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是影响中稻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宜春市10个区县近30 a(1990~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和近16 a(2004~2019年)的中稻结实率数据,研究宜春市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稻结实率与6~8月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及连续最长高温日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宜春市1990~2002年高温年少发生,2003~2019年高温年多发生;(3)近30 a宜春市6~8月高温日数总体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其中7月下旬最多;(4)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分布具有西轻东重、北轻南重的特点,其中以樟树、丰城等东南部地区最易受高温热害的影响,而铜鼓、靖安等西北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风险最小,这与中稻结实率分布情况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是影响中稻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宜春市10个区县近30 a(1990~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和近16 a(2004~2019年)的中稻结实率数据,研究宜春市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稻结实率与6~8月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及连续最长高温日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宜春市1990~2002年高温年少发生,2003~2019年高温年多发生;(3)近30 a宜春市6~8月高温日数总体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其中7月下旬最多;(4)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分布具有西轻东重、北轻南重的特点,其中以樟树、丰城等东南部地区最易受高温热害的影响,而铜鼓、靖安等西北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风险最小,这与中稻结实率分布情况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近55年水稻花期高温热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花期高温热害是长江流域农作物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该研究采用江苏省南京市农业气象观测站近55年(1951~2005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利用气温距平法与时距扩大法分析水稻花期高温热害期间(7~8月)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月最高气温距平、一般高温危害天气发生频次、严重高温危害天气发生频次以及连续3 d和5 d高温天气发生的时段.结果表明:近55年来,长江流域的7月和8月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距平具有一定规律性,20世纪70年代之前与90年代之后高温年居多; 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低温年居多,且55年来导致水稻花期高温危害的天气经常发生,一般高温危害天气发生的频次明显高于严重高温危害天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种危害天气有整体增加趋势;高温危害天气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其中7月下旬发生频次超过70%.该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上通过调整水稻播期以避开花期高温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1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江淮地区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和日数、时间分布、极端最高气温等变化特征,并分析高温热害发生日数对水稻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3年安徽省江淮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次数、日数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水稻高温热害开始时间主要在7月中下旬,结束时间主要在8月上中旬;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增幅为0.15℃/10 a;高温热害日数与水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温热害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大于对千粒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温热害对江西省早稻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地理区域划分,选取有代表性的9个县级气象台站1981—2015年早稻产量、减产百分率、产量结构及对应的高温指标即日平均气温≥30℃持续日数、日最高气温≥35℃持续日数,采用通径分析法,定量分析高温热害对江西省早稻减产百分率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概率约为80%,造成减产百分率3%以上的年份为30%,且日最高气温比日平均气温影响大;高温持续时间显著影响早稻千粒重、空壳率和秕谷率,除南部及东部早稻千粒重受日最高气温影响权重大外,其余地区日平均气温对产量结构的影响权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及产量结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安徽省近50年来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针对典型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一季稻所处发育期的温度适宜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简要分析安徽夏季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水稻生长发育的危害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安徽省高温热害持续的时间与出现频次都是沿江高于江淮之间,江淮之间高于沿淮。安徽夏季高温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热害,可导致空壳率、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结论]安徽省江淮地区高温热害的主要发生时段与一季稻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可通过推迟栽插期来避免一季稻遭受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7.
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1960—2014年24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和1980—2007年一季稻发育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Morlet小波分析及Arc GIS技术,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1960—2014年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年际变化表现为1993年后高温热害次数呈增加趋势,并且进入21世纪以来,轻度高温热害次数呈下降趋势,中度及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增加;(2)进入21世纪后高温热害发生更为频繁,高温热害天数增加,高温热害强度增强较为明显;(3)13年时间尺度为安徽省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变化的第一主周期,在该尺度下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将继续偏多;(4)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抽穗开花期各站年均高温热害发生次数、累积高温日数及累积危害积温总体而言表现为由南向北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沿江地区是高温热害的多发区,因此安徽省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防治重点区域在沿江地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江西省有完整观测资料的80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法、线性趋势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选取极端最高气温、不同强度高温阈值日数和高温初终日等3个高温特征指标分析江西省近60年极端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江西省日最高气温≥35℃的年日数增速显著;日最高气温≥38℃的年日数增速不显著;日最高气温≥40℃的年累积站日在20世纪60—90年代变化不明显,但进入21世纪急剧增多;江西省大部地区3个不同强度高温阈值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近60年江西省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历史极值大部分地区出现在21世纪;高温平均初日明显提前、平均终日明显推后,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对江西省双季早稻和一季稻抽穗扬花、灌浆乳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定远县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8年气象资料,对历年高温进行了气象变化分析,统计历年7月和8月日最高气温≥35℃和≥37℃的日数变化及7月和8月各旬≥35℃的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次数及各旬分布。按照水稻高温热害的等级,统计出每年轻、中、重度热害的发生次数、日数变化及出现的时间分布,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及线性趋势变化情况。并从建立县级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系统、避免生育期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改善稻田小气候及加强病虫害防治等5个方面提出了高温热害防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80—2009年江苏省气温变化特征及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苏省7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9年的逐日气候资料以及水稻的物候资料,采用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检验的方法分析江苏省近3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及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近30年来江苏省的平均气温呈显著增长趋势,并且经历了1次显著的波动,1993年以后的气温增长趋势更显著。气温的增长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近30年来江苏省水稻生长季及开花期前后15 d的高温热害发生的频次都有所增加,以轻度热害为主;高温热害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频次较少,并且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川省4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12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7月中旬至8月中旬逐日气象资料,选取早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四川省稻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模型,并利用1994—2012年农业气象观测站代表点的水稻千粒质量、四川灾害大典对灾害记录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和高温持续日数是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高温热害评估计算模型,其准确率较高,可以用来定量评价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据此确定的高温热害评价指标:高温热害指数Y0.35时,发生重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率10%;在0.25Y≤0.35时,发生中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5%~10%;0.1≤Y≤0.25时,发生轻度高温热害,水稻减产5%。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中宁枸杞生育期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宁县近30年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倾向估计法,分析对枸杞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的3—7月平均气温、高温日数、低温日数、7月底前≥10℃的活动积温等气象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中宁枸杞主产区年平均气温呈阶梯式上升,3月、5—7月月平均气温稳定升高,5—7月日最高气温≥32℃的日数也逐年增加。5月日平均气温≤16℃的日数随年代变化曲折减少,6—7月无明显变化;1—7月底≥10℃的活动积温随温度变化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3.
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指标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立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指标,并对该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特征进行研究。[方法]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分析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产生时期,确立高温热害的衡量指标,并对指标进行验证,最后讨论高温热害的产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结果]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多发生在7月下旬~8月上旬,以8月上旬危害最为严重;经验证,确立的高温热害指标准确可靠;高温热害的发生与江淮地区的气候及种植品种和种植制度有关;在满足基本生育积温条件下,防御一季稻高温热害要适期早播早栽或迟播迟栽,选用耐高温品种。[结论]该研究可为减轻安徽省江淮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重庆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水稻抽穗扬花与灌浆结实两个高温敏感期为切入点,确定了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标,并划分轻、中、重度3个等级,利用重庆34个气象站48年(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高温热害尤其是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水稻抽穗扬花期,重庆东北部、中部、西南部高温热害较重;灌浆结实期,长江河谷地区高温热害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定远县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8年及境内20个区域气象站点2009—2018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历年逐站7月和8月日最高气温≥35℃和≥37℃的高温气候分布特征。按照水稻生育期资料和水稻高温热害的等级指标分析轻度、中度、重度不同程度水稻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差异,利用GIS空间分析,选取反距离权重法对定远县水稻高温热害进行风险区划。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县级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系统、避免生育期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改善稻田小气候、加强病虫害防治和借助融媒体快速传播水稻高温热害防御信息等6个方面提出了水稻高温热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季稻花期热害不断加剧,尤其是2002~2003年出现了大面积热害,结实率下降20%~40%,少数田块几乎绝收.为了有效防止此类灾害,确保丰收,现提出以下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57—2018年天津市蓟州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及43个区域站从建站到2018年逐小时气温和降水等资料,应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熵值法、线性加权综合法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进行了天津市蓟州区柿树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区划。结果表明:萌芽期重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0%~61%,主要发生在北部;中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20.5%~27.0%,南部较高;轻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0%~61%,北部较高。花期重度冷害的发生频率为11.4%~30.4%,从南部到北部逐渐增高;中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37.9%~51.2%,东北部较高;轻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9.5%~42.7%,中部较高。果实生长期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5.4%~18.2%,南部较高;中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7.7%~20.5%,南部较高;轻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16.6%~20.8%,中部和东部较高。农业气象灾害从东南平原向西北山区逐渐变轻,与蓟州区柿树实际种植区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2003年7月底8月初,来安县境内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水稻高温热害,全县50万亩水稻有40多万亩受灾.一般每亩减产5-6成,严重的田块出现绝收,结实率只有10.3%左右,绝收面积达5万亩以上.全县减产稻谷1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造成这一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水稻扬花期遇到了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19.
2016年湖北省中稻高温热害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7月22至8月2日、8月10-25日湖北省先后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对湖北省中稻抽穗扬花和灌浆造成了一定影响.据调查,湖北省大部中稻都遭遇了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结实率下降明显.部分中稻灌浆期再度遭遇高温热害,千粒重也有所下降,2016年夏季高温热害对湖北省中稻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除了高温热害,前期的梅雨期暴雨洪涝也对中稻产量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分蘖期受淹.有效穗减少,也是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额济纳旗气象站1981—2015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对额济纳旗近35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旗近35a平均气温9.5℃,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0.546℃/10a;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均趋于逐增加,秋季和春季增温幅度最显著,冬季增温幅度较小;额济纳旗极端最高/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86℃/10a和0.565℃/10a,均呈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