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阳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害在掖单13和海试16品种上满足高斯模型z=a/t^0.5EXP((bx^2+cxy+dy^2+ex+fy)/t),其中z是田间任意一点(x,y)处玉米植株上病斑个数,单位个;t是弯孢菌生长时间,单位d;x是东西方向距离菌源中心的距离,单位m;y是南北方向距离菌源中心的距离,单位m;a、b、c、d、e和f是经验系数。该模型预测,在有菌源条件下,该病在1个月、2个月和整个生长季最远传播距离分别为18 m,26 m和45 m;在条件适宜时,该病的最佳防治时间是距离菌原中心6 m处约在0-3 d;12 m处约在0-13 d;18 m处约在0-25 d;24 m处约在0-40 d。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的时空动态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接种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空动态,对其动态数据利用SAS软件构建该病害传播动态的逻辑斯蒂-高斯模型:1/x(1,y)^2=a√t(e^-bt c)e^3(y-dt)^2/t。此模型推导表明,该病在接种发病后1个月、2个月、整个生长季最远传播距离分别为20m,35m,50m;在条件适宜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传播速度为0.5m/d;菌源中心有100个左右病斑时,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最佳防治时间是8m处小于12d,14m处小于30d,20m处小于42d。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调查初报徐德坤,王琪,殷秀东,刘向元,杜国锋(临沂市植保站276001)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oulariaLunata(Walk.)Boed.俗称拟眼斑病。据报道,该病在欧洲、美洲、亚洲及非洲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可造成六成以上... 相似文献
4.
5.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2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室内人工接种、田间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种3262、沈9728和丹3034对弯力叶斑病具有较稳定的抗性,适合在葫芦岛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新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性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主要玉米病害.国内外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寄主方面主要侧重在抗病性、抗病性遗传及品种抗病性鉴定上。在我国,普遍缺少高度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抗病基因也不清楚,目前主推的品种遗传基础过窄,是寻找多抗品种的主要障碍.在病原菌方面,我国以新月弯孢菌气生变种(Curvularialunata)危害玉米为主,该病菌致病性和产毒能力都很强,不同地区的病菌菌株存在致病力的差异,但其遗传背景和相互关系尚需深入研究。该病害蔓延快,危害重,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7.
8.
9.
10.
对新月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孢子萌发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6~8为最适pH值;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方式及培养时间对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产毒能力的影响,分析了毒素对萌芽期不同指标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改良的Fries培养基产毒能力较强;连续震荡培养有利于弯孢菌产生更多的毒素;新月弯孢菌产毒的最佳时间为15天。将提取的粗毒素稀释50、100、200倍处理玉米种子,萌芽率和根长长度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极显著,而芽长长度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了玉米弯孢菌胞内及胞外黑色素,并分别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研究了黑色素的性质;采用黑色素抑制实验研究了黑色素在玉米弯孢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黑色素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光谱扫描没有极值,吸光值取对数后对波长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说明该实验提取的物质确实是一类黑色素类物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菌株CX-3胞内与胞外黑色素红外光谱图有一定差异。玉米弯孢菌胞内黑色素以DHN为主,胞外是DOPA;初步证明DHN黑色素在病菌侵染感病玉米叶片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侵染不同抗性品种后,寄主叶片防御酶系和PR蛋白活性的变化及叶片汁液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影响,研究发现:PAL,PO,SOD和β-1,3-葡聚精酶在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PR蛋白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抗性机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木质素可能是在病菌侵染初期发挥抗侵入的作用。抗病品种叶片汁液可能含有抑菌物质,病菌侵染有利于刺激这种物质抑菌作用的提高,在抗病品种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以分生孢子萌发法和生长速率抑制法比较了5种杀菌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Boed)Wakker)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同种杀菌剂不同系列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且同种杀菌剂对分生孢子与菌丝毒力作用不同。分生孢子萌发试验中,百菌清、退菌特、多菌灵、粉锈宁和代森锰锌的EC50分别为0.171,0.064,0.241,0.193和0.591mg/mL;生长速率抑制试验中,百菌清、退菌特、多菌灵、粉锈宁和代森锰锌的EC50分别为0.094,0.039,0.026,0.284和0.159mg/mL。 相似文献
16.
以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阻为指标,测定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毒素对马唐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100%,但对稗草、狗尾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小.在供试植物出苗3 d后喷施毒素,发现对马唐幼苗有致萎活性,但对出苗7 d的幼苗没有作用;对稗草、狗尾草幼苗无毒杀作用.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