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国威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195-196,148
城市是地区发展的桥头堡,是带动地区发展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由于更为强调了"效率优先",对"兼顾公平"的关注略显不足,造成了城市中贫困人口的大量增加.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的统一规定,采用同一城市中实行统一社会救助模式的方法来保证城市贫困人口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政府建立统一社会救助的政策指导既没有考虑到城市中不同区域间的区位差异,又没有考虑到不同城市区域间社会救助面临的主要矛盾,所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社会救助面临诸多的挑战.在详尽的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观和社会救助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通过构建城市中区域救助模式来实现城市社会救助与城市自然分区的结合,以促进社会救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社会救助立法完善的条件和因素放在一定的背景下,并以大数据为背景导向,社会救助立提出有效建议。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已经迈入新阶段,社会救助的立法与完善要发挥信息和数据的作用,响应习总书记号召推动实施的"大数据战略"。大数据时代的当下,运用数据推动着社会救助走向更完善的法制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自身的特点, 要求我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做出相应调整, 应当以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为价值取向, 实现农村社会救助的法治化。农村社会救助要实现从绝对标准转为相对标准, 建立以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 各项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和各项配套优惠政策相衔接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同时, 加强农村社会救助的社会参与, 提高救助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的制度缺陷;提出农村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即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农民工、贫困农民三类农村弱势群体,完善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措施包括:明确政府职责,选择适宜模式,强化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积极实施了社会保障和救助等政策,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在实施民政救助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而科学的标准,导致我国民政救助存在力度不足等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政救助制度的探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民政救助制度得到有效构建,发挥更大功能为人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由此可见,城乡社会救助立法一体化的趋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失独家庭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1983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由于各种意外或自然灾害导致他们唯一的孩子过早地离开人世。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社会在经济、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他们的救助制度,在对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应当寻求更广层面的帮扶对策,比如完善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帮助失独家庭建立互助合作支持机制,达成自我帮扶和救助,构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优势和活动方式,阐述了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的救助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态,满足了贫困地区、贫困阶层的需求,协助和监督了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促进了国际救劝和国际扶贫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涉及主体更多元、方式更多样。当前社会救助面临相关部门和组织多、信息复杂、经办分散、分类精准施救难度大等问题。基于我国社会救助模式的合理价值选择,提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分析社会救助在管理服务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从组织协调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基层经办机构、社会参与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的思路。力求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促进互助共济社会救助共同体的形成,提升公众满意度,夯实我国民生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弱势群体问题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密切关注和解决好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从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分析了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的对策,以期能对加强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近日从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共有259万城乡贫困群众纳入了低保救助范围,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据省低保局副局长王广焱介绍,“十二五”以来,我省城乡低保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了56%和62%,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省及地方财政每年列支1.2亿元,保证了临时救助工作的常态化实施。目前,全省基本构建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2.
《湖南农业》2014,(5):8
<正>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个《办法》,为履行救助职责、规范救助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办法》共13章70条,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8项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基本内容,分别设专章予以规范,提出国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按照  相似文献   

13.
《浙江现代农业》2006,(1):42-45
2003年9月。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两年多来,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体系,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各地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履行政府职能出发,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相协调。高效率、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现就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光景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6-6,102
农村地区的灾害救助一直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急待加强建设。文章从当前农村地区灾害救助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蓑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海南失地农民创业能力并改善创业环境,进而有效解决海南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按照失地农民生态系统的内涵,从创业主体和创业环境两大维度提出了由创业企业、政府、其他创业组织和社会4要素组成的失地农民创业生态系统构架。据此分析得出,当前海南失地农民创业存在创业者综合素质较低、其他创业主体职能缺位、服务支持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和创业氛围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创业者培养、建立政府主导的帮扶机制、完善支持链条、创新应用"互联网+""智慧+"技术保障系统反馈和动态监督。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涌现出来,他们具有农村户口但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劳动。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工作特点,使其极易出现经济收入难以维持生活的情况,构建一个完善的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对社会救助需求现况的研究和了解,认识到农民工群体在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对在现存的救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救助。60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经历了大规模紧急救助、社会救助步入正常化、社会救助的曲折发展、社会救助的改革与探索,社会救助的发展与完善五个时期。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原有的不合时宜的旧体制逐渐被打破,适应时代发展的的新体制正逐步规划与建立,新旧体制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又不断突显出矛盾交织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尽快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制,才能实现经济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提出的对该问题的解决途径主要有: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和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等。然而,利益的满足和保障的健全只能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而不能解决其发展问题,建立失地农民的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戴海云 《吉林农业》2014,(23):80-81
流浪儿童救助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各地在救助保护以及能力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全国初步建立了以机构救助为核心的保护网络。文章从三个层面概括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现状,在理清流浪儿童救助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救助工作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