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6种乌头属植物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芸  乔永刚  吴玉香 《草地学报》2012,20(2):352-357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16种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的亲缘关系,并计算物种间的核型进化距离,以期为该属的分类提供一个新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卷毛蔓乌头(A. ciliare DC.)与弯枝乌头(A. arcuatum Maxim.)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71),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0029),亲缘关系最近;狭盔高乌头(A. sinomontanum var.angustius)与松潘乌头(A. sungpanense Hand.-Mazz.)核型似近系数最小(0.3531),核型进化距离最大(1.0411),亲缘关系最远;在16种乌头属植物中,二倍体物种与四倍体物种表现出较远的遗传距离,核型分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并不完全相符。本结果将为乌头属植物资源利用、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天然草场有毒植物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肃省位于我国内陆,黄河、长江的上游。地理位置N32°36′~42°27′,E92°10′~108°43′,境内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据调查资料表明,甘肃省分布的种子植物约203科,993属,3 867种,其中草场植物约2 303种,分属155科743属。这些植物的70%可作为牧草。 甘肃省有160万hm2天然草场。近20年来草场的退化现象比较显著。初步估计退化面积已达全省草场总面积的60%以上。草场退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毒害草的比例增加。如何有效地控制毒草蔓延,减少其对畜牧业和草场所带来的损失,是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确保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1 甘肃省草场有毒植物种类 甘肃省草场的主要有毒植物约有78科187属312种(不包括栽培种和仅对家畜有机械性伤害的种),其中重要有毒植物有46种,分属17科26属。对甘肃天然草场危害较严重的主要为瑞香科的狼毒,豆科的黄花棘豆、甘肃棘豆、小花棘豆,禾本科的醉马草和壳斗科的栎属植物。棘豆和栎叶列于我国“三大灾害毒草”之内。 除上述重要有毒植物外,对甘肃省草场影响较大的有毒植物还有毛茛科、大戟科、杜鹃花科、麻黄科、马桑科、龙胆科、豆科黄芪属、百合科萱草属、藜芦属等科、属以及蕨类和裸子植物门的某些植物。豆科植物中黄芪属植物目前被确认有毒的为17种,甘肃省分布6种,直立黄芪的栽培种沙打旺具低毒,虽作为饲草,但应避免单喂。 2 有毒植物的分布 有毒植物种的分布与生境条件相关。据粗略统计,草场植被中草甸草场的有毒植物种类最多,占草场有毒植物种总数的42%;灌丛草场占11.7%;草原草场占3.1%;荒漠仅占1.8%。其余的分布在林下、沼泽、浅水、村庄周围和田间。各类草场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如下。 2.1 亚高山草甸草场有黄花棘豆、甘肃棘豆、紫云英、披针叶黄华、乌头、铁棒槌、露蕊乌头、北乌头、甘青乌头、泽漆、大戟、狼毒、山莨菪、黄花蒿、烟管头草、额河千里光、醉马草等。亚高山草甸分布在甘肃省天水、临夏、甘南、定西的岷县、漳县以及祁连山区海拔2 000~3 500 m地带。  相似文献   

3.
西藏草地有毒植物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收集和实地调查结合的方法对西藏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草地有毒植物共计178种,分属51科,113属;其中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毛瓣棘豆(O.Sericopetala)、茎直黄芪(Astragaluo Strictus)、直立黄芪(A.absurgens)、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伏毛铁棒锤(Acontium flavum)、露蕊乌头(A.gymnanodrum)、工布乌头(A.kongboense)、铁棒锤(A.pendulum)等有毒植物的分布较广、危害较大。并针对西藏草地主要有毒植物防治方法及利用价值进行定位,提出了牧民认知-放牧管理-毒草监测-开发利用四位一体的毒草防治利用及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疯草中毒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疯草(locoweed)包括棘豆属(Oxytropis sp.)和黄芪属(Astragalus L.)若干有毒植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毒草。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疯草中毒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疯草有毒成分、动物疯草中毒机理、疯草中毒预防等的研究方面。在疯草中毒预防方面,先后采用了人工挖除、放火焚烧、化学药剂灭除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从保护草原生态角度来看上述方法并不可行。疯草具有抗旱、抗寒、繁殖力强、分布密度大、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特定草原生态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牧草资源。现将疯草中毒防治…  相似文献   

5.
蒺黎科骆驼蓬属(Peganum L.)植物,全世界有六种,分布于旧大陆温带地区。我国目前发现有欧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 Bunge.)和P.harmala L.var.multisecta Maxim.三种,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骆驼蓬为干旱地区的一种野生植物,生于道旁、荒原、山坡、盐碱滩等处。性味辛苦、凉,有毒。民间用于治疗咳嗽气短、风湿痹痛、皮肤瘙痒、无名肿毒等。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高原露蕊乌头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乌头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约有36种可供药用,常用的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铁棒锤等,临床可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等。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odrum Maxim)是乌头属植物露蕊乌头亚属的仅有种,在化学分类上有特殊的意义,全草可供药用,广泛分布在西藏、四川西部、青海、甘肃南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新疆天然草地主要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以及毒害草防除技术。新疆天然草地约有有毒植物24科81种,主要为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 L.)、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马先蒿(Pedicuaris)、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橐吾(Ligularia)、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这些毒害草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甸和高寒草原以及水源附近等,毒害草的迅速蔓延,造成草地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单一化,可食牧草急剧减少、优良牧草产量下降。有效控制毒害草的蔓延,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是关键,这需要构建以生态治理为核心、化学和机械防控为补充的毒害草综合防除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14种我国主要有毒蜜源植物和辅助有毒蜜源植物及其花粉形态。它们是:乌头、博落回、苦皮藤、雷公藤、昆明山海棠、油茶、狼毒、早莲木、八角枫、羊踯、醉鱼草、胡蔓藤、曼陀罗、藜芦。文中除有花粉形态描述外,还有根物所含化合物等。  相似文献   

9.
为收集优良的草坪种质资源,对北京地区野生早熟禾属(Poa L.)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北京共有早熟禾属植物20种1个亚种,其中7个种及1个亚种为新分布,西部和北部山区早熟禾属植物物种分布较为丰富,尤其是东灵山、百花山、海坨山及喇叭沟门。从垂直分布看,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为广布种,从平原到高海拔地区均有分布。硬质早熟禾(Poasphondylodes Trin.)在低山区常见,其他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的地区。通过研究23份来自不同居群的草地早熟禾花序特征,发现不同居群的花序性状间存在较大的变异,花序基部最短分枝长的变异最大,花序小穗数次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及其放牧家畜中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草地资源大国,天然草地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也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和牧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天然草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对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得我国天然草地长期处于过度利用状态,造成草地退化,进一步引发有毒植物等生物灾害多发、频发,可食牧草种类和产量锐减,生物多样性失调及生态环境恶化。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与分布,介绍了有毒植物给目前我国天然草地以及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危害,针对疯草类有毒植物、乌头属有毒植物、橐吾属有毒植物、瑞香狼毒、醉马芨芨草、紫茎泽兰6种危害较为严重的有毒植物的毒理学与中毒病及其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对未来在有毒植物中毒的防控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我国草原牧区放牧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病综合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