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西草原的十字花科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如特用油料植物播娘蒿等.作者对川西草原所产播娘蒿及其近缘植物种子油中的亚麻酸含量作了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在播娘蒿及其近缘高亚麻酸植物中,播娘蒿的亚麻酸含量约为37.01%,其适应力较强,引种后产量较高,有较好的利用前景.不同地区分布的播娘蒿群体中,川西草原产播娘蒿的亚麻酸含量较高,引种后生育较正常,种子产量较好,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进一步的测试表明,播娘蒿的亚麻酸主要是α-亚麻酸,有的群体的含量达37.62%.以上有关研究结果系首次报道,可供开发播娘蒿资源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川西草原植物资源播娘蒿亚麻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草原的十字花科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如特用油料植物播娘蒿等。作者对川西草原所产播娘蒿及其近缘植物种子油中的亚麻酸含量作了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在播娘蒿及其近缘高亚麻酸植物中,播娘蒿的亚麻酸含量约为37 01%,其适应力较强,引种后产量较高,有较好的利用前景。不同地区分布的播娘蒿群体中,川西草原产播娘蒿的亚麻酸含量较高,引种后生育较正常,种子产量较好,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进一步的测试表明,播娘蒿的亚麻酸主要是α-亚麻酸,有的群体的含量达37 62%。以上有关研究结果系首次报道,可供开发播娘蒿资源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草学》2003,(1)
  相似文献   

4.
播娘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播娘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体细胞染色数目为2n=28,种子含油量为44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922%,亚麻酸占3813%。播娘蒿不仅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农艺性状,且有一定丰产潜力。播娘蒿在工业用油和医药保健方面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25℃、4℃不同温度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EMS诱发播娘蒿突变。结果表明,播娘蒿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和幼苗高度均随EMS浓度的提高而降低;且EMS在4℃时较25℃时对种子影响较小。EMS诱变播娘蒿的适宜浓度在10%和20%之间。  相似文献   

6.
播娘蒿不同生育期鲜草产量与营养价值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野生播娘蒿不同生育期的鲜草产量及营养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的鲜草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未抽苔期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最高,且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下降;开花期鲜草产量和营养价值均较高,是播娘蒿的最佳刈割期.播娘蒿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低于苜蓿,而粗蛋白含量高于黑麦草,营养化学类型基本为N型,是一种品质较好的饲草.  相似文献   

7.
播娘蒿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4℃低温暗处理24 h的播娘蒿愈伤组织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来源材料,采用B5、Km8p、MS 3种培养基进行液体浅层静置培养原生质体,获得了愈伤组织并分化成苗,建立了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低温暗处理利于获得高产率高质量的原生质体;5%纤维素酶 0.5%离析酶 5 mmol/L MES酶解16 h,是最佳的酶解处理;B5培养基取得了较好的原生质体培养效果;MS 6-BA 2.0 mg/L NAA 0.2 mg/L AgNO31.7 mg/L为最佳分化培养基;MS IBA 0.5 mg/L NAA 0.5 mg/L为最佳的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播娘蒿幼蕾和花序轴的组织培养和再生植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播娘蒿幼小花蕾在附加有15mg/LNAA、05mg/L6-BA和01mg/LKT的MS培养基中,培养两周即形成05cm2大小的愈伤组织块,出愈率达83%。继续培养两周转至附加有2mg/L6-BA、05mg/LKT和02mg/LNAA的MS分化培养基上,2~3周后出现绿色芽点,继续培养2周即可得到分化小芽。播娘蒿花序轴在附加有2~6mg/L6-BA、05mg/LNAA的MS培养基中,培养5~6周也都能分化出芽,但最佳培养基为4mg/L6-BA、05mg/LNAA。分化小芽转至附加05mg/LNAA或05mg/LIBA的1/2MS生根培养基上培养2~3周均能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9.
试论草地的补播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卫国 《草业科学》1990,7(2):57-59
  相似文献   

10.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物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寒地鸭茅引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尚无鸭茅栽培种,1985年以来,在三江平原寒冷地区进行了鸭茅引种试种。结果表明,从日本引入的5种品种中两个早熟和キタミドリ和ホクレン改良种已在八五三农场正常生长发育7年,但在佳木斯却未能正常越冬。初步认为,鸭茅引入寒冷的黑龙江省是有可能的,但还须对其限制因子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鸡与鸭饲料氨基酸消化率测定值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应用排空强饲法及石岐杂公鸡、樱桃谷公鸭分别测定定了5种饲料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结果表明:除玉米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外,其余饲料的大多数氨基酸消化率在鸡和鸭之间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在32小时收粪时间里,鸭的内源氨基酸排出量明显比鸡多;内源氨基酸对鸡和鸭的饲料氨基酸真消化率都有影响,影响大小随蛋白质含量高低而异,一般饲料蛋白质含量越低的饲料两者相差越大。而内源氨基酸排出量对鸭饲料,尤其对低蛋白含量饲料的氨基酸真消化率的影响比鸡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丝素/柠檬酸防皱整理棉织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pH值影响整理效果出发,分析用丝素、柠檬酸、丝素/柠檬酸复配分别整理棉织物后,对棉织物白度、撕破强力、折皱回复角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复配比单一整理剂的整理的效果好,丝素与柠檬酸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两者复配可改善棉织物的抗皱性,且白度、强力保留率及手感等均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白草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黄土区白草群落6月和7月的生物量,测定结果:6月和7月地上生物量分别为90.97g/m^2和95.02g/m^2,地下生物量为324.00g/m^2和452.61g/m^2。地上生物量积累很少,地下生物量积累较多,该现象决定于白草生长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5.
祁连县草地毒草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祁连县毒草密度和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祁连县主要毒草为棘豆和狼毒,危害面积达16.18×104hm2,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6.09%,严重威胁到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用安装真胃瘘管体重 370kg的 4头阉牛 ,按 4× 4完全拉丁方设计 ,用KB 1型自控大型呼吸测热室 ,研究真胃灌注不同水平棕榈油 (10 0 g/d、2 0 0 g/d、30 0g/d和 0 g/d)对能量、蛋白质转化效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1)真胃灌注棕榈油显著降低HP/ME ,并以灌注 2 0 0 g最低 ,分别比对照组、10 0 g和 30 0 g组低 12 76 % (P <0 0 1)、6 53% (P <0 0 5)和 0 48% (P >0 0 5) ;(2 )真胃灌注棕榈油的平均Kf值比未灌注组增加 50 91% (P <0 0 1) ,灌注 2 0 0 g和 30 0 g组的Kf值高于 10 0g组 (P <0 0 5) ,但 2 0 0 g组与 30 0 g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3)与未灌注组相比 ,真胃灌注棕榈油可使能量、脂肪和蛋白质沉积量显著增加 (P <0 0 1)。真胃灌注 2 0 0g组的能量沉积最高 ,分别比对照组、10 0 g组和 30 0g组提高 7 16MJ/d(P <0 0 1)、3 82MJ/d(P <0 0 5)和 0 2 8MJ/d(P >0 0 5)。脂肪沉积量分别提高 172 35g/d(P <0 0 1)、92 0 8g/d(P <0 0 1)和10 54g/d(P >0 0 5)。 (4 )真胃灌注棕榈油可显著提高氮沉积 (P <0 0 5) ,沉积氮 (RN ,g/d)或可消化氮 (DN)转化为RN的效率 (% )与棕榈油灌注量 (X ,g/d)均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RN(g/d) =5 0 1 0 0 1X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曹阳  徐兴耀 《蚕业科学》1997,23(4):202-206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口服补液盐(ORS)对地塞米松驴应激模型防治作用实验,初步证明ORS有防治应激作用。为了更进一步证实其作用,进行了ORS防治4次猪运输和3次羊运输应激实验,结果证明予饮ORS液比常水对猪运输应激发病率减少了10%~18%,发病死亡率减少了0~23.1 %;对羊发病率减少了4.6%~6%。运输前和运输后2个月称重表明,猪羊饮ORS液较常水具有增重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开展2次试验,研究大鼠作为生长猪饲料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测定的模型动物的可行性和灵敏性.试验1选用30只6周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体重140-160g),随机分成2组.同时选用10头大白×长白公猪(平均体重40kg),随机分成2组.2组大鼠和2组生长猪分别采食含不同品质血粉(Batch干燥法加工的血粉或Ring干燥法加工的血粉)的半纯合饲粮.试验2的设计同试验1,但试验饲粮为含生大豆或热处理大豆的半纯合饲粮.2次试验的预试期和正试期均各为7d.在正试期最后1天,将大鼠和猪屠宰,采集回肠末端食糜,测定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结果显示(1)不同品质血粉的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存在极显著(P<0.001)的差异.但是,氨基酸(除丝氨酸外)回肠末端消化率在大鼠和生长猪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品质大豆的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存在极显著(P<0.001)的差异.但是,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在大鼠和生长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对于测定生长猪血粉和大豆的氨基酸回肠末端消化率,大鼠似乎是较为合适的模型动物,但对此尚需开展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