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2014年,沙湾县推广机采棉花8万公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1.01%,实现机械采收面积6万公顷。经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新疆早熟棉区的机采棉花高产集成栽培技术,以期为发展高产高效机采棉花提供技术支持。一、技术指标1.品种选择宜选用早中熟品种,要求生育期在125天左右,果枝始节高度20厘米,纤维长度≥30毫米,符合机采棉品种标准。2.种子处理种子须经过精选,以满足精播要求。选择具有防 相似文献
3.
4.
筛选鉴定早熟机采棉(Gossypium spp)新的品系、品种,以确保机采棉花品质、产量稳定提高。通过对早熟机采棉新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掌握机采棉性状的关键技术参数,为棉花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019和2020年在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品种试验,对12个品种机采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个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在123~133 d,有5个品种比对照(陆新早61)生育期短。吐絮期整齐度在2~3级;第一果铃高度≥18.0 cm的有10个品种。各品种机采性状综合分析可知,石大棉268表现最佳,生育期为123 d,第一果铃高度20.4 cm,衣分率43.2%,纤维长度33.5 mm,断裂比强度32.9 N/tex,纺纱均匀指数182,皮棉增产20.9%;其次是金早1号,生育期为126 d,第一果铃高度20.7 cm,衣分率41.82%,纤维长度32.9 mm,断裂比强度31.9 N/tex,纺纱均匀指数180,皮棉增产8.9%;第三名是金垦1861,生育期为126 d,第一果铃高度21.3 cm,衣分率38.9%,纤维长度33.3 mm,断裂比强度30.9 N/tex,纺纱均匀指数179,皮棉... 相似文献
5.
《西南农业学报》2015,(6)
以新疆棉区2个机采性状优良且推广面积较大的机采棉品种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配置组合,应用主基因-多基因联合世代分析方法对7个主要机采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7个机采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检测到1对主基因的存在,其中果枝始节高在2个组合中均检测到2对主基因。从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的分量进一步分析得出,在2个组合中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的性状有株高、果枝始节高、单株皮棉产量、纤维比强度等;在2个组合中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的性状有生育期性状;在2个组合中以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并重的性状有果枝始节位和纤维长度等。同时得出生育期、纤维长度2性状的总遗传率高于其它性状。本结论为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主效QTL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兵团第7师棉花主栽品种鲁研棉24号出现了品质退化的问题,因此,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机采棉花品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129团9连进行棉花品种比较试验,以棉花品种鲁棉696、鲁棉261、鲁棉10-221、鲁棉1131、新陆早35号(CK)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棉花品种生育期、适宜机采性状、产量以及品质等...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组织召开了2017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总结年会,全面总结了2017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工作,安排部署了2018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及展示示范等任务。2017年,国家棉花品种区试工作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3大棉区进行,65个单位承担田间区试 相似文献
9.
新疆南疆机采棉品种株型结构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陆地棉品种的株型结构及产量性状,研究高产优质机采棉品种的株型结构与产量结构的特点,为棉花结构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试不同机采棉品种的株型结构性状及产量结构相关指标,利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几种机采棉品种的株型性状、产量结构性状及其相关性特点。【结果】籽棉产量与株高、主茎节间长、果枝数、果节数存在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果枝始节高度呈负相关;株高与果枝始节高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相关; 17N11株型为塔型结构,其底部主茎叶片保留完整、籽棉产量、株高最高,而17N13主茎叶片数最多,17N5则具有最小的叶片脱落率;在棉花株型结构的共性方面,棉花果枝角度具有由上至下呈增大趋势,而变异能力则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上部>中部>下部)。棉花主茎叶大小具有由上部至下部减小的趋势,变异能力亦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下部>中部>上部)。【结论】株型结构具备中、上部果枝夹角较小(上部<32.0°,中部<50.0°),主茎叶总面积高于320 cm2,下部主茎叶片脱落率低于20%的机采棉品种产量优势显著,中上部果枝夹角、主茎叶总面积、下部主茎叶片脱落率可作为株型育种后代材料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了建立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种植模式,采用正交设计3套3因素3水平田间试验,研究了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优化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对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产量影响显著的栽培因子有品种、播期和种植密度等,DPC、N和去蕾措施等3个栽培因子对机采棉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考虑,将安徽沿江棉区机采棉栽培技术优化为:品种选用中棉所50、机收50等早熟品种,于5月下旬直播,播种密度为10.50~11.25万株/hm2,N用量为180 kg/hm2左右,DPC用量为180~270 kg/hm2,施肥和化控的具体方法要结合地力、长势、天气等因素综合考虑,条件允许时可以适当去除早蕾或晚蕾以促使机采棉成铃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13.
不同棉花品种适宜机采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农业科学》2017,(11)
针对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选取13个山东及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研究评价其在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和脱叶特性诸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鲁杂311、鲁棉研36号5类性状全部符合机采棉要求;鲁棉研37号、鲁6269两品种有4类性状表现较优;鲁HB标杂-5、鲁棉研21号在3类性状方面表现较优;银兴棉4号、K836在2类性状方面符合机采要求。所以,本试验条件下,鲁杂311、鲁棉研36号、鲁棉研37号、鲁6269、鲁HB标杂-5、鲁棉研21号为较适宜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4.
15.
<正>昌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近几年积极探索研究机采棉技术,总结形成了一套机采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2013年,昌吉市推广种植机采棉1 666公顷,占棉花总播种面积的54.95%,其中,在大西渠镇龙河村和滨湖镇下泉子村建立了2个棉花高产示范区,平均667米2产皮棉155.3千克和152.6千克,增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新疆棉花主推品种的机采农艺性状研究,筛选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品种类型。【方法】对100个新疆棉花生产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2个农艺性状中变异大于10%有7个性状,分别为叶枝(64.0%)、吐絮铃数(25.8%)、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20.2%)、吐絮率(17.1%)、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16.8%)、单株结铃数(16.0%)和果枝始节高度(11.5%)。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吐絮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单株结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中部夹角,下同)夹角与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铃数呈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与果枝始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叶枝与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15%,主要和生育期、株高、果枝夹角、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有关。将100个棉花品种在遗传距离为44.0时划分为7类,初步筛选出第二类群中的11个品种更符合机采品种性状要求。【结论】筛选出11个更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7.
18.
明确各品种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形态、生理及产量因子变化,为长江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中品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2018—2019年大田试验,以‘中棉所63F2’(杂交棉品种)低密度(4.5万株/hm2)为对照,研究‘中棉所63F2’和‘中棉所425’(常规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常规早熟棉品种)等3个棉花品种在高密度(9.0万株/hm2)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的品种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成铃数及产量均高于对照;‘中棉所63F2’单铃重、籽棉产量高于2个常规早熟棉花品种,但未达显著水平。常规早熟棉品种‘中棉所425’、‘中棉所50’成熟较早、集中成铃,适宜长江流域一年两熟模式下连茬种植。 相似文献
19.
<正>机采棉是我区棉花产业应对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紧缺问题的必然出路,在全疆各地都已开始此项技术的探索应用,备受农户的认可和欢迎。但机采棉相关管理措施及技术使用还不成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作者通过1年调查分析,总结出机采棉配套栽培早熟高产种植技术。一、播前准备1.地块选择选择面积较大(不少于1.3公顷)、地块规则的滴灌或渗灌地。这些地块采棉机械行走平稳,采收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