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子光  孙军伟  张珂  孟丽梅 《山西农业科学》2020,48(7):1051-1053+1060
利用2005—2018年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试结果,分析了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推进,产量水平整体表现为不断提高,小麦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数表现为逐渐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株高与最高群体随年份的推进整体起伏不大,呈基本稳定的态势;反映旱肥小麦品种品质的指标湿面筋随年份的推进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稳定时间随年份的推进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小麦品种的抗旱性随年份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可能是育种人员着重提高品种的产量而对育成品种的抗旱性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2.
项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79-16081
采用1982~2006年我国年种植面积在6666.7hm2以上的小麦品种数据,从性状供给和需求2个方面对小麦品种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各性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民对品种的产量性状需求仍是最主要的需求;农民对品种的粗蛋白含量的性状需求与供给无显著差异,对各种抗病性的性状需求近年有低于性状供给的趋势;各时期农民对全生育期的性状需求小于性状供给。而对株高的性状需求则较大。  相似文献   

3.
近10 a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性状的变化规律,以近10 a来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区域试验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参试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为黄淮麦区旱肥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品种育成年份的推迟,成熟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年延迟0.327 4 d;抽穗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年延迟0.462 5 d;株高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623 2 cm;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0.635 6 d;灌浆时间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263 4 d。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与灌浆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从大到小排序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到0.538 8;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小,通径系数为0.392 8。  相似文献   

4.
<正> 魏县属黄淮海冬麦区,地处黑龙港流域,旱、薄是小麦生产的两大障碍因素。全县47.5%的耕地无灌溉条件。而且土壤瘠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低于国家土壤分类5级标准的面积分别占46.8%、50.4%和53.4%,氮磷失调面积占79%。全县60万亩小麦,旱薄地麦田就占28万亩。悠久的旱薄地小麦种植史,造就了我县的旱薄地种植技术。我们针对旱薄特点,  相似文献   

5.
6.
7.
定义品种标准化主成分间的欧氏平方距离为遗传距离,采用类平均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96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6.0时,供试的96份资源可划分为5个类群,表明地理分布对小麦种质遗传差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两者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认为冬小麦杂交亲本应在遗传距离较大的类群间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对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和大面积推广品种的农艺性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份的推移,农艺性状中的株高、穗下节长、脖长、旗叶长呈下降趋势,而旗叶宽、旗叶面积和穗长呈上升趋势。产量性状中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则随着品种审定年限的延迟表现为增长趋势。通过对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可知,旗叶面积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长与旗叶长、旗叶面积和株高呈极显著正向关,而与产量和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株高、穗下节长和脖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但沉淀值较低(26.7 mL);除沉淀值和粉质参数外,其它品质性状年际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查地区生产的小麦属硬质、高蛋白质、中强筋产品;该区域具有生产高筋、强筋小麦的潜在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推广,以提高小麦商品粮的质量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区食品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物品种性状演变规律—逆序系数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记录关中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主栽小麦品种基本农艺性状,对其开花期、株高、穗下节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小麦品种开花期有趋早倾向,株高降低明显,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都有显著提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在农艺性状方面有着显著的遗传差异,在同一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并没有完全归到一类,说明在品种选育过程中,育种家一直都很重视品种类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82~2006年我国年种植面积在6666.7hm^2以上的小麦品种数据,从性状供给和需求2个方面对小麦品种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所涉及的小麦品种性状包括产量潜力、品质、抗病性、全生育期和株高。其中,产量潜力选取所研究品种的区试产量;品质为区试及相关机构对该品种粗蛋白含量的测试结果;抗病性选取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四大病害来分析,抗病性分为2级,即1为抗,2为不抗。研究所采用的供给性状是指当年农民生产上可供选择的所有品种性状指标平均值,用生产上所有6666.7hm^2以上品种性状指标的简单平均值来表示;需求性状是指当年农民生产上所种植的所有品种性状指标的面积加权平均值,使用农民生产上种植的所有大于6666.7hm^2的品种性状指标的面积加权平均值。结果表明:①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产量潜力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1982~2006年间全国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增加了44.7%,由1982年的4549kg/hm^2,增长至2006年的6111kg/hm^2。与此同时,农民对品种的产量性状需求仍是最主要的需求。所有年份面积加权平均产量潜力均大于简单平均产量潜力,1982—2006年间产量潜力的面积加权平均值年均增长率达1.3%,高于简单平均值。②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品质显著提高,1982~2006年间小麦品种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6个百分点。然而,农民对小麦品种粗蛋白性状的需求并未显示出与供给的显著差异,小麦品种粗蛋白含量的简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并无显著差别。③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抗病性显著增强。20世纪80和90年代品种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均显著提高,但2000年以后这些病害的抗性均未出现明显改善。而且,近年来农民生产上所种植的品种对抗病性的性状需求显著低于品种的性状供给。说明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农民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性状需求并不是最优先考虑的。④我国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全国小麦品种的平均生育期由1982~1985年间的209d减少为2001~2006年的202d。但农民并未对品种生育期性状表现明显需求,各时期生育期性状的加权平均数均大于简单平均数。⑤农民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的株高明显降低,1982—2006年间全国小麦品种的平均株高降低了11.4cm。同时,农民对品种株高性状的需求仍然较大,各时间阶段小麦品种的面积加权平均株高均低于简单平均株高。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小麦品种演变及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东省1949年以来9次更换的部分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规律及相关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逐步提高,株高矮化;主要性状在演变过程中对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从20世纪50年代的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株高,演变为现代品种的千粒重>穗粒数>成穗数>株高;产量结构渐趋合理,产量潜力得到很大提高;株高、主穗长等性状遗传力较高;产量潜力的遗传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演变过程中性状遗传改良规律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通过两种途径来提高小麦的生产力水平,一是品种遗传改良;二是改善小麦生长的农田环境条件。前一途径在小麦的增产中占了较大的作用。在小麦品种演变过程中,生物学与光合生理学性状发生着遗传改良。比较明显的是植株高度降低和收获指数增加,而生物学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并没有发生明显地改变,光合器官叶片细胞结构日趋复杂,但是单位叶面积光合性能并没有得到显著地提高,氮运转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除了仍然以抗病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以外,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抗性育种、抗旱生态育种、植物营养高效育种和高光效育种等将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连续21 a河南省小麦春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小麦新育成弱春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推延,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灌浆时间、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灌浆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黄淮冬麦区旱肥组10个参试品系为材料,对不同品系的生育期、茎蘖动态、抗逆性状、产量性状等指标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衡06-6632产量最高,每亩达583.7 kg,比对照增产显著,综合农艺性状较好,产量结构合理,建议升入生产试验;阳光818平均亩产567 kg,居第2位,烟农836平均亩产565.8 kg,居第3位,这2个品系比对照增产较显著,综合抗性较好,熟期较早,建议进行第二年的区试.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50~2006年间种植过的312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江苏省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2a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种子产量随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52年的765 kg/hm2增加到2006年的4 714 kg/hm2,56 a来增加3 3 494 kg/hm2,平均每年增加73 kg/hm2.随着产量的增加,株高显著降低;千粒重显著增加,且在35~52 g的范围内波动;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显著上升;湿面筋含量变化不显著;生育期有所提前,中早、中熟品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春冬性有所加强,形成了淮南麦区以春性、偏春性品种占主导地位和淮北麦区以弱冬性品种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1996 ̄1997年在点播选种条件下比较了克字号小麦5个时期的品种若干性状,其演变规律是:植株变矮,单株产量,株粒数,千粒重增加,穗长,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变化不大;蛋白质含量表现高低高的V形趋势。不同年代克字号小麦高产,高蛋白品种的选择结果表明,90年代的选择率最高,分别为28.6%和42.9%,说明90年代我所在品种选育上,基本实现了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从克字号和小麦品种演变趋势和关联度分析可以明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1—2015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旱地小麦区试年份的推进,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茎变少,生育期缩短,产量、穗粒数、穗数逐渐提高,千粒质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穗粒数、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