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笔者在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二道川林场选取典型样带,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夜行性鸟类短耳鸮的迁徙特性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短耳鸮在山西省为冬候鸟,其北徙时持续时间短(32 d~43 d),间隔期长(156 d~162 d),种群数量为0.073只/km.南徒时持续时间长(56 d~71 d),间隔期短(100 d~112 d),种群数量为0.094只/km.其食物组成为鼠类、鸟类和昆虫类,是农林益鸟,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卫星跟踪青海湖繁殖地渔鸥的迁徙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下旬至2007年7月底,共有4只佩带卫星信号发射器(PTT)的渔鸥完成秋季和春季迁徙并返回青海湖.ARGOS公司提供的信息表明,渔鸥最早离开青海湖繁殖地的时间是8月2日,最晚在8月14日.离开青海湖后没有直接飞往越冬地,而是在青海湖周围游荡或逗留.游荡或逗留地点距离青海湖最近约200 km,最远约1 300 km,逗留时间长达80余天.4只渔鸥的越冬地点都在孟加拉湾,与青海湖间的直线距离约2 100 km.最早到达越冬地的日期是11月3日,最迟12月3日,历时81~116 d.渔鸥在孟加拉湾的居留时间长达4个月(118~149d).最早离开的日期是3月1日,最迟3月30日.最早返回青海湖的日期是3月23日,最迟4月17日.除1只以外,其他3只渔鸥的春、秋2季迁徙路线很不相同.春季迁徙历时最短只用6 d,另外3只分别历时15、18和32 d.历时32 d的渔鸥先到宁夏逗留20 d,然后再返回青海湖.结合分析春、秋2季的迁徙路线,分别确定了不同迁徙季节的主要停歇地点.  相似文献   

3.
<正>红角鸮(Otus scopus)属鸮形目鸱鸮科,小型猛禽,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是鼠类、森林害虫的天敌,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红角鸮迁徙研究的报道很少~([1-2]),李重和等(1991)~([3])通过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猛禽迁徙研究,确认猛禽迁徙与天气关系十分密切。李湘涛(2004)~([4])认为猛禽迁徙受气候影响十分严重,尤其是对于秋季南迁的猛禽。  相似文献   

4.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岩鸽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 1997、1998年 ,对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内岩鸽的繁殖生态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观察。岩鸽间或有一年繁殖两窝的 ,巢多营建于悬崖峭壁的缝隙或洞穴中 ,有利用旧巢的习性。窝卵数多为 2枚 ,卵重平均 15 .6 7( 15 .0~ 16 .4) g。雌雄鸽均参加孵卵 ,孵化期 18d,孵化率 10 0 %,离巢率 87.5 %,巢内育雏 17d~ 19d,种群密度为15 .79只 / km  相似文献   

5.
2018年至2020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黑枕绿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区为留鸟,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3月为0.34只/km,繁殖后的8月为0.55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的种群数量增加了 62%.繁殖期4月至6月,最早4月中旬求偶,筑巢于杨树、柳树、榆树、杏树及油松树上,营巢期14 d~16 d;...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小五台山黑鹳的迁徙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黑鹳保护措施,2017年9月成功为2只黑鹳佩戴微型卫星定位追踪器,监测结果表明:黑鹳越冬迁徙时间为10月末至11月末,用时4~5d,到达越冬地点为河南伏牛山及其周边区域和陕西省合水县太白镇,其中3号黑鹳迁徙路线总长度约为712km,历时103h,平均迁徙速度为170km/d;4号黑鹳迁徙路线总长度约为956km,历时125h,平均迁徙速度为180km/d。  相似文献   

7.
1996年—1998年,在太原市小店区采用路线调查和定位观察的方法对类的群落组成、种群密度、迁徙规律、食物组成和繁殖特性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6种类。与10年前相比种群数量明显减少。该地区类食物主要由啮齿动物、小型鸟类和昆虫等组成。  相似文献   

8.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是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通过样带样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历年平均种群数量为431只,每年种群数量从3月到11月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共计发现黑鹳繁殖巢穴28处,巢穴距觅食区最远距离为29.1 km,2018年有6处亲鸟繁殖,成功孵化雏鹳16只;观察到5个干扰因素影响黑鹳栖息繁殖。说明湿地高台段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汪清自然保护区东北豹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东北豹是分布最北、种群数量最小的豹亚种,濒危等级为“极危”。分析采用相机监测技术得到的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的长期动态,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秋-2017年秋,在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主要分布区以每3km×3km网格1对的密度布设相机。采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RAI)计算东北豹相对丰富度,以99%核密度等值线定义东北豹分布区,在Extract Compare软件中进行个体识别。在CAPTURE软件中对有效监测期的数据进行闭合种群检验、适宜模型评估和种群数量估计。以8 km为半径,在相机布设处向周边外延绘制缓冲区作为有效监测面积,评估东北豹种群密度。【结果】在9个监测季,东北豹RAI指数波动在0.34~2.12之间。2013年秋季东北豹分布区为201km^2, 2017年秋季分布区为992 km 2。共识别东北豹个体9只,其中成年雌性和雄性各3只、幼崽2只、性别不明个体1只。在种群数量低的情况下,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效力并不强,检验结果总体偏低。Mh模型(假设拍摄率有个体差异)选择标准得分在2015春、2015秋、2016秋、2017春4个监测季最高,在其他5个监测季得分仅次于M 0(假设拍摄率一致)。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Mb(假设捕获前后拍摄率有差异)、Mt(假设不同时段拍摄率有差异)模型评估捕获率与M0模型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东北豹种群密度波动在0.12~0.88只·(100 km 2)^-1 ,种群总捕获率整体较高,但2017年春季拍摄个体仅占种群评估数量的0.43。【结论】受地理因素和猎物丰富度变化影响,东北豹时空分布具有异质性。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对小样本检验效力不强。M h假设是进行东北豹种群数量评估的适宜模型,“拍摄羞怯反应”会导致种群密度评估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桓仁林蛙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桓仁林蛙的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桓仁林蛙在辽宁省分布于抚顺市顺城区、清原县、新宾县、抚顺县,本溪市南芬区、桓仁县、本溪县;宽甸县和风城市;辽阳市辽阳县和灯塔市,分布区涉及4市11县(市、区).全省桓仁林蛙种群数量为1631500多只,平均分布密度为47.6只/km2.由于桓仁林蛙自身的原因和人类的破坏,桓仁林蛙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好栖息环境,大力开展人工驯养繁殖,积极开展监测和科学研究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蟒河保护区冠鱼狗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998年的5月-10月,在山西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冠鱼狗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徒、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繁殖生物学、食物组成等。  相似文献   

12.
红颈苇鹀育雏行为及雏鸟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首见红颈苇鹀繁殖和育雏行为,填补了历史上该区域无繁殖的记录。观察发现,茂密的植被和陈旧的草簇构成了红颈苇鹀繁殖的要件;红颈苇巫鸟的育雏行为有明确分工,雌鸟履行孵化职责,而雄鸟则负责安全警戒,孵化期约15 d,育雏期约16 d;全天喂雏行为有差别,从清晨到上午8:00时、从下午18:00时到日落为喂食高峰期,雄鸟喂食雏鸟的次数高于雌鸟;红颈苇鹀以草籽和谷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捕食昆虫;50 d左右,幼鸟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相似文献   

13.
1985-1987年在猛禽迁徒中途主要停歇地的山东省青岛市浮山、长岛县大黑山岛和辽宁省大连市老铁山,利用环志、染色标记和观察等方法,对其主要种类迁徒规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猛禽南迁途径环志研究区的时间为8月下旬至12月中旬。迁徒高峰在9月中旬至10月底,通过环志鸟回收分析表明,猛禽的越冬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及期 以南地带,并延伸到东南沿海。首次揭示了东北松嫩平原为途径经老铁山地区部分苍鹰的繁殖区域。秋季途径老铁山地区,飞越渤海海峡向南迁飞的部分松雀鹰,春归线则可能沿渤海海湾内侧几东北繁殖区迁飞。  相似文献   

14.
15.
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雀鹰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998年的3月-9月,在蟒河自然保护区对雀鹰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区繁殖前后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08只/km^2和0.10只/km^2,营巢期为10d-13d,窝孵数3枚-4枚,孵卵期23d-25d,孵化率88.89%,育雏期21d-24d。其食物组成:鸟类占43.33%,鼠类占17.77%,蛙类占14.44%,昆虫占15.56%,其他占8.89%。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17.
A model for optimization of the long-term breeding population size by considering genetic gain, relatedness, time and cost components was developed for the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etween the breeding and testing populations. The group coancestry and the average breeding value for the breeding population were merged into a joint index, known as group merit. The size of the breeding population was regarded optimal when the annual increase in group merit was maximized at a budget constraint. A study scenario with a balanced selection and parameters suitable to northerly conifers bred in a multipopulation design was applied. The optimum breeding population size ranged between 30 and 70. High heritability, more efficient breeding strategy, high additive variance at mature age, low annual budget, expensive testing method and a low value assigned to gene diversity favoured a small breeding population size.  相似文献   

18.
1985—1987年,浙北龙山林场松、栎混交林大山雀繁殖种群的年平均密度为每公顷0.85对,明显高于纯马尾松林的0.57对(t=3.50,P<0.05)。1987年招引区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顷1.48对,分别比同期混交林和纯林内的密度高2.6倍和3.4倍。通过分析大山雀的繁殖生物学,雏鸟食物中松毛虫比率并结合松毛虫种群密度变化,估计在松毛虫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大山雀对越冬后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约为0.29%,而在松毛虫种群密度低的年份,捕食作用则增加11.24倍,招引区内捕食作用增加29.19倍。  相似文献   

19.
2005-2006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079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152 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0%;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4.439 3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7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9.509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2%.由于放牧、采药的影响,川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在川金丝猴的实际栖息地内,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811 9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072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8%;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6.920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96%;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1.235 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