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潍坊地区一次强冰雹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避免冰雹灾害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更好地做好冰雹天气预报,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和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2年6月初潍坊市出现的一次典型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和前倾槽的环流背景下,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及大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雹粒的增长。另外,此次天气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旺盛的时段,位置位于大于232 K的冷云盖移动方向的前端到等温线梯度大值区附近,这对冰雹天气落区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东潍坊地区的一次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萌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231-238
为了更好地研究潍坊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特点,减少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为日后的春夏季节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提取可利用的预报指标,提高预报准确率,特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剖面和探空分析,同时结合雷达和卫星云图等短时临近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成因分析,得出此种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特点和类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东北冷涡东移过程中分列出的高空槽。冰雹发生在2日的下午,此时低层升温明显,能量充足。前倾结构的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出现,从而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麦收期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分析产品和卫星雷达资料,对新乡市2016年麦收期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4日的强对流是由地面辐合线触发的;6月5日的强对流是地面冷空气触发的;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结构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有利条件;三体散射和悬垂结构预示有冰雹和雷雨大风;中尺度辐合线、辐合区、逆风区的出现和维持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一个比较有用的预报依据;维持较大的垂直液态含水量可产生比较大的降水。由此提炼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指标,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麦收期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分析产品和卫星雷达资料,对新乡市2016年麦收期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4日的强对流是由地面辐合线触发的;6月5日的强对流是地面冷空气触发的;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结构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有利条件;三体散射和悬垂结构预示有冰雹和雷雨大风;中尺度辐合线、辐合区、逆风区的出现和维持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一个比较有用的预报依据;维持较大的垂直液态含水量可产生比较大的降水。由此提炼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指标,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成因及落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揭示出抚顺特强暴雨产生的物理机制,利用MICAPS中的常规观测资料、沈阳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的成因及落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冷涡和蒙古气旋,584 dagpm等高线经抚顺南落是抚顺汛期暴雨预报的重要指标;低层温度脊和中高层温度槽构成了大气的不稳定层结,天气系统辐合上升和抚顺山地的抬升作用触发了抚顺的强降雨;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出口区的位置及适当耦合是这次特强暴雨落区抚顺的重要原因;低层暖湿舌左前方和水汽通量散度最大梯度带是这次特强暴雨的落区点,散度场上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垂直配置是这次特强暴雨产生的动力原因;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在这次特强暴雨短时预报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5):139-146
为了研究沈阳地区局地强雹暴的中尺度特征,寻找致雹物理参量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利用辽宁省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LN-LAPS同化系统资料等,从热力、动力条件、雷达回波PPI和反射率因子垂直结构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9月22日上午沈阳一次冰雹过程。结果表明:雹暴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条件不稳定和水汽含量大的湿润环境中,近地面风场辐合,高空反气旋辐散。雷达资料显示,降雹前有回波悬垂特征,同化的雷达资料分析场能揭示冰雹事件较精细的垂直结构,对冰雹中小尺度系统有较强的解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市一次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常煜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219-224
为了研究呼伦贝尔市短时强降水特征,防范短时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利用地面逐时加密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9年7月12日呼伦贝尔市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倾槽结构为此次短时强降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尺度环境。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低层暖湿切变线辐合区与高空弱脊辐散区相叠置区域,MCC发展阶段的入流边界。短时强降水落区具有低层高温高湿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强烈上升运动,并伴有螺旋度正值区的特征,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局地暴雨天气的成因,以期为此类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指示,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鲁西北地区2012年7月4—5日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特征和中小尺度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西风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聊城地区水汽通量散度所揭示的强水汽辐合时间与垂直运动发展增强时间没有很好的对应,因此此次强降水时间较短;暴雨落区与强上升运动的发展区域在空间上相关性更好;对流层低层辐合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暴雨;此次暴雨过程的局地特点可以用中小尺度系统进行解释,而中小尺度系统的跟踪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站资料的开发应用;多普勒雷达的强雷达回波单体和阵风锋能较好地解释此次局地暴雨过程,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应用有待近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第10号台风"海棠"减弱后的热带低压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针对2017年8月2—3日其影响潍坊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个例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由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冷空气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造成的,系统动力抬升条件好,水汽输送条件好,再加上列车效应导致潍坊多个站点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2)几家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系统预报差异较大,其中欧洲中心表现较好,对今后的预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究浙江强对流天气的成因,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7 年8 月17 日浙江发生的一次大范围大风及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产生于弱对流条件下,高空槽东移、西南气流增强改善了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加强了不稳定层结;局地热对流、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为触发条件。(2)雷达垂直积分含水量密度是产生冰雹的一个重要指标,浙江本地VIL/ET≥3.9 时产生冰雹概率极大。(3)雷暴回波质心快速下降标志着大风天气的产生。雷暴后侧较干入流急流利于系统的发展加强,形成飑线。雷暴单体减弱后的大片层状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的主要成因。(4)大风天气爆发主要有2 个阶段,一是由飑线东移造成,二是飑线减弱后的单体风暴入海增强造成。飑线内部的弱中气旋是造成杭州湾沿岸大风的主要成因之一。飑线减弱后入海增强可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相似文献   

11.
韩晓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9):107-111
摘要:[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目的]对2017年第10号台风“海棠”减弱后的热带低压进行综合分析,主要针对2017年8月2~3日其影响潍坊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个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由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冷空气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造成的,系统动力抬升条件好,水汽输送条件好,再加上列车效应导致潍坊多个站点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结论](2)几家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过程的天气系统预报差异较大,其中欧洲中心表现较好,对今后的预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升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服务水平,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广西2013年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原槽和南支槽、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冷锋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0~6 km强垂直风切变、较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度、0℃层和-20℃层高度都有利于大冰雹的产生,强对流风暴发生在水汽强辐合区中。产生大冰雹的对流风暴为典型的超级单体风暴,具有低层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TBSS)及持久深厚的中气旋等特征。显著的三体散射回波、60 dBz回波持续扩展到-20℃层高度以上、风暴顶强辐散这些判据可作为判别强冰雹的雷达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资料、FY-2C卫星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3年6月10~14日石河子垦区傍晚时分的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境背景、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西伯利亚冷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从冷涡底部不断分裂短波,是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2)对流层低层850 h Pa有逆温层和强垂直风切变形成,有利于对流活动的发生。(3)石河子处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通过探讨造成石河子垦区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可提高对此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认识水平,为今后此类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找寻冰雹天气发生的原因及对农业的影响,利用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产品,结合高低空环流形势及地面资料,对发生在长治市2016 年6 月13 日的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是由高空冷槽和与地面暖低压共同作用结果;(2)强回波与三体散射(TBSS)对提前预报强冰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速度场的辐合辐散可以判断回波未来发展趋势,增强预判准确性;当TBSS出现一定的持续性时,TBSS可以作为强冰雹预警的辅助指标;VIL是判别冰雹的有效工具之一,且对冰雹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3)加强冰雹监测,通过及时的“点”监测,实现“面”预警,是减少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灾害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找寻冰雹天气发生的原因及对农业的影响,利用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等产品,结合高低空环流形势及地面资料,对发生在长治市2016年6月13日的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是由高空冷槽和与地面暖低压共同作用结果;(2)强回波与三体散射(TBSS)对提前预报强冰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速度场的辐合辐散可以判断回波未来发展趋势,增强预判准确性;当TBSS出现一定的持续性时,TBSS可以作为强冰雹预警的辅助指标;VIL是判别冰雹的有效工具之一,且对冰雹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3)加强冰雹监测,通过及时的"点"监测,实现"面"预警,是减少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灾害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了解鲁中山区等地夏季暴雨发生机制,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利用FY-2E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潍坊安丘市2010年7月18日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和TBB云图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安丘大暴雨是由副热带高压、高空槽和地面气旋等系统共同影响产生;TBB低值强云团随云带沿低空急流方向移动,且与水汽及能量输送带密切关联,暴雨发生在TBB亮温低值区的北侧,不稳定能量在安丘地区上空得到释放;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的变化对地面气旋中心的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南部一次极强降水的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山东南部地区夏季暴雨发生机制,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发生在山东南部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发生;大气对流不稳定,低层有较强暖平流,中层干冷空气与低层的暖湿空气混合,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度加大;强降水出现在上下层正涡度相叠加、低层正涡度增大的过程中;暴雨中心与云顶亮温TBB的最低值中心及强度有密切关系;大暴雨期间多普勒雷达能及时捕捉到冷空气和强回波活动情况,此次强降水过程分别对应2个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8.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沈阳冰雹天气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的基本产品、Micaps实况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沈阳城区发生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是在冷涡背景下,高空存在横槽、逆温,触发的局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前高空由西北风转为偏西风,预示着横槽的到来,风廓线雷达对冷空气侵入的判别提前于常规观测资料。1000 m以下水平风的变化与降雹时间及强度有较好的对应。高空水平风速≥12 m/s的风速带在降雹前1h达到峰值。高空急流区在冰雹发生前20~25min出现急流动量下传,为冰雹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降雹阶段探测高度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空气湿度增大和高层存在大量冰晶粒子所致。冰雹过程中,冰晶粒子主要集中在1900 m以下。降雹前25min垂直风切变增大,并在降雹前20min达到极值,垂直风切变的变化与急流的变化相对应。垂直速度达到极值对应的并不是降雹的开始,低层信噪比>60 dB,对应降雹开始,信噪比对于冰雹的敏感程度比垂直速度高。垂直速度大于4 m/s与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130715”呼和浩特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预报、预警短时强降水,利用呼和浩特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加密自动站、FY2 卫星及1°×1°NCEP逐6 h 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对2013 年7 月15 日呼和浩特市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是在贝加尔湖冷涡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副高和台风“苏力”共同作用,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槽前西南气流及副高和台风间偏南气流共同形成持续的暖湿输送,使得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得到持续补充;系统性抬升、地形及冷空气触发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降水回波起源于阴山山脉南侧,层状云降水回波显著,基本反射率≤47 dBz;径向速度场上呈现“牛眼结构”,零等速度线呈“S型”。当径向速度图上中气旋和低空急流被识别,基本反射率因子强度≥40 dBz时,可发布短时强降水预警。  相似文献   

20.
2014年夏季内蒙古通辽市局地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靖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7):196-20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雷达及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对2014年7月15日内蒙古通辽市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强降水范围小,强度集中,短历时特点显著,具有局地性和突发性,预报难度较大。此次局地暴雨主要由中、小尺度系统引起,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中-γ尺度、中-β尺度到中-α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发展为MCS复合体的演变过程,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加强导致了短时强降水的发生。雷达的回波形态与对流云团的合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中层干冷空气的入侵为本次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是本次局地暴雨的触发机制。研究后发现,应加强对高分辨率监测产品的分析和解读,结合对天气形势、周边环境特点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报员对局地强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