奥和奥尼间差异极显著外(P<0.01),同其它3种罗非鱼差异均不显著(P>0.05).(3)成活率(%):新吉富>吉奥>尼罗>奥尼>奥利亚,其中,吉奥罗非鱼为96.5%,与新吉富(96.7%)相当,但比奥尼、尼罗、奥利亚分别高9.4%、3.4%、20.6%,除吉奥同新吉富差异不显著外(P>0.05),同其它3种罗非鱼差异均极显著(P<0.01).(4)总之,同奥尼罗非鱼相比,吉奥罗非鱼绝对增重率高60.3%,成活率高9.4%,体重变异系数低27.5%,是一种生长性能优越的杂交罗非鱼.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用均质量(2.63±0.16 g)的吉富罗非鱼鱼种31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分别饲喂3.7%、7.7%和16.6%的低、中、高脂肪水平的等氮饲料,探讨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吉富罗非鱼鱼种生长、肝体指数、脂肪沉积、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LPL基因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联规律,试验周期90 d。结果显示:(1)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体指数、脏体指数显著升高,肥满度无显著变化,肝脏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升高;(2)饲喂高脂肪饲料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下降、饲料系数下降显著;(3)LPL基因在吉富罗非鱼鱼种肝脏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但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显著高于肌肉;(4)在再投喂48 h内,在第6小时时,高脂肪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显著高于中、低脂肪试验组,但随后显著降低,显著低于3.7%试验组;7.7%和3.7%试验组鱼肝脏LPL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5)饲喂高脂饲料的试验鱼肝脏中LPL mRNA表达丰度最高,显著高于3.7%低脂试验组;(6)吉富罗非鱼肝体指数、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与肝脏LPL表达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果表明,LPL mRNA在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高脂饲料显著抑制了吉富罗非鱼鱼种增重;高脂饲料显著促进了吉富罗非鱼肝脏LPL的分泌,诱导了其肝脏中LPL基因表达,促进肝脏与肌肉脂肪沉积;LPL基因参与调节吉富罗非鱼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淀山湖本地青虾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特进行了淀山湖本地青虾早繁苗试验和高效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早繁苗试验每667m~2平均产苗约60万尾;高效养殖对比试验,试验组(种植黄花草)青虾体长范围3.7~6.4cm、体重范围1.34~5.29g、平均体重2.9g、青虾个体规格5cm的占35%以上、平均每667m~2产量为70kg,与对照组(未种植水草)相比,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饲料中维生素A不同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并确定体质量约为78 g/尾左右的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最适宜的维生素A需要量。【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为(78.09±1.47) g/尾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315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维生素A水平为0(对照组),750,1 500,3 000,6 000,12 000,24 000 IU/kg的7组饲料 (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1.00%和7.90%),饲养12周后测定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并对其肌肉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着饲料维生素A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增加,吉富罗非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先降低后升高,对照组吉富罗非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维生素A添加组(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其中3 000,6 000,12 000和24 000 IU/kg维生素A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750 IU/kg维生素A组(P<0.05)。不同处理组的全鱼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的升高,鱼体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各处理组吉富罗非鱼的肌肉硬度、凝聚性、弹性、黏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对肌肉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可有效促进吉富罗非鱼的生长,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活性。对罗非鱼增重率和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维生素A的适宜需要量为2 954.84 IU/kg。  相似文献   

17.
在原位式和异位式的模式下,利用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养殖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120 d。罗非鱼原位组(对照组)和异位组(实验组)初始体质量为(19.76±2.44)g和(21.01±1.23)g,初始养殖密度为(2.63±0.33)kg/m~3和(2.80±0.17)kg/m~3,实验结束实验鱼体质量分别达到(306.21±18.64)g和(338.49±19.35)g,养殖密度分别达到(33.29±0.83)kg/m~3和(37.99±2.34)kg/m~3。结果表明养殖前期两组中氨氮、亚硝氮均有明显积累,但中后期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分别维持在3 mg/L和2 mg/L以下,两组硝氮浓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累积,实验组水质变化较对照组更稳定。两组实验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两组实验鱼胃蛋白酶活力同一时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终末活性略低于初始活力;对照组鱼体肠组织中的胰蛋白酶活力在整个养殖期间都高于实验组。两组胃脂肪酶活力和肠脂肪酶活力同一时期没有显著差异。实验通过研究两种生物絮凝模式下吉富罗非鱼养殖效果,为生物絮凝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在日粮中人工添加酵母硒对吉富罗非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为开发生产优质的富硒吉富罗非鱼产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含不同浓度[0(对照)、3、5和10 mg/kg]酵母硒的日粮投喂吉富罗非鱼,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3.0%,连续投喂28 d后统一投喂普通饲料7 d.于饲养第35 d采集吉富罗非鱼背部肌肉,从肌肉蛋白、氨基酸及硒含量等角度对比分析酵母硒对吉富罗非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并采用国际通用的营养评价方法评估其营养价值.[结果]日粮中添加酵母硒可提高吉富罗非鱼肌肉粗蛋白含量及降低粗脂肪含量.4组吉富罗非鱼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Glu),其次是天冬氨酸(Asp)、赖氨酸(Lys)和亮氨酸(Leu),含量最低的是半胱氨酸(Cys);均以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为主,且各酵母硒处理组吉富罗非鱼高于对照组吉富罗非鱼.4组吉富罗非鱼肌肉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均符合FAO/WHO理想模式,其中以3 mg/kg处理组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EAA/∑TAA)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EAA/∑NEAA最高,分别为40.58%和68.31%.以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为标准,4组吉富罗非鱼肌肉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种类相同,对应的评分略有不同,但均以10 mg/kg处理组更接近于对照组.综合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和营养指数(NI)3项评价指标,吉富罗非鱼肌肉的营养价值排序为3 mg/kg处理组>5 mg/kg处理组>10 mg/kg处理组>对照组.各酵母硒处理组吉富罗非鱼肌肉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吉富罗非鱼(P<0.05),分别为0.440±0.025、0.457±0.018和0.458±0.026 mg/kg,符合富硒水产品标准.[结论]吉富罗非鱼日粮中人工添加酵母硒可降低其肌肉脂肪含量,增加总氨基酸和优质蛋白含量,丰富其鲜味及甜味氨基酸含量,并增加肌肉硒含量.其中以日粮中添加3 mg/kg酵母硒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对环境盐度变化的适应性,将生长于淡水中的新吉富罗非鱼暂养在盐度为18的水体中,31 d后测定鱼体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新吉富罗非鱼鱼体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数(RBC)分别从淡水中的(63.80±0.38)mg/m L、(188.33±14.87)×1010个/L下降至(55.00±0.53)mg/m L、(161.67±6.64)×1010个/L,而白细胞数(WBC)出现增加,血浆比重、血沉方面变化不明显;生化指标中肌酐(Crea)、葡萄糖(GLU)、血浆总蛋白(TP)、钙(Ca)、磷(P)和氯(Cl)含量均较淡水中偏高,而尿素氮(BUN)呈现下降,表明广盐性的新吉富罗非鱼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方面对水体盐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大口黑鲈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dies早期生长的发育规律,选用8个全同胞家系的大口黑鲈,每月从每个家系中随机选取30~40尾,对其体重和体长进行测量。运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3种非线性模型对大口黑鲈体重和体长的生长进行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同时利用幂函数方法对大口黑鲈体重与体长的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非线性模型均能较好的模拟大口黑鲈体重和体长的生长,而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更佳;进一步分析体重和体长的最佳拟合参数,发现体重和体长的拐点月龄分别为5.77月龄和4.95月龄,拐点处体重和拐点处体长分别为146.35 g、13.75 cm;幂函数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大口黑鲈体重和体长之间的关系,其方程为W=0.076L2.650(R2=0.998)。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养殖中的饲养管理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