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5—2018年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吴忠市、中卫市和石嘴山市4个市12个区县采集马铃薯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和基于rDNA-ITS与EF-1α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真菌菌株347株,其中230株镰刀菌属真菌菌株引起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这些镰刀菌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这5种镰刀菌分别为67、29、50、39和45株,分离频率分别为29.13%、12.61%、21.73%、16.95%和19.56%;这5种镰刀菌的致病性有差异,其中接骨木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发病率分别为91.81%和99.99%,病情指数分别为69.56和82.23,均高于其它3种镰刀菌,是引起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小麦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年我省小麦发生一种新病害,该病麦苗不表现症状,但到开花前后麦株突然青枯死亡,减产30一80%,重则颗粒无收。患病植株基部发黑随同根系腐烂,自1983—1987年,作者从病田广泛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分离培养获得3种镰刀菌(Fusarium Spp),经接种试验,证明该病是由一种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引起的,用麦粒培养能大量形成镰刀形分生孢子,但在PDA培养基或病株上不形成、黄色镰刀菌以菌丝在病基部扩展蔓延、引起基部组织腐烂,并形成小孢子在田间越夏,以后随田间耕作,腐烂组织破碎,小孢子随之扩散土中,当冬季小麦播种后,小孢子萌发侵入麦苗基部以菌丝潜伏越冬,到开花期引起小麦死亡。 通过与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一年轮作、药剂拌种、木霉生物防治等措施均有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烟草镰刀菌根腐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烟草根茎病害,在我国危害程度正在逐年加重。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主要的烟草根茎病害,严重影响了烟草的品质和产量,制约了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科学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从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生与为害、病原学特性及致病机理、诊断和鉴定方法、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种类、分布情况及群体遗传特性,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福建省各马铃薯产区的90株黑胫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etitive sequence-PCR,Rep-PCR)方法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引起福建省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包括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胡萝卜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帕曼蒂氏果胶杆菌P. parmentieri、P. polaris和达旦提狄基氏菌Dickeya dadantii。对90株菌株的Rep-PCR检测得到47多态性条带条,多态性比率为100.00%。按采集地区将菌株划分为8个群体,其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48,有效等位基数平均为1.3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7,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0.26,多态...  相似文献   

5.
尖孢镰刀菌及芬芳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镰刀菌属(Fusarium)美丽组(Section Elegans)中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芬芳镰刀菌(F. redolens)2种菌的遗传差异性和亲缘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2种菌的35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筛选的15条引物对35个供试菌株共扩增出23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20条,平均多态性比率为95.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为14.7条。聚类结果和遗传相似系数分析显示,35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06~0.935,平均为0.661。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3时,供试的35株镰刀菌可明显的分成2个ISSR类群(IG),其中IGⅠ包括1~23号菌株,全部为F. oxysporum;IGⅡ包括24~35号菌株,全部为F. redolens。ISSR类群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IGⅠ中23株F. oxysporum间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20,IGⅡ中12株F. redolens间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17),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不存在相关性。而同一类群中,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大蒜根系分泌物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大蒜根系分泌物对烟草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采用琼脂法培养大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测定其主要成分,研究大蒜根系分泌物对烟草尖孢镰刀菌根腐病的影响。对菌丝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的测定表明,当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浓度为1 g/mL时,其菌丝生长抑制率为30.56%,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100.00%。大蒜根系分泌物主要成份2,6—二异丙基苯酚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别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防控效果较好,其浓度为5 mmol/L,接菌21 d后其病情指数为55.00,防控效果达32.38%。大蒜根系分泌物及主要成分对尖孢镰刀菌所引起的烟草根腐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为研制含大蒜成分的植物保护剂和间作套种大蒜防控烟草尖孢镰刀菌根腐病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海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种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83份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最终获得12种病原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粘团镰孢(F.subglutinans)、木贼镰孢(F.equiseti)、新知镰孢(F.andiyazi)、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拟康宁木霉(T.koningiopsis)、卵孢木霉(T.ovalisporum)、喙刚毛球腔菌(Exserohilum rostratum)、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其中,拟轮枝镰孢分离频率占65.06%,为优势种。以拟轮枝镰孢的EF-1α、histone 3和β-tubulin基因序列为基础进行多基因家系分析,以明确海南省与内陆部分省份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海南省内菌株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海南省和内陆省份菌株之间存在高频率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8.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由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亚粘团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及双胞镰孢(F.dimerum)引起,其中半裸镰孢致病力最强。4种镰刀菌均由伤口侵染,香蕉在采收、包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机械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香蕉冠腐病原镰刀菌不存在潜伏侵染。目前利用聚乙烯袋进行香蕉常温防腐保鲜,冠腐病严重发生不仅和机械伤、温度有关,而且与袋内湿度、CO_2浓度高低也有密切的关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多脂介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高脂膜水乳剂:水为1:5:1000)浸蕉梳1分钟,防效高达90—100%。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的细胞壁蛋白粗提物作为抗原,应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建立了六株分泌抗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H1、CH2、CH3、CH4、CH5和cH6。对这些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相应六种单抗McAb1、McAb2、McAb3、McAb4、McAb5和McAb6进行专化性测定的结果表明,McAb4对环腐病菌具有亚种特异性,其它5种单抗除与环腐病菌呈阳性反应外,还与其它亚种的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细胞株CH4经体外培养传代30余代和液氮冻存5个月,其分泌抗体的滴度无明显改变。McAb4属于IgG2a亚类,其诱发的小鼠腹水抗体效价达1:2×105,CH4的染色体数为95-102条。应用ELISA夹心法,McAb4所能检测环腐病菌的最低浓度为103个细菌/毫升。检测感染环染环腐病的马铃薯汁液,稀释1000倍仍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禾谷镰刀菌混合群(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的遗传多样性,利用4对E coRⅠ和M seⅠ引物对来自陕西省19个区县的162株小麦禾谷镰刀菌菌株进行了AFLP扩增。结果表明,4对引物均能扩增出数量不等的多态性条带,最少的6条,最多的20条,大部分扩增片段在100~750bp之间。利用NTSYS-2.1软件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禾谷镰刀菌可分为两大类群,即类群A和类群B。这两大类群的分化和地理来源有明确相关性,类群A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类群B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初步判断可能与两个地区生态环境和小麦主栽品种差异有关。各类群内的菌系与地理位置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一些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明确关系,而个别菌系与地理来源间的关系尚不能完全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各菌株与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种类,在不同种植区采集储藏期和育秧期病样,描述其症状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储藏期甘薯发病可导致薯块表面腐烂的占总病薯的59.09%,端部腐烂的占40.91%;薯块带有褐色轮纹病斑的占61.36%,病斑没有轮纹或者轮纹不明显的占38.64%;发病初期薯块内部病斑浅、黑褐色的占27.27%,发病后期薯块内部形成空腔、布满白色菌丝的占72.73%;病斑带有苦味的占59.09%,病斑没有苦味或苦味不明显的占40.91%;在育秧田发病导致薯秧溃疡,表现为主茎基部呈点片发生黑色或者褐色病斑,部分有开裂。分离的病原菌能够同时侵染薯块和薯秧;病原菌单瓶梗产孢,大型分生孢子稍弯,两端钝圆,多数3~7个分隔,顶细胞钝圆,基细胞足跟较明显。其rDNA-ITS、EF-1α、β-tubulin基因序列与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和98%。初步确定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solani。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地区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致病力差异,采用重复序列PCR基因指纹(repetitive element palindromic PCR,REP-PCR)技术和薯片接种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的6个市区县的59株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对59株菌株扩增出41个清晰的条带,其中36个为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在4~10之间,平均为7.2。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4768、0.2801和0.4186,其中湛江种群多样性最高,南宁种群多样性最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59株菌株可被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划分与菌株来源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不同地区病菌种群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其中合浦种群与湛江种群致病力最强,万州种群致病力较弱。表明甘薯茎腐病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病菌种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2015年9月采自辽宁省13个地区的84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同时依据镰孢菌分离频率确定其在辽宁省玉米生态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辽宁省84个玉米穗腐病样分离物中鉴定出3个种,即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分别为67、9和8株,占79.77%、10.71%和9.52%。按照柯赫式法则,验证了3种镰孢菌代表菌株FV-39、FG-1和FP-2是玉米品种郑单958穗腐病的致病菌。拟轮枝镰孢菌为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的优势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辽东、辽南、辽中、辽北和辽西5个玉米生态区,分别占16.67%、11.90%、21.42%、10.72%和19.05%;禾谷镰孢菌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层出镰孢菌主要分布于辽中和辽北地区。  相似文献   

14.
重庆及周边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重庆及周边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种群组成及其分布,于2014—2015年在32个区县98个乡镇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采用种子健康检测法分离病原物,通过形态学特性、培养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镰孢菌种。结果表明,在获得的111个镰孢菌分离物中鉴定出10种致病镰孢菌,分别为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尖镰孢复合种、藤仓镰孢、木贼镰孢、黄色镰孢、变红镰孢、九州镰孢和茄镰孢,其总分离频率依次为38.70%、17.10%、17.10%、11.70%、7.20%、3.60%、1.80%、0.90%、0.90%和0.90%;除渝东南区域外,在其它区域拟轮枝镰孢的分离频率最高,其次为层出镰孢和禾谷镰孢复合种;对禾谷镰孢复合种分离物的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基因测序比对发现,该复合种由南方镰孢和亚洲镰孢组成。研究表明,重庆地区玉米穗腐病优势致病镰孢菌为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和层出镰孢。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明确我国发生的玉米灰斑病菌地理差异及遗传结构,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对玉米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尾孢菌特异引物对分离自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16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通过ISSR标记筛选出10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81条DNA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 000 bp之间,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19~1.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9时,供试菌株被聚为2大类群,来自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菌株各自聚为一组,在DNA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认为是2类不同的致病类群。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西南各地区玉米灰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均为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标记可揭示出玉米灰斑病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性,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药剂和抗病品种,测定12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的室内毒力、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并鉴定144份小麦品种(系)对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孢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5%氰烯菌酯·5%己唑醇的抑制率最高,EC50为0.002 mg/L,其次是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25 g/L咯菌腈和430 g/L戊唑醇,EC50分别为0.016、0.069和0.099 mg/L。12种杀菌剂拌种处理对小麦出苗、株高、根长和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出苗率影响最大,其中15%氰烯菌酯·5%己唑醇处理的出苗率最低,为30.41%。15%氰烯菌酯·5%己唑醇拌种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为70.43%;其次是430 g/L戊唑醇和25 g/L咯菌腈·37.5 g/L精甲霜灵,防治效果分别为56.34%和53.34%。在供试144份小麦品种(系)中,仅3份对小麦茎基腐病表现为中感,其余141份均表现为高感,无免疫和抗病品种。综上,目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时建议选用15%氰烯菌酯·5%己唑醇等杀菌剂进行拌种处理,但应严格控制药剂用量,以防影响小麦出苗。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真菌,于其主产地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收集铁皮石斛根腐病病株,采用平板分离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使用镰刀菌种特异性引物并结合ITS和TEF序列分析及形态学鉴定确定该镰刀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纯获得真菌117株,其中有105株镰刀菌;经分子生物学分析及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镰刀菌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m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四个种,其中层出镰刀菌在数量上具有优势地位,占总镰刀菌数的44.8%;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厚垣镰刀菌分别占总镰刀菌数的21.0%、15.2%和19.0%。在致病性测定中发现层出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并不具备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明显弱于厚垣镰刀菌,表明厚垣镰刀菌为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铁皮石斛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甘薯茎腐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甘薯茎腐病是由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 Samson et al.引起的细菌性甘薯病害,属于我国新发生病害,其蔓延迅速、防治困难,严重影响甘薯的品质和产量,已成为我国南方甘薯产区主要病害之一。文章对该病症状、病原菌分类、致病机制、全基因组测序概况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引起青海省马铃薯根腐类病害的镰刀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也是我国青海省主要的经济作物。马铃薯干腐病是镰刀菌根腐类病害中最重要的一种病害,其窖藏期发病率最高可达60%~([2]),根腐类病害已成为限制青海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形态学、EF-1α基因序列分析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引起青海省马铃薯根腐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