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地有机水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寒地稻作区,发展有机水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基地选择、品种选择、培育壮秧、插秧技术以及本田管理和适时收获6方面详细介绍了寒地稻作区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位于世界上稻作纬度最北的稻作区.具有我国寒地水稻生态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黑龙江省有适合发展水稻的生产条件,而且具有较强的生产优势。本文简单介绍了水稻的常见病害,病害的识别方法、发生特点以及相应病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广大种植水稻的朋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生育期最短,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稻作区.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具有我国寒地水稻生态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旧石器过度阶段,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南岭、武夷山一带,但新石器时代后,稻作农业则主要在洞庭湖西部的岗地平原区发展起来。距今10000年~距今7000年,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水稻的进一步栽培、稻作工具的细化、定居农业聚落的形成、稻作农业区的向外扩展;距今7000年~距5500年,史前稻作农业区格局形成,稻田灌溉体系出现,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生计方式;距今5500年~距今4000年,稻谷品种得到优化,稻谷产量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6,(14):43-44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水稻种植面积800公顷,常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225公斤,总产量0.27万吨,水稻种植区海拔266.—2710米,年平均气温9.7℃,年降水980毫米,10℃以上积温2630℃,霜期210天左右,熟制为一季有余,两季不足,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典型的高寒稻作区,是水稻的极特殊生态环境种植区,也是世界水稻种植的最高海拔极限,被称为"世界水稻屋脊"。水稻是永宁的主要作物,也是当地泸沽湖周边地区摩梭(纳西)、普米、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口粮。为进一步研究试验示范特殊高寒稻作区的水稻给定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攻关最高海拔的高产纪录,促进当地水稻增产增收,根据云南省农业厅科教处结合云南高原稻区特色稻区特色作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稻作科研水平和科技队伍素质,促进云南农业科技实力的措升的精神要求,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冷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东北稻作区,低温冷害频繁发生造成水稻减产严重,及时准确监测和预报冷害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冷害类型和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和科学的预防措施,为东北稻作区科学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浅析有机水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水稻生产是指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是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及养殖措施,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自然的方法控制病虫草害,如合理轮作,农业防治,生物治虫,  相似文献   

9.
萝北县是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北部地区,属于高纬度寒地水稻作区,年种植水稻面积达3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0%以上,以往主要以直播和人工插秧为主,工作量大、产量低。  相似文献   

10.
明代农业生产经过初期的恢复,得到进一步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明代诗词乃至明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代诗词涉农题材较多,其中有许多关于稻作文化的诗句。明代诗词中涵盖稻作术语和品种资源、栽培耕作和稻谷加工、病虫害和水旱灾害以及其他人文知识等不同方面的稻作知识。明代稻作诗词内含丰富的科技、人文知识,是珍贵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稻作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完善的保护,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不仅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水稻生产确保了全球粮食安全。但长期以来由于对水稻高产要求的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化学物质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导致稻作系统的生态安全和环境健康逐步成为突出的科学问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从可持续生产战略的角度审视水稻生产模式和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及其修复,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低纬高原稻作区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和成因、重要的生态工程修复实践案例,系统总结了稻田生态工程修复的主要技术与方法,为稻田生态系统健康修复提供可资借鉴的有效途径和生产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省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常常受到早春温度低、回暖慢及倒春寒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水稻生产安全系数低,而且由于生育日数有限,一些优质中晚熟水稻品种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效益农业的发展。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3.
《辽宁农业科学》2006,(2):F0002-F0002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研究已有40多年历史。多年来,本着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针对辽宁及北方稻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开展了水稻丰产规律、稻田除草技术、水稻保温育苗技术、防御低温冷害研究、中低产田改造以及节水高产栽培等多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东省水稻种植、育种等研究工作的资料查找主要依靠大量的纸质信息以及经验积累,造成的水稻信息不全面且实时性差这一现象,采用信息技术,以水稻相关研究所需要的种植信息、植株信息、气象信息、土壤信息等数据作为支撑,构建山东稻作区水稻及相关信息的数据平台,实现了山东省稻作区全面完整数据信息的共享,为广大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作者提供方便,增强研究的便捷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大湖乡地处闽侯县北部,稻作区海拔450~800m,为单季中稻种植区,其中海拔650~800 m的稻田占45%,这些稻田只能种植生育期较短的杂交水稻,产量偏低。同时由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水稻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为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稳定粮食生产总量,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种粮效益,增加农民收  相似文献   

16.
昭平县地处桂东山区,属桂东双季稻作区,20世纪90年代水稻复种面积34万亩。近年来随着人口迅猛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速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水稻播种面积迅速减少,2009年水稻复种面积下降到30.5万亩,减幅达10.3%。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以维持生产体系的农业生产方式称为有机农业,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水稻就是有机水稻。丹东市东港黄海稻区土质肥沃,水质优良,适宜有机水稻良好生长。目前,该地区种植有机水稻品种有越光、一见钟情、秋田小町、中辽9052、港育2号等,口感好,营养高,深受人们喜爱,亩产在500公斤以上,每公斤有机稻米的价格6~12元,是普通稻米的2~4倍。  相似文献   

19.
有机水稻生产是指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然而也是遭受病虫害最严重的作物,所以水稻在病虫害防治用药量也是最多的。有机水稻生产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病虫害生态控制方面还是不够完善。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目前有关有机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药剂防治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从而希望为有机水稻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推动有机水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