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武运粳30号为试验材料,探讨氮肥施用量减少20%对水稻产量、氮肥当季利用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栽培措施下,氮肥施用量减少20%未对水稻产量产生明显减产效果,对氮肥当季利用率及稻米品质有提高作用。在分蘖期减少氮肥施用量相比穗期减氮更有利于水稻稳产以及氮肥当季利用率和稻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东海县高产水稻需氮量的试验,分析了高产水稻需氮量和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从而指导当地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减少土壤负荷,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以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以黔两优58杂稻为材料,贵州省中低产稻田面积最大的黄泥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叶绿素含量、产量、植株吸收氮素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实时、实地处理水稻叶片在抽穗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高;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氮水平(N8、N12和N16);实时、实地处理水稻植株氮素吸收量在主要生育时期介于N8和N16处理之间;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与3种常规施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开展氮肥不同用法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313.05 kg/hm2)的产量、氮肥当季利用率、每公斤氮生产稻谷分别为9724.4 kg/hm2、43.8%、31.1 kg,与常规施氮(340.5 kg/hm2)相比,节氮8.1%,增产稻谷37.4 kg/hm2,氮肥利用率提高8.3个百分点,效益提高9.5%。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氮肥减量施用对巢湖流域水稻生长、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施氮量180 kg/hm2为基础,设置0、60%、80%和120%N施用量5个处理。在水稻成熟期,采集25株考种样,测定产量构成性状,并且测定每个小区籽粒产量。[结果]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2年试验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63%~1.92%和-2.36~2.57%,平均增产0.32%和0.34%,基本持平;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及表观利用率均明显提高,且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下降而增大。[结论]在当前生产水平下,在巢湖流域水稻土区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和籽粒产量影响不大,同时可明显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常熟市辛庄镇水稻种植区3种主要土壤类型的供氮水平、无氮基础生产力、水稻氮肥当季利用率,以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进行了水稻无氮基础地力产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当季水稻土壤供氮量平均为6.78kg/667m2,水稻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26.9%,土壤无氮的基础生产力平均为400.7kg/667m2。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氮肥增效剂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植株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量情况下,与单施化肥相比(RF1、RF2),化肥与氮肥增效剂配施(RF1+NS、RF2+NS)可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12.2%和8.8%。与RF1和RF2相比,RF1+NS和RF2+NS处理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显著提高了9.26和6.20百分点。综上,化肥与氮肥增效剂配施有助于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氮肥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水稻肥料投入的主要部分。中国早在1996年氮肥用量就超过了25×106t,近年来已成为氮肥用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氮肥用量的30%。近十几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的改良和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不断加大。目前,在水稻高产栽培中,氮肥(纯氮)施用量以达300~350kg/hm2,甚至高达400~450kg/hm2。氮肥的滥用更是使得稻田施氮量远远高于适宜的施氮量。过度施用氮肥会造成氮素增产效率下降、氮素利用率降低、病虫害加重、水稻生产成本提高、环  相似文献   

9.
在肥力高、低2个土壤进行氮肥减施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水稻相比,施氮肥水稻籽粒产量、穗粒数和有效穗分别提高29.9%~51.8%、10.9%和27.1%。氮素在水稻体内的累积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高肥力土壤肥料减施,水稻籽粒产量并没有显著降低,而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偏生产力和氮素内部利用率均略微提高。低肥力土壤肥料减施,水稻产量降低13.0%。尽管氮肥表观利用率只有23.9%~28.1%,但水稻当季所吸收的氮占施氮量的67.1%,这说明,施入的氮肥绝大部分被水稻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姜堰水稻土区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255.0 kg/hm2水平下,产量分别比127.5 kg/hm2处理和382.5 kg/hm2处理增加15.1%和4.5%,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4.5、14.6个百分点。在实际生产中,姜堰水稻土区水稻氮施用量应控制在255.0 kg/hm2左右,最高施用量不宜超过294.5 kg/hm2。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用量控释尿素对冬小麦农艺状况、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控释尿素处理下的冬小麦农艺性状多数优于普通尿素处理,尿素施用量减少30%以后也能达到普通尿素100%用量的产量水平,且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运用控释肥可以实现一次性施肥,既能节约用工成本,又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进行水稻无氮基础地力产量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高肥力黑土土壤供氮量达到130.2kg/hm2,常规区籽粒产量10762.0kg/hm2,100kg籽粒耗纯N 2.19 kg,氮素利用率为35.33%;肥力越高,100 kg籽粒耗纯N越大,氮素利用率越低,黄土氮素利用率比黑土低。氮肥当季利用率较低,应精确定量施肥,减少氮肥流失,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研究缓释氮肥含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水稻高效生产,以及水稻缓释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对不施用氮肥(T1)、常规施肥(T2)和缓释氮肥(T3~T6)进行对比试验,缓释氮肥含量设5%、10%、15%和30%共4个梯度。结果表明:含15%缓释尿素的水稻缓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最大,较常规施肥增产8.38%,氮肥利用率提高2.55%。缓释氮肥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可代替普通化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含15%缓释尿素的水稻缓释肥对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安庆市主要稻田氮肥利用和水稻的需肥特性,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农学利用率、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氮肥前、中后期施用比例在(4~6):(4~6)之间能形成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在精确施氮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水稻土高、中、低肥力水平的土壤供氮量、每100kg产量吸氮量及当季氮肥利用率等施肥参数。结果表明,高、中、低肥力水平的土壤对当季水稻的供氮量平均分别为9.53、10.46、8.84kg/667m^2;水稻形成每100kg籽粒产量的吸氮量分别为2.93、2.61、2.62kg;水稻对当季氮肥的吸收率分别为34.42%、30.32%、41.03%。经统计分析,在高、中肥力水平下,精确施氮区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区,分别增产14.94%、12.29%,而低肥力水平下增产不显著。水稻经济施N量为15.5kg/667m^2。  相似文献   

16.
优化施肥对不同轮作系统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3种主要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水稻-小麦、水稻-蔬菜与水稻-冬闲田3种水旱轮作系统,每种轮作系统下设农民习惯施肥方式(FFP)和优化施肥方式(OPT)2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其中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与分蘖肥施用量比例5∶5施入,优化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量比例5∶3∶2施入。于2015─2016年,采用传统抽气密闭室法,田间原位监测了不同处理以及4个环境因子(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水层pH、温度和深度)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并分析了4个环境因子与NH_3挥发通量的相关性,最后测定了不同处理水稻的产量、氮农学利用率、氮回收效率以及氮偏生产力。【结果】当氮肥作为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由于尿素在水中的快速分解,各处理NH_3挥发通量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至第10天左右趋近于零;优化施肥方式下,穗肥施用后,由于施肥量较少且此时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NH_3挥发通量无明显峰值,趋近于零。NH_3挥发积累量受施肥方式影响显著(P0.05),轮作制度及其与施肥方式交互作用对NH_3挥发通量影响不显著。3种轮作制度下,农民习惯施肥方式NH_3挥发积累量占氮肥施用量比例为25.9%~27.6%,显著高于优化施肥方式(22.6%~23.0%)。3种轮作制度下,NH_3挥发通量均主要受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的影响,且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层pH、温度均无显著相关性;NH_3挥发通量与水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只有部分处理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在3种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方式平均水稻产量(9.0~10.2t/hm2)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8.9~10.2t/hm2)差异均不显著,但氮肥农学利用率(21.3~26.1kg/kg)、氮回收效率(55.6%~60.3%)、氮偏生产力(50.0~56.8kg/kg)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农学利用率12.6~15.6kg/kg,氮回收效率35.0%~37.6%,氮偏生产力29.8~34.1kg/kg)相比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不同施肥方式是影响NH_3挥发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均可以通过氮肥运筹,在减少施肥量和保证产量水平的基础上,降低稻田的NH_3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使水稻成熟期叶片氮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分别提高了9.43%~29.25%和8.45%~35.21%;水稻产量增加了1.16%~2.86%、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12%~18.61%、产出与投入比增加了0.09%~3.8%。2)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PF1(基∶蘖∶穗=60%∶30%∶10%)处理相比,氮肥后移的PF2(基∶蘖∶穗=40%∶30%∶30%)处理使水稻成熟期叶片氮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提高了17.24%和23.38%;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产出与投入比分别提高了0.38%、7.06%和0.64%。3)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与成熟期叶片全氮含量及氮素总累积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在0.85*~0.99**之间。这表明,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可通过增加水稻生育期叶片氮素含量和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吉林农业科学》2017,(1):24-2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3个施氮水平(0、105、150 kg/hm2)与2种配施比例(控释氮肥10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比为70∶30)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10.4%~28.2%。其中N150 kg/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玉米产量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并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当季回收率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在相同氮水平条件下,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高于单施控释氮肥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红壤稻田氢醌配施的节氮效果,通过设置不同尿素施用量和氢醌的配比试验,测定和分析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0.5%的氢醌配施下,早稻季不同氮肥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晚稻季以施纯氮140~160kg/hm2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这主要与该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均显著提高有关。进一步结合拟合方程发现,在配施0.5%的氢醌前提下,红壤稻田晚稻季最佳的施氮量为134.42~141.42kg/hm2,最高产量为8544.03kg/hm2,最大的氮肥农学效率为28.19kg/kg。  相似文献   

20.
《福建农业科技》2011,(3):28-28
与传统氮肥相比,缓控释肥料能够有效延缓、控制养分释放,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表明,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情况下,控释尿素可减少18%-34%氨挥发,径流氮可减少6%-17%。如果缓控释肥在我国水稻生产中普遍应用,可达到既能保障水稻高产又能减少氮对环境影响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