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沿江棉区移栽地膜棉种植密度探讨@王高勤@曹汉清@孙学明@石志莉@蔡敏@张建明@黄新明¥江苏省如皋市农业局¥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农技站沿江棉区移栽地膜棉种植密度探讨王高勤曹汉清孙学明石志莉①蔡敏①张建明①黄新明①江苏省如皋市农业局226500为探索沿江棉区移...  相似文献   

2.
移栽地膜棉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技术管信山,陆马培,龚善,李华江苏省如东县农业局226400顾禄泉江苏省如东县气象局226400移栽地膜棉即薄膜营养钵育苗,大田期覆盖地膜移栽,是充分挖掘棉花内在生产潜力,提高单产,增加植棉效益的一项高产栽培技术。为...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棉花育苗移栽的研究起始于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育苗移栽面积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90%以上。同时,在棉花育苗移栽的基础上,研究示范和推广了移栽地膜棉,目前移栽地膜棉面积占全省棉花育苗移栽面积的60%以上。由于移栽地膜棉和露地移栽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江苏省棉花单产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其中1996~1998年三年全省平均单产皮棉达1129.5kg·hm-2,并在生产中出现了移栽地膜棉每公顷皮棉超1875kg,露地移栽棉亩产皮棉超1500kg的高产示范方。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棉花育苗移栽的关键配套技术仍是我省棉花持续、稳定发展的技术支撑。本文是按照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林厅提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编制的“棉花育苗移栽亩产皮棉100~125 kg栽培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1997年在苏北沿海棉垦区的新洋良种场种植133hm2苏棉9号地膜移栽棉。在百年未遇的“三旱一风”(春旱、伏旱、秋旱、11号强台风)的重灾之年,实收单产1507.5kg·hm-2,其中4.5hm2高达1882.5kg,达到了地膜移栽棉大面积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5.
棉花无载体裸苗移栽技术(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技术特点:要求使用无土基质育苗,用促根剂稀释液浇灌苗床棉苗和移栽前的浸根(无土基质和促根剂均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研制、生产),起苗方便,运苗省力,栽苗简化,缓苗期缩短,移栽成苗率高,增产效果好,技术措施上要求做到“栽棉如栽菜”。1栽前大田准备1.1移栽时期。移栽苗龄为2~3片真叶,苗龄20~25天左右;移栽适期一般为5月上中旬。1.2施足底肥。施肥量同营养钵育苗移栽。施用时间不迟于移栽前的7~10天,以防“烧苗”。1.3底墒足,口墒好。在黄河流域,强调移栽前灌足底墒水,栽后补“安家水”,栽后遇旱适时灌溉。1.4精细整地。移栽地面要求达到…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我省棉花生产的发展,我会于7月12~14日在湖口县召开了棉花“施好花铃肥,防早衰、争后劲、抓三桃”技术经验交流会。来自全省各主产棉地(市)县和科研、教学等部门的28名会员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认真分忻了当前棉花生产形势,总结交流了搞好棉花中后期管理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在各垦区农牧团场,地膜棉播种的一般程序是赤地灌水、春灌犁地、整地、化除、铺膜播种。2007年农一师三团29连的部分耕地打破常规程序,采取赤地春翻、整地、化除、铺膜播种、滴灌滴水的新方式———干播湿出,并获得了成功。“新地膜棉播种方式每公顷可节约生产用水2550m3,减工节本60多元,而且防春季风灾、沙害的效果明显。采取干播湿出的条田苗齐、苗匀、苗壮,出苗率在98%以上。这是今后本团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的一个主攻方向。”三团副团长盛明东在该团第一次田间管理大检查时说。据了解,选择干播湿出的耕地,盐碱含量要低于3‰,播种后要立即…  相似文献   

8.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能使棉花产量提高1~2成,但苗床“三高”(水、肥、温)的环境条件,常常出现菌病暴发蔓延、杂草丛生、棉苗徒长、成钵率低、苗病苗弱,移栽后缓苗期长,早苗迟发,影响营养钵增产潜力的发挥。通过搬钵蹲苗等措施,虽能缓解菌病蔓延、清除杂草、培育壮苗,但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且受天气制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采用脱绒包衣棉种、苗床专用剂“床草净”“壮苗素”,连续三年对比试验,探索其简化管理技术。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鄂荆一号脱绒包衣棉床草净(江苏省农科院)壮苗素(江苏盐城新洋试验…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的两熟制棉花栽培存在的技术复杂、环节多、工序多、用工多、化肥农药用量大、生育期长、难以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问题,用“三字经”的形式总结了两熟制下棉花全程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理思路、明路线,改模式、换品种,增密度、精直播,减简肥、一次施,全程调、简管理,减农药、简防控,集中熟、一次收,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归纳为“八个一、四个三”技术,即:一改(改模式)、一换(换品种)、一增(增密度)、一播(一次播)、一肥(一次肥)、一收(一次收)、一调(一直调)、一缩(缩周期),三简(简化施肥、简化防控、简化管理)、三减(减少生产环节和用工、减化肥用量、减化学农药用量)、三机(机播、机管、机采)、三提(提高植棉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机械化率);与两熟制育苗移栽植棉相比,棉花生产周期缩短80 d左右,省工70%,机械替代率达60%,减肥50%,减药40%,增效30%。更好地推广应用该技术体系,对助力两熟复种棉花生产向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方式的变革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棉花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旱地玉米栽培新突破──整秆覆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经过1990年至1994年五年工作,从研究解决制约旱地玉米高产的水、肥、土等基础因素出发,研究成功以周年覆盖整玉米秆为核心的“旱地玉米整秆覆盖技术”。本技术集蓄水、保水、保土、培肥、调温五位一体,操作简便、省工易行,三年示范1.2万公顷,平均增产35%,增产玉米1800万公斤,增社会效益1800多万元。本文从该技术的增产效果、操作规程、技术要点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棉花公顷 1 50 0 kg优质轻型模式栽培原理与调控技术研究”,采用麦 (油 )后移栽地膜棉方式 ,利用棉花生育期间 ( 7月 2 0日~ 8月 3 1日 )光照足 ,降水适中的条件 ,全面调整肥水运筹 ,促进棉花成铃与温、光、水、肥同步 ,使棉花多结优质桃 (伏桃、早秋桃 ) ,从而提高优质铃率。并通过一系列轻型(简化 )栽培技术 ,将每公顷用工量从 73 5个压缩到50 0个左右 ,下降 3 2 .6 %。该课题 3年平均每公顷产皮棉 1 76 8.1 kg( 1 997~ 1 999三年平均 ) ,较对照增产 2 .4% ,试验表明轻型栽培产量并没有因栽培技术简化而下降 ,相反还稍有增加 (表 1 )…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栽培室率先提出的“棉花优质高产最佳结铃模式及其调节技术”的创新理论的启示下,1988年,我们在进行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的同时,对陆地棉的四桃比例及其纤维品质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立足于优质棉生产,考虑到常年秋桃早期品质尚优,晚期品质稍差,特把秋桃一分为二,将8月16日至9月15日结的铃划为早秋桃,9月16日以后至有效结铃期末结的铃划为晚秋桃,即把三桃划为四桃来分析比较其结铃比例和品质差异。试验设在本所科研基地,属平原洲地中壤土,以陆地棉赣棉85-6新品系为材料。4月15日播种。全生育期追苗肥、埋当家肥、施花铃肥各1次,抗旱4次,中耕除草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