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基于形态学、菌丝细胞核荧光染色、菌丝融合群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北京地区引起草莓根腐病的丝核菌进行了鉴定。2014年从北京市昌平区温室草莓根腐病病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的3个代表菌株,经形态学和细胞核荧光染色,确定均为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 BNR),且与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菌株发生菌丝融合,菌株CP-Z的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丝核菌属的有性型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AG-A融合群 4个菌株的相似性达100%。菌株CP-Z接种草莓根部,引起根系变黑、腐烂,植株死亡,从接种发病的根部可重新分离到双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AG-A融合群引起草莓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5℃~28℃。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种类及筛选防治丝核菌根腐病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细胞核荧光染色、菌丝融合群测定以及rDNA-ITS的序列分析,对北京和河北承德地区的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丝核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北京地区的丝核菌为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BNR),属于融合群AG-A;河北的丝核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于融合群AG-4。氟啶胺、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戊唑醇、咯菌腈、氟硅唑对2种丝核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_(50)值为0.063 9~2.485 7μg/mL,抑霉唑的抑制作用较差,EC_(50)值为9.966 8~11.236 8μg/mL。同一种杀菌剂对不同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噻呋酰胺、戊唑醇、氟硅唑、咯菌腈和抑霉唑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双核丝核菌。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草莓丝核菌根腐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莓腐霉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正>近年来草莓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其病害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叶部病害和根腐病逐年加重,成为该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草莓腐霉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和茎基部,造成死棵现象,发病速度快,随着浇水短时间内可造成整行死亡,严重时整个草莓大棚被毁灭。病原菌鉴定是病害有效防控的基础,但目前尚未见关于草莓腐霉根腐病病原  相似文献   

4.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紫英  康艳萍  袁斌 《植物保护》2008,34(5):163-165
近年来在江西省宜春地区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草莓的土传病害,经显微镜直接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田间病害调查,鉴定该病害为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 C.J.Hickman),属于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该病发生是由于疫霉菌侵染所致。通过对宜春地区草莓种植园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为20%~40%,严重时达50%,平均每667m2减产30%~50%。  相似文献   

5.
0 引言 近年来,在草莓'甜查理'等品种上出现一种新病害,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红色,后期全株萎蔫.2019年课题组对采自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草莓红叶病样进行分离,初步鉴定为类拟盘多毛孢真菌.经与国内已报道危害草莓的类拟盘多毛孢真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1-5]比较,结果发现课题组分离的...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莓根腐病是草莓根部重要病害,已经成为草莓产业发展的瓶颈。2014年,对山东省青岛市几个主要草莓种植基地的草莓根腐病进行了调查,并在室内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有棒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中,棒形拟盘多毛孢菌引起草莓病害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为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是北京市特色优势果品之一,为北京农民增收,区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众多,是较难防治的草莓病害。据报道,引起草莓根腐病常见的病原菌有镰刀菌属(Fusarium)、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疫霉属(Phytophthora)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1]。  相似文献   

8.
<正>草莓(Fragria ananassa Duch)是蔷薇科草莓属植物,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1]。随着草莓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设施栽培特殊环境及草莓的连茬种植,导致草莓根腐病逐年加重,对我国草莓产量增长和品质提高造成了严重威胁 [2-3]。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复杂多样,2021年科研人员在对山东草莓主产区山东潍坊、济南历城等地的草莓根腐病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北京市生菜链格孢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检测,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结果显示,从生菜病样组织中分离到2种病原菌共18株,形态学鉴定结果为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和万寿菊链格孢A. tagetica,分离比例分别为55.6%和44.4%,且二者均能单独侵染生菜根部,前者致病力较后者强,亦能复合侵染。对致病菌株进行GAPDH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并建立了基于GAPDH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因此证实北京市生菜链格孢根腐病是由芸薹链格孢和万寿菊链格孢复合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商丘市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草莓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由于大规模连作栽培,导致草莓病害逐年增加,根部病害尤为严重。草莓根腐病是最常见的根部病害,目前已发现的病原菌种类有20多种(张悦丽等,2015)。各地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并不相同,如北京市昌平区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尖孢镰刀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柴胡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oot rot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of Bupleurum chinense DC..Pure isolates from host tissues were obtained.The results of pathogenicity test,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ITS sequ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isease was caused by 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12.
龙血树根腐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该病引起植株地上叶片由黄色变为褐色,根部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木质部表面有白色的霉层,维管束呈红棕色坏死,后期病根褐色腐烂。从发病的植株根部分离、纯化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培养性状观察和rDNA-ITS序列的分析鉴定表明,引起龙血树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  相似文献   

13.
豇豆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豇豆营养价值较高,且在改善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劣、栽培管理不当、抗病品种缺乏等原因,使得豇豆根腐病发生严重,现已成为制约豇豆生产的重要土传病害。目前,国内外已报道可引起豇豆根腐病的镰孢菌有11种,如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孢F. oxysporum、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等(https://nt.ars-grin.gov/fungaldatabases/),但是对茄病镰孢种下专化型  相似文献   

14.
甘薯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柯赫氏法则验证技术,对引起内蒙古甘薯根腐病的腐霉菌进行了鉴定。2012年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薯种植区采集的病样中分离获得45个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其中43个菌株为Pythium ultimum var.ultimum,分离频率高达95.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回接后观察到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并从发病根部重新分离到初始接种的腐霉菌株。腐霉菌引起甘薯根腐病在内蒙古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又名油安草,艾菊,属于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亚灌木,是地中海一带的重要景观植物。因其香味浓郁,被应用于香水、香皂、空气清新剂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中;该植物在医药方面还具有催经活血、利胆降压和抗癌等药理作用[1]。近年来,广西百色市大量种植迷迭香,但在种植区普遍发生一种根茎部病害,造成植株根茎部腐烂,最终全株干枯死亡。每年5~9月份高温多雨季节,一般田块发病率为5%~10%,严重时发病率达40%,给迷迭香的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国外曾报道Armillaria,Phytophthora和Rhizoctonia均可引起迷迭香根部病害[2],但目前国内对迷迭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上,未见有关病害的报道。本文对迷迭香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为研究该病害的发病流行规律及制定病害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